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路径探析

2022-05-30胡艳秋张勇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跨文化传播

胡艳秋 张勇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中国扶贫故事;话语体系

联合国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列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对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的扶贫成就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肯定和赞扬,“精准扶贫”理念写入到联大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分享减贫经验,可以为世界摆脱贫困提供启示和参考,是时代所需,也是世界所需。

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时代背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构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基础之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战略思想,为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是一个贫穷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呼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贫困问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重要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必将深刻影响全世界消除贫困的历史进程。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今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外界越来越多地把中国看作影响国际形势和人类命运的关键变量之一,外界对关于中国的信息需求不断上升,世界在观察和倾听中国,希望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这种信息需求借扶贫故事平台讲好中国的经济增长、扶贫和国内政治、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援助、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的故事,丰富中国国家形象、对冲外界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误读与偏见,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国际传播新趋势

近年来,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人机航拍、VR/AR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蓬勃发展,以社交化、移动化、虚拟化为特征的新媒体正加快重塑传播格局,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交流行为,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发生关键转向。国内外主流媒体开始在不断崛起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寻找突破口,着力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具有强大传播潜力的社交媒体成为国际传播的新方式,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碎片化阅读盛行。此外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对外书刊、中外文化交流年、学术会议、教育交流、国际旅游等也积极扩展着传播通道。都极大地提升了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为中国扶贫故事有效传播提供了可能。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制约因素

跨文化传播是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的客观要求,直接关乎中国扶贫经验在异域文化的交流、理解和接受。然而,中国扶贫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

中外文化背景差异

费孝通先生在《美国人的性格》后记中写道: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世界各国之间不能相互理解是世界的一个大问题。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任何一个交往主体都难以完全摆脱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国扶贫故事在跨国传播的过程中面对的受众是与本土受众不同的人群,由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语言等不同,他们对中国扶贫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常常不能准确理解中国“精准扶贫”理念的内涵意义和外延价值,也难以理解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词汇,从而容易产生“文化折扣”,甚至形成文化误读。如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社会保障式”扶贫模式不同,中国采取的是“开发式”扶贫模式,中国在扶贫领域建构了一整套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总结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切实”“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等一系列扶贫经验,但这些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扶贫理念,对于不了解中国扶贫历史背景和其中哲理的海外受众,就难以读懂其中的深意。因此,如何跨越中外文化鸿沟,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是中国扶贫故事“走出去”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扶贫故事叙事内容与世界传播衔接不畅

中国扶贫成就大、经验足、故事十分丰富,但在跨文化传播中,中国扶贫故事存在叙事内容与世界传播衔接不畅,有时难以做到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中国脱贫攻坚战的精要,时常面临有理说不好.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局面。一是缺乏全球视野,不能把握好海外受众的需求定位,对海外受众关心的可资借鉴的多样化扶贫新举措、好办法展现不够。二是对中国扶贫理念的价值内涵挖掘不够,特别是对其他国家文化中有相似价值内涵的文化形式挖掘不够。三是话语转换能力不足,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不分,不善于用世界“通用语”传播。中国扶贫故事非常注重讲述扶贫的成就,注重反映大国集体主义、步调一致的宏大叙事和深度思辨,对于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能够细腻勾勒人性特点、自由精神的生动个人故事经历,发掘展现不足,而后者往往显得更加真实,更适应各种文化语境,更接近海外受众的信息选择心理,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中國国际话语权缺乏

一直以来,全球重大事务的议程大多数由西方主导,报道也主要由西方主流媒体主导,西方主流媒体牢牢掌握国际话语权和解释权。尽管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实现大幅提升,但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相对弱势地位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中国对外传播媒体平台在媒体内容的原创、首发、技巧等软实力方面依然较弱。绝大多数西方媒体对中国在扶贫领域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往往选择“视而不见”,甚至进行抹黑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扭曲式报道。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路径选择

坚定文化自信,构建融通中外的扶贫话语体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讲好中国扶贫故事,首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构建融通中外的扶贫话语体系。

