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2-05-30张思水
张思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教学因素,问题的提出体现着学生的学习需求、问题的分析体现着学生的学习过程、问题的解决是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结果。由此可见,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时刻都与问题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就應对具有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问题导学法进行深刻的认知和积极的探究实施,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开展积极的思考、自主的学习,并在教师具有针对性的引导下获得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综合发展。
一、问题导学法的概述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导问题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纳入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过程中,使学生在具有实践性的过程中获得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问题导学法是一种蕴涵深刻教育内涵的教学模式。首先,问题导学法蕴涵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内涵。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是建立在对学生知识、经验深刻、全面了解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问题导学法的实施是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是完全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依据的。其次,问题是问题导学法最为重要的载体。问题导学法实施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知识学习、应用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都会围绕问题而展开。最后,问题导学法是一种以数学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问题导学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并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为促进教学目标实现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其真正的目标则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培养与提升,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具体运用探究
(一)深化问题导学的认知,树立问题导学的教学意识
问题导学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具有深刻、广泛的内涵,为实现其更为有效的运用,教师就应对其进行更为深刻的认知,并在运用实践中树立相应的教学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引导。
首先,教师应积极参与关于问题导学的专业培训和教研活动。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对其理论认知及实践把握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应积极组织与问题导学教学相关的专业培训活动或集体教研活动,使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对问题导学法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并在优秀教师的观摩课中以及本校教师的集体备课、集体教研中获得更多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以此提升教师对问题导学法的运用能力。
其次,应加强教师间的互动,进行问题导学教学经验的交流。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缺乏成熟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出问题导学法的教学功能。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树立问题导学教学的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互动、交流,并在问题总结、经验交流中,实现教师问题导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以此促进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
问题导学法作为一项蕴涵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模式,其中充分体现着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地位,在对导学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独立的思考,才能获得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观点,而教师也只有对学生的学习观点进行深刻的分析,才能更具针对性地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而采取有效的教育、引导策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独立性的培养,以此实现问题导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问题导学是以课堂提问的形式进行开展的,具有显著互动性,能更加有效地营造宽松、自由教学氛围。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问题导学教学中,不仅要及时调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同时更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使学生能在教师具有引导性问题的启发下,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以此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其次,教师应积极构建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长期、持续的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在对问题导学教学法进行有效运用的过程中,应注重具有开放性教学过程的构建。如教师应注重开放性导学问题的提出,不设置固定的正确答案,给予学生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样就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宽度,使学生能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获得更为多样的问题解决方法。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结合,实现思维过程的再现、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作为最重要、最基础的教学资源,是数学知识的凝练,并通过概念、定理等形式来向学生进行现成知识的展示。若没发挥好教材功能,常常会导致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引领与培养。因此,在问题导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积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知识形成、思维过程的再现与展示,来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度教学以及思维能力的深度引领。
首先,教师应注重数学定理、规律发展历程的讲解。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等经过验证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时,通常都是采取直接传授的方式,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却不知道这些概念、定理的形成、推导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的问题导学教学中,教师就应结合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过程、思维过程进行相应引导问题的提出,这就做到了在学生的疑惑处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围绕问题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数学概念、定理发展历史、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公式”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一公式是如何得出的”的相关引导问题,使学生在对圆周率的理解与认识中实现了这一公式推导过程、思维过程的再现,深化了学生对这一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其次,教师应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反思,以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完善。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解题思路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能力基础,在同一思维模式下,学生很难发现自己解题思路的漏洞。这就是很多学生无法通过验算发現自己错误的原因。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反思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引导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引导问题的思考中进行思维模式的转化,并以崭新的思维模式进行问题的重新理解,以此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解题思路的不足,获得解题思路的拓展与反思。例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通过一些小数乘法运算习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在运算实践中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而在“后教”环节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运算结果,提出相应的引导性问题,“这个步骤是怎么得到的”“是借鉴整数乘法的运算得到的”“那这个结果又是怎么获得的”“是根据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得到的”,这样学生就在教师对每一个解题步骤的深刻分析和问题引导中,重温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思路,并在教师的讲解中进行错误思路的纠正以及理解程度的深化,实现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四)注重教学过程的整合,促进数学教学整体效果的提升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过程,包含着课前准备、课堂导入、课堂讲解、课后作业以及综合复习等多个教学环节。而这些教学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只有将这些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与有效的衔接,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整体教学效果的优化。而问题导学法作为一项综合性教学方法,应与小学数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综合性的整合,这样不仅实现了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同时更实现了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导入环节的奠基作用,通过问题导学法的融合运用,达到最佳的课堂导入效果。课堂导入环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其科学的设计能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就可以将问题导学法运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中,以趣味性、引导性的导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对学生进行比例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常见地图的展示,说,“你们看,某地离我们这里才几厘米的距离”,当有学生提出异议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那你们知道如何在地图上进行两地距离的测量吗?”这样就在导入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其次,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讲解环节中运用问题导学法,以此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数学是一门具有严谨逻辑性教学课程,其中的知识点以各种形式的联系构成了一个严谨的、错综复杂的知识网络。而在这些知识点间会有一些重点或难点,对其的掌握与理解程度会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重难点讲解环节中,教师就可以运用问题导学法,通过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以此实现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深刻理解。这样就有效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壁垒,促进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小学数学教学中“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这一知识点的探究学习时,就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引导问题,如“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一样吗?”“你们可以通过测量来算一算会是多少度?”“那四边形、五边形等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等。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开展积极的探究活动,并在探究、思考中进行教师问题的解决,实现对这一重点内容的深刻理解。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反思
(一)问题导学法的实施应注重针对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问题导学法的运用发挥出了显著的教学优势,但是具体的教学效果又会因为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的不同产生一定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对问题导学法进行运用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具有针对性地实施,既要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问题导学任务,也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具有差异性的问题设计,这样就真正地实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问题引导,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问题导学法的实施应注重引导性
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具有互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交流而共同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虽然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所发挥的教育、引导功能同样不可或缺。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的问题导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达到课前预设,出现错误或不完善的回答时,教师不应只通过简单的对与错来应答,而应在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及时分析,并通过引导或进一步的追问,来使学生实施更为深入地思考,以此实现自身思维误区及知识不足的转变与完善,以此促进问题导学法的有效实施。
(三)问题导学法的实施应注重创新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的优化与拓展,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对问题导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就应积极树立创新意识,并通过新型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的融合以及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整合,更加有效地发挥出问题导学的教学优势,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如教师在对问题导学法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就应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将信息技术的运用融合到问题导学的过程中,以此来增强问题导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实现了问题导学法的有效实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蕴涵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新型教学模式,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更将互动教学、探究学习等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整合,促进了课堂教学形式的优化与创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问题导学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并通过相关教学意识的树立、学生主动性的激发、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教学过程的整合等策略的探究实施来增强问题导学法的有效性,以此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