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策略

2022-05-30鲍兴虎

家长·中 2022年8期
关键词:劳动小学生素养

鲍兴虎

劳动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语文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以此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不断提升。具体来讲,语文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方法,明确小学生的内心观点、想法,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小学生的劳动体验,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感悟,使其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勤劳、热爱生活的人,以此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劳动能力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很少融入劳动教育,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比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感受,科学、合理地滲透劳动教育,站在不同的层次激发、引导学生,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提升小学生的劳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不断提升,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实现了社会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劳动属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劳动与人类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劳动体系的运行是社会整体进步的基础。当下部分小学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对劳动教学工作的开展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无法实现学生美好生活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劳动教育的实施对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人类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二)引导学生全面、良好地发展

劳动教学工作的开展,无疑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途径。劳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实现学生品质以及创造力的有效提升,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性人格。同时,劳动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执行力,以及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坚韧不拔的品格。

(三)有利于创造劳动教育的社会环境

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能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劳动、在劳动中学习,不仅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还能使学校、家长、学生三者都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强化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消除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和不良现象,从而实现人人爱劳动、人人会劳动、人人会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引导不足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成为教学目标之一,其中劳动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主要素养之一。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劳动素养理念渗透较少,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渗透,缺乏对学生科学、合理的引导,导致学生对劳动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试着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但是教育渗透的方式并不合适,未能起到真正地在教育中树立学生劳动意识的作用。例如,可以将劳动教育安排到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活动中,然而不少教师会直接给出主题,如“劳动”“光荣”等主题,只是浮于表面,对学生提高劳动意识没有明显效果。劳动教育效果不具有持久性,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文化课为主,压力来源于升学率和成绩,所以劳动教育在课程的渗透只是浮于表面。为了避免学校的劳动教育浮于形式的不良现象,必须注意劳动教育渗透方式的改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劳动素养是学生需要在生活以及学习中不断提升的,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对劳动素养的培育浅尝辄止,没有长期的渗透,导致小学生的个人劳动素养始终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不利于小学生劳动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活动组织较少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劳动能力,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际劳动活动中不断地增长见识,加强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但是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针对劳动活动组织得比较少,难以激发小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劳动活动的组织比较缺乏是常见问题,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有很多与劳动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教师更多的是按照课内教学、课堂教学完成,对劳动活动的应用比较薄弱,导致学生对劳动的解读比较单一,大部分情况下是按照理论学习完成的,并没有结合劳动实际进行思考,这就导致劳动活动的预期效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进步。为此,劳动活动应加强组织,给予学生更多的劳动体验。

(三)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劳动教育接受积极性较差

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之后,他们会自觉地将自己在学习中的注意力集中到学科本身内容的巩固上。为此,他们对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的劳动教育并没有进行积极的转化,而是将它视为在自己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的不必要负担。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渗透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提升学生的重视意识。今后,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对劳动教育的渗透方式进行相应的革新,同时也要改变小学生对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意识,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角度来深化劳动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程度。

(四)能力评价薄弱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转变,学校必须对劳动能力的培养做出科学的评价。小学生的成长速度较快,科学的评价方法能给小学生带来更多的鼓励,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身的短板,实现教学的全面进步。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方法,更多的是集中在肯定评价中,没有充分指出小学生的不足。例如,劳动素养的评价、劳动活动的评价,对学生劳动的积极性给予肯定,但是对学生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语言、精神层次的理解等,没有站在长远的角度思考,导致劳动素养的评价非常单一。对学生的劳动能力也过于肯定,无法让学生养成反思的能力,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进步。所以,对学生劳动素养、劳动能力的评价,教师应站在理性的角度思考,提高评价的合理性、针对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策略

劳动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态度,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有所收获,懂得团结友爱,养成良好习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升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客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劳动也已经有了基本的概念。但这个阶段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和高尚的品格。

