APP下载

一抹青黛 千娇百态

2022-05-30骆菲菲

理财·收藏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描金釉色器物

骆菲菲

蓝色是冷色调中最冷的颜色,表示梦幻、理智、安详与广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水的颜色,水孕育着生命;“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蓝是天空的颜色,天空代表着辽阔……古人将这一抹色彩装点在瓷器上,为中国古代陶瓷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蓝釉发展历史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出于蓝,指的是草本染料蓼蓝中提炼出的青色,比蓼蓝之色更深浓。先有蓝,再有青。而在瓷器中,却恰恰相反。瓷器发展的历史上,蓝釉实属“大器晚成”。唐代之前丝毫没有蓝色的釉彩器物,直至唐代初期,才有以蓝釉为装饰的三彩器出现。此时的蓝釉属于低温铅釉,在釉中加入铅做助熔剂,经800℃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蓝釉的出现,打破了唐初三彩一板一眼循规蹈矩的呈现方式,给人以更加强烈的视觉感受。唐代社会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给予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更多的创造空间。

到了宋代,明艳饱和的蓝色逐渐退出瓷器表现的舞台。宋代可以贴近蓝釉的陶瓷器物数量较少,影青、孔雀绿虽属蓝调,但并非蓝釉。钧窑的天蓝釉在这一时期较为流行,但其以铁呈色的原理与蓝釉完全不同,反倒是与青釉属于同一家族。

元代蓝釉是蓝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景德镇成功创烧高温钴料蓝釉,色泽浓郁艳丽,宛若天然蓝宝石一般。元代统治阶层中的回人尚蓝,这也对蓝釉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虽然蓝釉迈出了跨时代的一步,但纯蓝釉的器物却是少见,匠人多以描金、白花等装饰手法来迎合社会审美。

明清时期,蓝釉的发展总体还是承袭了元代建立的大好局面。可能是由于明初统治者尚红,所以明初蓝釉作品不多。但进入宣德年间,形势迅速扭转。这一阶段的蓝釉瓷器光亮如宝、幽翠如玉,成为明代蓝釉瓷器最有影响力的时期。宣德之后蓝釉也有所烧制,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稍显欠缺。虽然蓝釉在明朝时期发展经历了起伏,但到了清代,蓝釉的发展就进入了黄金阶段。稳定的社会环境、欣欣向荣的景德镇瓷业、大量烧造祭器的社会背景,都为清代蓝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蓝釉的烧造就像一条大河,时宽时窄,时急时缓,贯穿了整个大清。

蓝釉种类及区别

蓝釉从烧制温度来看,可以分为低温蓝釉和高温蓝釉两种。但不管烧制温度是高是低,都是以氧化钴为原料烧成。低温蓝釉的代表是唐三彩器物的蓝釉装饰,采用铅做助熔剂,釉的附着力较差,导致釉层容易受损剥落。高温蓝釉则使用氧化钙为助熔剂,高温黏度强,附着力强,釉层与胎体结合紧密,釉层厚而釉色柔和、色彩润洁,较之三彩的蓝色更为深沉雅润。

高温蓝釉自元代创烧以来,不断推陈出新,从釉色和装饰手法来看就分为很多种,如霁蓝、洒蓝、天蓝、蓝釉描金、蓝釉白花等等。霁蓝釉,又称积蓝釉。清末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写道:“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所以霁蓝也称霁青。到了明代,祭祀所用的礼器放弃了先前的金属器和玉器,全部改用瓷器,祭天所用的青色瓷器用的是霁蓝釉瓷器,故霁蓝又称祭蓝。《景德镇陶录》中记载:“霁蓝釉用青料配釉合成。”霁蓝釉是用青料做呈色剂与石灰碱釉混合而得,为高温石灰碱釉,烧成温度应在1280℃—1300℃,其特点为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

蓝釉描金和蓝釉白花都是在蓝釉的基础上进行装饰的。蓝釉描金是元代景德镇创造的特殊技法。先用高温烧制成蓝釉器物,然后用金彩描绘纹饰,最后入窑低温烘烤。蓝釉描金工艺需经过高温和低温二次烧成,但由于金彩烧成温度低,附着力差,因此很多蓝釉金彩器物上蓝釉很明显,金彩纹饰或有剥落。蓝釉白花是以蓝釉为地,在坯体上先堆贴雕刻好纹饰图案,之后上一层透明釉,纹饰图案外施蓝釉,再高温一次烧成。蓝与金交织优雅富丽、蓝与白搭配纯洁沉静,蓝釉描金和蓝釉白花在蓝釉基础上增加装饰效果,提高视觉冲击力。

