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2-05-30高艳玲

关键词:数学知识传统生活

高艳玲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在民间活动和人类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不仅没有落没,反而历久弥新,并在与教育的相互交融中为各学科提供相应的借鉴和指导。初中数学是一门内容繁多且难度较大的学科,因此,本文便从古诗词文化、数学历史、社会生活、民间文化等方面综合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7.011

初中数学内容广泛,博大精深,对考查初中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教师为使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深刻感受到数学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十分有必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数学课堂,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感受数学经久不衰的历史沿袭,通过传统文化感受数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本就是一门生活性、实用性极强的学科,而传统文化走进数学课堂无疑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具生命力。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经久不衰的历史沿袭,宁折不弯的道德底线影响着炎黄子孙,给人以力量,震撼人的心灵。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古今前人的哲理道德。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传统文化也不断被融入各学科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生个性鲜明,感情强烈,且叛逆心理较强,极易因为遇到某种困难和挫折而产生退缩心理。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明确道德准则,辨认是非黑白,在浸润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帮助学生激发内在探索精神

传统文化给人力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带给人的魅力和鼓舞,能够激发起自己内心求知的欲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更愿意去探索科学,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内在的探索精神被激发,也使学生最大程度将文化的力量转化为数学的力量,乃至精神的力量,丰富了自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让数学学习更具系统性,并且将零散的数学知识整合起来,连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学习初中数学,不仅使学习逻辑和思路更加清晰,也使學习目标更加明确,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讨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

为使传统文化成功渗入初中课堂,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不断努力,加深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以求让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无缝对接,紧密相融,进而带给学生全新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文化的熏陶,营造出轻松、和谐、有内涵的数学学习环境。

1.利用古诗词渗透数学内涵

古诗词是大众普遍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小儿,都会在茶余饭后吟上几句。古人在诗词中抒发情感,畅谈理想,因此古诗词也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古诗词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中蕴含着大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文、自然、道德、哲学等方方面面。当教师将古诗词文化合理的渗透到适当的数学课节学习中,将会对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激发学生去主动寻找生活中的各种数学关系。

例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教师便可以联系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引入其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产和落日圆”。众所周知,这句诗描写的是大漠雄奇壮观的景象,其中的“孤烟直”和“落日圆”也恰好体现了数学知识中的“直线”和“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大漠孤烟落日圆”来进一步讲解直线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随着落日不断变换位置,圆与直线的关系也开始从相交变为相切,相切变为相离。古诗词的唯美意境中展现着数学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教师立体化的呈现,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对诗句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激发了学生对自然之美、数学之美以及文化之美的感慨,同时也对提高学生数学审美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

很少有学生是生来就喜欢学习的,无论何种形式的学习都必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这种寓数学知识于古诗词文化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广泛运用于初中各学段学生的数学学习,面对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与枯燥乏味的古文诗词,学生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抗拒和逃避,而教师只需要找到二者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联系,就可以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主动去研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拓展,进而打开智慧的大门,开启数学与文化的奇妙之旅。

2.利用数学历史揭秘数学智慧

中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数学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此外,为数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数学家们也值得被后人永远铭记,他们是数学历史中的佼佼者,在数学发展史中呕心沥血,立下汗马功劳,是他们揭开了数学的神秘面纱。