(一)改变教学观念,加强教学引导

为了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将劳动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对此,为了让小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果,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劳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不断提升。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是劳动教育课程的一种有益补充措施。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主动承担起劳动教育的责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强化劳动教育的内涵,突破劳动价值论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劳动的魅力,突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例如,在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题目布置给学生,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帮助父母洗碗、浇花、拖地等,加强学生的劳动经验,使他们的劳动能力得到提高。又如,在《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观察哪些小路拥有较多的鲜花,然后在学校内开展“我为学校添花朵”的劳动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准备鲜花,鲜花的类型和数量不限,根据班级学生做出的准备,引导大家自己去种植和培育,选择学校的某一处位置进行鲜花的种植,记录下小学生的具体表现,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增加鲜花,为学校增添色彩。在劳动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意识到鲜花种植的难度较高,保护难度也比较高,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减少了随意摘取鲜花的不良习惯,同时意识到应让更多的人去欣赏和保护鲜花。通过这样的引导方法,贯彻落实劳动素养的培育要求,能阶段性地提高小学生的劳动能力。

(二)挖掘语文教材,渗透劳动教育

要想实现劳动教学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教师应对语文教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明确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在语文教学工作开展进程中对劳动者的精神进行全面的弘扬,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课堂上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感受劳动具有的独特魅力。在教育工作开展进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身劳动行为意识。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劳动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语文课堂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整体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例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可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感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与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教师还可顺势为学生讲一些周围或最近的积极劳动、互帮互助的事例,让小学生在此种情境下心中慢慢燃起助人为乐的热情,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三)优化活动组织,拓宽劳动教育途径

建立活动组织。劳动素养作为综合素养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围绕语文教学内容,适当地开展劳动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主动进步。活动组织的优化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多样化的活动更容易帮助学生对劳动能力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他们的劳动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开发校本课程,自编校本课程,着眼篆刻、绘画、剪纸、贴画、手工等方面开发并不断完善劳技特色项目。活动中,学生全心参与、亲自体验、自主探究、手脑并用,大胆创新与尝试,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也给校园生活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与乐趣。师生乐在其中,助益学生成长。又如,教师可以开发校外基地田园中蕴涵着的丰富劳动资源。春天,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到田间撒种、种菜;夏天,教师可以和学生去田间施肥、浇水,观察植物生长;秋天,师生可以一起去田间收获,感受丰收的喜悦……田间有泥土的芬芳,大自然的美好。学生在真实的田园中扩大视野、增强经验,体验到劳动的美好和快乐,从而培养良好的劳动品格。

(四)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理念

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具体可以结合劳动教育内容,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了解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懂得辛勤的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懂得轻视或蔑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是数千年来剥削阶级的思想残余;懂得把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教师也应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担负起艰巨的建设任务。例如,在进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校内部开展植树活动。在每年的植树节,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完成植树的活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从旁记录和辅助。学生在植树的过程中想到了《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内容,因此非常卖力,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学校绿化的具体变化,促使自身的干劲不断增加。劳动的过程中才发现,一棵小树的种植是多么困难,后续还要不断地维护,因此小学生不再破坏道路两旁的树木,身体力行地推广环保理念,提高了劳动能力。

(五)完善能力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劳动素养正在不断地提高。对小学生而言,能力评价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系到小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劳动能力的评价应根据小学生的具体表现来完成,教师应掌握好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素养进步途径等。例如,在进行《羿射九日》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射箭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前往专业的射箭机构或者是体育馆进行参观、学习,想象“羿射九日”的场景。然后指导学生体验射箭的方式、方法,并告诉学生用完器具后要仔细地擦拭和清洁,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在体验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让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劳动体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路、方法不断调整,劳动素养的贯彻落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劳动能力的提高能按照科学的路径完成,降低了小学生的压力,提高了教学水平。未来,劳动能力的培养模式应更多元化,教师应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劳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过程中尽量激发他们的天赋,按照揚长避短的模式来培养。另外,劳动能力的提高要循序渐进,尤其是结合小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感悟完成,这不仅减少了教学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师生交流,增加劳动的话题,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品质,促进小学生更好地成长。

(左毓红)

猜你喜欢

劳动小学生素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