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
2022-05-30李明强
李明强
摘 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非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众所周知,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熏陶和教化人的作用。而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恰巧与其存在共通之处,小学阶段也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陶冶学生情操的关键阶段。据相关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在该门课程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却微乎其微,还需要作出进一步的改进与拓展。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质量与深度有助于培养其道德素养,并增强其法律意识,倘若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该课程相互结合,在实际课堂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教育,从而不断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逐步升华情感,帮助其建立民族自豪感,能够充分发挥德育价值。基于此,本文就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为中心,全面探讨分析在课堂内外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方法与意义,为教育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 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7.020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还能够起到陶冶情操、教化人心的作用,是我们当代人应当积极推崇的传统美德。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该阶段学生而言,通过科学方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的关键,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地位非常重要。加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优秀文化的价值内涵不谋而合,若能在小学德育课程中适时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生活乐趣与民族文化魅力,在不断实践中提高道德素养,从而引导其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围绕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展开叙述讨论,综合分析在课堂内外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方法和深远意义,具体步骤及内容如下。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的种类虽然多种多样,但大都与民族精神有关,即通过不同方式传达出一种优秀品质、传统美德和人文情怀。学习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必经的一个过程,尤其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影响最为深远,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可以让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学习信心,并能够在日后的成长生活中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坚定信念,勇于向不良文化提出质疑。综合分析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现其主要涉及仁、义、礼、智、信等方面,将优秀文化思想应用在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熏陶、引导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自我约束能力。再对小学阶段的道德法治课进行调研分析可知,该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培养品质高尚、行为修养高的未来人才,让小学生更直观清晰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行动。由此可见,为了高效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让小学生学有所获,在该门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十分必要。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各方面的网络信息在给人们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加之小学生思想发育尚不成熟,难以对每日接触到的网络信息进行有效分辨,稍不注意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基于此,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的偉大目标,引导小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注重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从小树立优秀榜样。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要求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来看,二者存在共通之处,联系紧密又相辅相成,如若能够找准其结合点,将传统文化合理应用到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在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只有从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建立民族自豪感,才能让民族精神得以延续发展,让小学生真正做到懂法守法,当危险来临时才能够借助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更加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1.教师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符合德育的目的和要求,为了使课堂更加完善与精彩,教师同样需要以身作则,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首先,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并熟悉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熟读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发现教材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点,然后结合相关知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保证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效果。一方面,教师需要全面收集相关知识,理解其文化背景,不断丰富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文化的内涵和思想,并找到其与课堂的契合点,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在完成相关经典著作的阅读与思考后,教师便能够更加熟练地将其文化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实施中,合理应用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熏陶,还能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课堂教学改进,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在全面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即在工作和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有目的、有方向地培养和提升其道德与法治素养。教师需要遵循我国的优秀传统美德,多向学生讲述有关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的民间传统故事,还要嘱咐学生做一个与人为善、勤俭节约的人,并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果。
2.以教材为出发点
在对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时,教材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及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并适当予以补充拓展,但不能偏离主题,以保证教育教学效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仅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根据教材的编写与引导告知学生应该如何做、怎么解决问题等,着重将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另外,教师还需要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探讨,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实施步骤,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代表的关键点逐步融入课堂中,再与教材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实现全方位的教育和渗透。在具体实施中有许多案例可供参考:例如授课内容涉及爱国、修身养性等方面时,教师可借助《礼记·大学》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进行辅助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子含义,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其情感升华,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当教材中出现忠于国家、真诚待人等关键字时,教师可围绕其中心给学生提前布置相关任务,例如让学生收集相关人物事迹(岳飞、屈原精忠爱国)、观看历史视频等,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互相分享自己所学到知识和启示。采用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道德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在不断交流探讨中加深理解,并能够严格遵循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发自内心地传承优秀文化精神。
3.教育方式多样化
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教师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当学生对相关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能够积极探索时,再组织其自主参与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再被优秀文化所吸引、陶冶,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做一个知法、懂法且守法的发展中的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不仅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拓宽知识面,还能激发其探究欲望,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和特点,最后提高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并能够在日常小事中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道德规范及发扬民族传统美德。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情况运用诗词歌赋,例如面对当下社会中的金钱主义、热衷攀比等类似现象,一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便是最好的答案与启示。除此之外,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加直观的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通过有趣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古人的家训,让其分类观看并积极思考,尽可能从家训中获得启迪并拓展延伸,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家庭观、道德观,培养其勤俭持家、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的美好品德。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名人名言、经典诗句等,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警醒,例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并举出实际事例让学生明白坚定自我、诚实守信的可贵。将优秀的文化思想应用在教学课堂以及课外活动中,同时也相当于给学生注入了一种神秘而坚定的力量,在一点一滴中提高学生的抵御能力,让学生学会坚定信念。最为典型的实例就是“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课题,教师可通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进行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爱国情感;随着课堂的逐步推动,依次列舉出古今中外一些典型的爱国人物,运用教师举例学生补充探讨的方式,一同学习上述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最后教师总结交流情况,向学生再次强调热爱祖国和忠于民族的重大意义,告诫大家要时刻牢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积极探讨和交流中实现教育升华,将优秀文化和品质融入个人的成长生活中。
4.组织实践
将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融入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教导和感染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内容有助于让学生了解相关基础知识,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牢记自己的行为准则;思想观念是基础,而更加重要的是付诸行动,让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感受文化内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行动并互相监督,及时发现并弥补自身的不足。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中渗透文化知识同样需要注重实践操作,在课堂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亲身感受,在实践经验中树立法治观和道德观,并牢记个人的成长使命。在学习我国传统节日时,教师需要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的背景、内容、寓意以及不同的节日有哪些独特的风俗等,例如询问学生“清明节人们为什么要祭祀祖先、踏青游玩呢?端午节人们为什么会包粽子、赛龙舟呢”;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学会动手实践,在实操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乐趣,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过春节时,组织学生参与庆祝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小组进行实践,尝试写对联、制作剪纸、画年画等,在小组实践和互助中感受节日特有的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学习文明礼仪知识部分时,同样可以引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事例,例如“言必信,行必果”,详细向学生讲解其释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参与表演活动,以小品、舞台话剧或讲寓言等形式表现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从小形成诚实、守信的意识。
经调查发现,目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常规的教学模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且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知识结合较少,无法真正满足德育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目前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虽然现代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但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摒弃我国传统文化,与之相反,我们还应该积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有效利用,让其文化精神在小学课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相结合,才能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在该门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在课程中应用文化知识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在工作中大量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其次,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出发点,将优秀、适宜的传统文化资料与课程教学设计相结合,以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为目标,制定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最后,采用多种形式积极营造传统节日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生活乐趣与文化魅力,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日后的成长生活中践行目标,知法守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非常重要,将传统文化思想科学应用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中,能够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
参考文献:
[1] 万茹《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6期。
[2] 吕莉《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部曲——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第7期。
[3] 张升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第24期。
[4] 甘宗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甘肃教育》2020年第24期。
[5] 许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年第11期。
[6] 段文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天津教育》2020年第31期。
[7] 有祥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中华少年》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