华罗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在几何、函数、方程、积分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完全可以引入华罗庚先生的优秀教学案例,以多媒体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者选取一些相关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历史性与立体性,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感受华罗庚先生的人格魅力,体会其为数学事业奋斗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诸如此类的数学历史并不在少数,数学承载历史文化,数学也影响着民族未来,利用数学历史揭秘数学智慧,不仅让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从课本知识上升到人生信仰,更极大激发了每一位初中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数学历史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随着时代步伐不断推进,数学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不断演变。历史的积淀往往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在了解数学历史的过程中会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力量和意义,同时也激发自己去探索数学的来源和归宿。数学在历史的推动下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而学生学习数学、认知世界的过程也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教师应学会合理运用数学历史,才能让历史的力量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进步,从而实现数学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3.利用社会生活展现数学之美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社会活动,数学则是这种发展进步的催化剂。人类社会生活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则使人类社会生活处处存在数学的影子,小到日常购物,大道高楼建造,人类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们也无时无刻不在社会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数学之美不断作用于社会生活,为人类提供帮助,提供便捷,在无形之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审美能力。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带领同学们将《相似三角形》一课的知识合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旗杆、高楼、大树,这些物体的高度都很难被测量,今天我们就以大树为例,带领同学们测量大树的高度。根据书本中所描述的“相似三角形”的原理,我们得知同一时间人的身高和人影的比例等于树的高度和树影的比例。于是我们可以在同一时间测出太阳光照射下人的身高和人的影子,进而再测出树的影子,列出等式,人的身高:人影=树的高度:树影,从而成功计算出大树的高度。当然,不只是大树高度的测量,相似三角形原理可以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测量问题,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找出原理和定律,抽丝剥茧,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其实也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学科。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会回归到生活中去。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处处会应用到数学,数学也不断以其实用性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数学之美也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体现出来。

4.利用民间文化渗透数学魅力

中国民间文化涉及范围极广,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四种。民间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随着时代的演变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初中数学中也不乏民间文化的身影,民间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融合数学本身的精髓和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数学魅力,带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和极强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一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呈现民俗文化中各种形形色色的轴对称图形。剪纸、年画、京剧脸谱等形态各异的民俗图案不仅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成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普及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当然,学生通过这些民俗文化当中的各种图案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充分认识轴对称图形,并对其概念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这对日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样也是民间文化融入初中数学的全新体验。

如果不展开想象,积极创新,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发现数学与民间文化之间还有种种奇妙的联系。因此,有些时候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做些适当的改变是十分必要的,这对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5.找寻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处处都有可挖掘的传统文化思想。在教学的时候给学生介绍一些历史典故,如对汉代公孙弘传奇经历的介绍,他面对着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询问,不仅一句话也没有辩解,还全部都承认,并且还对指责自己的人进行大大夸赞。这样,公孙弘就获得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美誉,从这个故事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数学基本思想。数学思想方法和我国著名的古代兵书《孙子兵法》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例如:在初中数学知识当中,不等式证明方法内有一种叫作放缩法。在这里可以引入人们所熟知的孙子兵法,进而说明对局部进行牺牲可以换得全局的胜利,放缩法就是这种典范。再例如:在初中数学知识当中,反证法和《世说新语》当中所记录的一个“道旁苦李”的故事存在比较大的联系。同时在数学过程当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围魏救赵,数学中算法思想和运筹帷幄都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三、将传统文化渗入初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意义

数学历史折射着数学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太多的数学故事,从传统文化中也可以窥探出数学爱好者为数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不是孤立的,它是有历史,有背景,有研究价值的。它也并不是生硬死板的课本知识,数学知识是生动的,灵活的。传统文化渗入初中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新颖,也在提高学生数学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1.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生活性、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从古至今世界各地都避免不了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课堂,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传统,来源于生活,学数学的目的是用数学,并不是单纯应付考试。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更有目的性,更愿意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从而极大提高了享受到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2.感受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传统文化与数学课堂的融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学习也是充满乐趣的,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各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人文地理,并把人与人、人与自然紧密连成一个整体,数学给人以力量,数学让人类的生活更具规律性,数学带给学生的无穷乐趣是任何現代科技都无法取代的。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不断进行知识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当传统文化渗入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现了新的兴趣点,感受到课本以外的新奇事物,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无疑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固守成规,教师机械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紧接着就是大量反复的习题训练。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难以形成创新思维,久而久之反而还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乃至厌恶心理,甚至还会导致厌学情绪的出现。因此,教师必须积极改革创新,以求带给学生一些学习过程中的全新体验。改变一种固有的教学模式往往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勇气,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已逐渐普及,其以先见性和正确性的特点普遍适用于学生各学科学习。初中数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是初中数学在本质上的一次飞跃,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中华传统文化与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

[2] 刘菊芬《中学数学教育渗透民族传统数理文化研究》,《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7期。

[3] 陈玉坤《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成才研究》,《成才之路》2014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传统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老传统当传承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