洒蓝釉,又称雪花蓝、鱼子蓝、盖雪蓝,以喷吹法施釉。《陶冶图说》中记载了吹釉工艺:长 7 寸,直径过寸的竹筒,一段蒙纱,蘸釉向坯上吹。少的要吹三四遍,多的要吹十七八遍。吹的力度不同,器表形成的斑片也会厚薄不匀、深浅各异。浓重处釉层较厚,稀薄处会露出白地,釉面上仿佛蒙上一层雪花,烧成后就有了“片片留白,如雪花飞舞”般的斑驳迷蒙效果。洒蓝釉创烧于明宣德年间,正德、嘉靖年间有少量生产,康熙年间达到顶峰。

天蓝釉在陶瓷史上是一种新的釉色,创烧于康熙年间。此处提及的天蓝釉与钧窑天蓝釉虽名字相同,但是其呈色原理全然不同。天蓝釉与霁蓝釉虽看起来相差甚远,其呈色原理却是相同,都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高温中烧成的蓝釉。但天蓝釉的氧化钴含量较低,不足霁蓝釉的百分之一,所以烧成后釉色清淡,似蔚蓝放晴的天空。天蓝釉发色纯正,釉质莹润、坚密,釉面清亮,总体给人以柔和纯净之感。天蓝釉的烧造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盛,在雍正年间,天蓝釉还细分为深浅两种,深色为天蓝,浅色近乎月白,大多为官窑器,质量水平高,工艺技术好。

河北博物院藏蓝釉瓷器赏析??

清同治蓝釉琮式象耳瓶(图1)

琮式象耳方瓶是乾隆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种瓶式,圆口,短颈,方肩直腹,瓶身四方,器型仿良渚文化玉琮而制,故名琮式瓶,暗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这件器物线条利落,简洁端庄,器腹两侧对称附衔环象耳,寓有四方太平有祥(象)的吉祥含义。器身通体施蓝釉,釉色均匀浓厚,色如蓝宝石,纯美宁谧。底落青花楷书“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两竖行款。

清乾隆洒蓝釉花觚(图2)

花觚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创烧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时期。瓷器花觚造型隽秀,线条变化十分丰富,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乾隆年间的花觚造型仿古之风明显,喇叭口,鼓腹,底部外撇。这件洒蓝釉花觚,蓝釉中自然分布着白色斑点,如同雪花飘落,洋洋洒洒,富有变化。

清乾隆霁蓝釉梅瓶(图3)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所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释手的观赏品。这件霁蓝釉梅瓶,小口、短直颈。肩部丰润,以下渐收,靠近足处外撇,底部为圈足。整个造型典雅秀丽,曲线优美。器身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霁蓝釉,釉色浓淡均匀、艳丽润泽。精致不失质朴。底双圈内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元蓝釉金彩月影梅纹杯(图4)

月影梅纹是元至明早期青花瓷器中的常见纹饰,多绘于小件的瓶或盘等器物上,寄寓文人崇尚清高、雅洁的情怀。这件器物侈口,鼓腹,小平底,圈足。胎质洁白坚致,杯身通体施蓝釉,釉面柔和润泽,口沿部分蓝色较淡,其他部分釉色深艳。釉上用金彩描绘纹饰,外壁绘折枝梅花,笔意疏简,线条遒劲有力。口内沿勾出一条细弦纹,杯心绘折枝花朵,金彩在蓝釉的衬托下闪闪发光,美不胜收。

清乾隆蓝釉描金博古纹天球瓶(图5)

天球瓶是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永乐时期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因球腹浑圆硕大,像是从天而降似的,故名天球瓶。这件器物通体用蓝地描金装饰。颈部两个开光内绘树木花草做装饰;腹部四个开光,其中两个菱形开光内描绘博古纹,另两个圆形开光内绘花草纹。口下、颈部、圈足处分别装饰回纹、如意云头纹、璎珞、莲瓣等。瓶身空白处填满自由奔放的缠枝花卉。整个器物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光亮。蓝釉与金粉交相辉映,庄重典雅。底落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结 语

一抹青黛,千娇百态。古人经过千年的探索与试炼,将大自然中这清冷静谧的色彩装点在瓷器上,构成了瓷器百花园中绚丽的一个分支。每一种色彩都凝聚着时代的风貌、历史的沉淀,成为中华瓷器史上独特的文化内容,展示了中华瓷器的辉煌成就。

猜你喜欢

描金釉色器物
如意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青玉雕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
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
—— 墨彩描金瓷艺作品
清三代釉彩釉色的继承与创新
湛静斋款花开富贵描金兽耳葫芦瓶
现代陶艺肌理与釉色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