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师须关照的新课标六个核心变化

2022-05-30吴乐康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新课标

摘要 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均有变化。新课标体现了新时代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变化,对教育教学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 新课标  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  内容变化

引用格式 吴乐康.历史教师须关照的新课标六个核心变化[J].教学与管理,2022(19):12-14.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次课标的编修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基础,参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从课程标准历史延续的横向维度及不同学段素养培育的纵向维度均有所发展,同时在诸多方面又有新的变化,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变化,有助于日常教学的顺利开展。

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的18个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由此开启了“课标时代”。2011年末,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延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要求的同时,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更加强调历史的时序性和系统性。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相较以往颁布的历次基础教育学段的课程标准,最突出、最重要的变化在于课程目标上提出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此后,为深入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又于2020年就“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修订。本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是在此背景下颁发的。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板块,分别从历史学自身性质、功能以及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地位、作用等方面加以阐释。对于历史学的性质,新课标大体沿用高中课标说法。对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地位、作用,新课标点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特点,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1]相比2011年版课标中“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的特性” [2]的叙述,突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的作用,这也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历史学本身“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3]的重要功能相契合。

二、课程理念的变化

从顶层设计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立以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引领了本轮课改的方向。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包含五个方面: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性、基础性;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动能[4]。

新课标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加以整合,分别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五个方面加以论述,其中“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核心,其他四个方面均围绕这一核心散开。新课标最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目标”中强调“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结构”除原有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部分外,新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

三、课程目标的变化

2011年版课标将“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新课标延续高中课标制订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并以此来统摄整个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学业要求。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五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丰富和完善,更加强调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全面设计的有机整体。

(1)从三维目标到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变化

从“三维目标”到“历史课程核心素养”,虽具体表述差异较大,但目标指向一致。“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加以融合提炼,学科特性更加具体丰富,强调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5]。“课程核心素养”是对过往课程目标的继承与发展,它以“双基”为基础,整合“三维目标”,聚焦接受课程教育后所习得的素养。同时,在单个核心素养之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6]。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呈现,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改革的导向,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着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勞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基础教育学段课程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连贯一致性。

(2)课程目标陈述的变化

对比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均采用行为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差别多表现在具体要求上。新课标从各素养的义务教育阶段二级指标出发,要求更加明确、可操作。以“唯物史观”的二级指标为例,初高中学段均要求“知道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此外,初中学段要求“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知道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7],高中学段要求“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将唯物史观作为认知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8]。从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角度来看,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课程目标的确切内涵,有助于教师展开与初中学段水平、层次相适宜的教学,不会盲目超纲,提升难度,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课程内容的变化

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调整,是新课标的又一重大变化,在原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的基础上,新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

在课程内容方面,2011年版课标先行概述该板块的大致学习内容,总结基本的学业要求,然后通过表格展现具体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新课标在原先六大板块的课程内容方面,依次以总体概述、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分而述之。为便于对比两个版本在具体内容的增减或调整方面的差异,以表格的形式予以呈现(见表1)。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契合当下所使用的义务教育统编历史教材。在传统的六大板块基础之上,此次新课标新增加的“跨學科主题学习板块”,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9]。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探究性和可操作性。

跨学科学习一方面可借助其他学科以更好地解决本学科问题,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同时也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深度嫁接,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赋予学习本身以实践性,而不是与现实的割裂与分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不能为了跨而跨,跨学科学习必是以本学科的坚实基础而去实现。

五、“学业质量”内容的增加

为对学生学习完初中历史课程进行评价,新课标就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出了要求。所谓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总体刻画[10]。与高中课标划分“学业质量水平”不同的是,初中历史课程7~9年级的学习为一个学段,因而学业质量标准用于综合评定学生面对真实情境,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所体现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具体分为三个层次: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在每一层次下,均包含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这不仅为评价与考试命题,以及作业、测验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对教材编写乃至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广度,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六、课程实施的变化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以及“评价与考试命题”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变化。2011年版课标要求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1]。新课标在此基础上,突出“素养导向”,要求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12]。

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评价目标的确定,除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外,还须符合学业质量标准。强调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发展为着力点,改变了过往对“三维目标”的评价,从而促使评价要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重点关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和期末评价[13],形成教—学—评一体化。在新增加的“学业水平考试”方面,确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应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研制命题框架,规划试卷结构和试题要求,注意明确题目考查意图,创设问题情境,确定评分标准[14]。

今后,新课标是我们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依据,课标依新形势、新要求而修订完善,坚持素养导向,对于深化教—学—评机制改革,指导核心素养落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都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3][4][5][6][7][9][10][12][13][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2-3,4,4-6,6,39,52,55-58,62,64-65.

[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35-3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税制改革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