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孔子提出的“足食”、孟子提出的“民本”和管仲提出的“富民”是中国自古倡导的政治价值理念。新中国成立后,从建国之初的“救济式扶贫”到改革开放后的“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村级扶贫攻坚”“综合扶贫开发”,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中国扶贫背后所蕴含的“授人以渔”“守望相助”朴素思想,所体现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一盘棋”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理念,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与张力。因此,在讲述中国扶贫故事时,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把精准扶贫的原理和逻辑讲清楚,敢于坚守自己的特色优势。

二是构建融通中外的扶贫话语体系。跨文化背景下,要强调中外文化的融通之处,让中国扶贫故事赢得海外受众理解和认同。第一,讲中国扶贫故事,要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要避免过于严肃生僻的政策解读,注重把宏大叙事和鲜活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发掘大题材与普通个体、小人物的关联,善于从日常生活层面提炼充满着人性温度的情节,反映具有普世价值取向的内容,展现中国人民对生活孜孜以求的热情。如在讲述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时,要有意识地通过“三区三州”妇女儿童、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的脱贫与发展来展现。第二,做到扶贫故事中国化,讲述本土化。要善用所在国语言,面向本土,使中国扶贫故事更加贴近海外受众。第三,建立中国扶贫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对于语言精练、表达生动、内涵丰富且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重要专业术语,应形成融通中外的统一表达,加入必要的相关说明和阐释,避免海外受众理解偏差,共同构建根植中国文化土壤,融汇海外受众阅读需求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

立足全球视野,创新中国扶贫故事讲述思维

要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必须立足全球视野,创新中国扶贫故事讲述思维。

一是立足全球视野,站在世界减贫事业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内涵与外延,将中国扶贫故事对内和对外传播区分开来,选取典型样本,主动设置议题,精选故事切入点,构建一套准确合理的解释框架,做到“中国立场、世界表达”。如注重把中国扶贫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关于消除贫困议题对接,将中国通过扶贫走向共同富裕的理念与联合国的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理念对接,将中国的易地扶贫搬迁与全球气候治理方案衔接等。才能使中国扶贫故事传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中国扶贫故事讲得响、传得远、留得住。

二是创新中国扶贫故事讲述思维,发挥海外媒体在中国扶贫故事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有邀请外国记者传播自身形象的传统,如在抗战时期延安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斯诺等西方记者的报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扶贫故事讲述中,可以邀请海外媒体、外国记者、海外扶贫领域专家、在华外国人等以“第三者”立场深入中国农村进行田野调查,从国际视角探寻中国扶贫经验,开展研讨与评论,创新中国扶贫故事的讲述思维,实现从单向“外宣”向互动“传播”的转换。

加强技术革新,创新中国扶贫故事传播方式

当前,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应抓住国际传播格局正在发生深遠变化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加强新技术应用,以短视频为载体赋能中国扶贫故事对外传播。短视频集图、音、声、像、画等多种表现手段于一体,并可以用简洁的文字,配合数据图表、动画、背景音乐,运用多模态语言讲述故事,在该模式下中国农村中的人、物、事、景实现高度契合统一,其独特文化和生活片段得到直观的展现,在保证扶贫故事视频客观性前提下,增加了视频的可观性和趣味性,受众的情绪更容易被唤起。同时加快虚拟现实、全景视频等媒介技术的运用,吸引受众参与互动,产生“亲历现场”的感觉,既可打破因限知视角造成的视野束缚,又能克服由全知视角带来的叙事主观性强和与受众“距离感”大的问题,增强扶贫故事的感染力,如英文短视频《深入云南,探寻独龙江脱贫故事》在国际主流媒渠道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实现了广泛传播,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是加快媒体融合,实现差异化传播。要加快构建面向海外的报、刊、网、端、微、屏等多位一体的融媒体矩阵,通过图文、短视频、直播、H5页面等多种形式,形成中国扶贫故事多层面、多形式、多渠道的立体式传播构架,为海外受众提供丰富的中国扶贫故事。同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目标受众进行精准定位,做到“差异化传播”,精准地向海外受众推送中国扶贫故事。

三是要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借助孔子学院、中外文化交流年、学术会议等传播渠道,通过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活动,将丰富的中国扶贫故事展现给各国友人。积极推进精品扶贫书籍的本土化翻译、出版、发行等,开发满足当地读者需求的作品,力求精准落地、有效传播。

(作者单位:湖南工学院)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跨文化传播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