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意义探析
2022-05-30胡胜杰
胡胜杰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竞争也越发严峻,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有研究表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经济风险感知强度都明显上升。他们承受了来自客观层面、主观层面的就业压力。客观层面:就业进程停滞,就业面试推迟、就业落实延缓;主观层面: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经济影响,大部分应届毕业生认为会对他们的就业产生或即将产生影响,风险感知强度上升。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就业压力与风险感知强度上升,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使得还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就业信心明显下降。
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双重影响叠加,使得就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应届毕业生已经充分意识到就业形势的复杂与严峻,对未来是否可以找到理想的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未知的不确定性让他们感到忧虑和不安,也加重他们的精神负担,容易产生一些焦虑烦躁、迷茫无措、无所适从的消极情绪。多重的压力、过度的消极情绪等,会导致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正常生活与就业。
心理问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已成为除了学业、情感、人际关系以外的第四大重要因素。可见,健康的就业心理可以为毕业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提供有力支持,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维护身心健康、提升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常见表现
大学生在择业就业阶段,会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又受疫情影响,就业的行业选择、地域选择、薪资选择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凸顯出诸多的心理问题:
(一)消极自卑
部分大学生由于生理原因、原生家庭、周围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产生了消极自卑的心理,并延续到择业就业过程中,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评价过低,缺乏信心,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一般,各项技能水平也很弱,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较差,尤其是遭遇失败后,更容易否定自我,产生强烈的消极自卑心理。
(二)自负自大
过于自负自大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总是优于他人。部分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及党员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更多关注与认可,更有可能存在这种心理。在择业期间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使得择业目标与现实反差过大,常常与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还有可能产生孤独、失落、抑郁等心理。
(三)焦虑急躁
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感到焦虑,忧虑自己找不到适宜的单位,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也无法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最适合自己。其次由于疫情影响,就业方向与选择也大大减少,部分学生担心就业无着落,常常还会表现为焦虑发慌、精神紧张、心浮气躁。如焦虑急躁时,往往无法保持理性思考,在择业时受情绪影响易冲动,影响面试发挥,而错过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等。
(四)依赖从众心理
部分大学生长期跟家人生活在一起,习惯于大事小事都听从父母安排,在择业时表现为缺乏自主意识,末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总是寄希望于父母、朋友给自己找工作,或是总拉同学一起找工作,缺乏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盲目依赖他人,则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或是随着网络传媒对“社会精英”的大加宣传,过分评价经济价值才能体现出个人价值,容易让一些大学生迷失自我,看不到个体的独特与创造性只是盲目从众,追求社会大众所推崇的职业。
(五)攀比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不立足自己的真实情况,盲目地与他人比较,追求过于理想化的目标,一旦认为自己的选择不如其他同学或是没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就会立马放弃自己的选择,因而可能错过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六)急功近利心理
部分学生对职业选择过于理想化,过分看重经济收益,物质条件,不顾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未来发展前景,盲目选择工作收益高的工作岗位,但屡屡碰壁,慢慢心灰意冷,对就业产生抵触心理。
(七)冷漠心理
部分大学生满怀热情与斗志进入社会,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面试受挫,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感到无能为力,对自己失去信心,沮丧失落,无法正视失败,开始逃避现实,停滞不前。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
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可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究适宜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摆脱就业心理困境,顺利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认知
大学生就业认知是指个体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对就业相关(自我特性、职业情况、就业市场、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认识与了解,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判断与选择。通常就业认知包括三方面:一是对自我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二是对社会方面的认知,如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有基本了解,并对就业信息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三是对职业的认知,如对自己的职业特性、职业优劣势及职业各方面可能面对的情况的认识。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
通过前人研究,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学生就业压力是指择业就业时所承担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是由就业过程中的多种内外因素造成的心理紧张现象。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具备胜任相关工作岗位的能力,也是面试单位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往往也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具备高胜任力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有更明显的就业优势,而就业能力不足的大学生,则容易在就业市场中占据劣势地位。
(四)大学生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念指的是大学生对就业目的、意义、地域、环境等方面的考虑与态度。大学生就业观念受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与个人因素(个体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及人生经验等)的影响。在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结合社会环境及个人实际情况,适时地转变就业观念,就业目标合理定位,从而顺利高效地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托心理学的科学理论支持,充分兼顾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环境因素,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功能”、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加强职业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相互促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重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功能”
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择业质量。要达到这一根本目的,首选要重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功能”。
初级功能:及时为在择业就业期间产生负性情绪与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帮助其改善负性情绪,恢复身心健康。
中级功能:在大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周围环境和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帮助其遇到困难或是负性情绪时可以有效自我调节,培养大学生正确看待就业挫折,增强其心理弹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更加积极、从容的心态面对就业挑战。
高级功能:充分开发大学生的自我潜能,始终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掌握学习策略与时间管理等技能,不断自我学习,进步成长。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以上“三級功能”,不再仅仅是心理疾病的防治,而是着重培养人格健全,勇敢坚毅,乐观自信,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基于此,才能更高效地促进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推进。
(二)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近年来,大多数用人单位在面试时,通常会采用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考核,认为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毕业生,才有可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而身心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关键。
因此,高校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的知识教育模式,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新模式,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更多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入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教育,使大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自我,包括自我的优势与不足;二是开发智能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他们自我高效学习,独立思考,有效解决问题;三是加强人际关系教育,工作中大部分是采用团队协作的工作模式,而不是单打独斗,人际关系也成为提高工作效能的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四是开展全方位的健康人格教育,使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增强抗挫耐受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适应社会要求。
(三)提高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
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是评估大学生工作后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评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就是要适应环境变化,正确面对现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面对变化的就业环境时,能客观认识评价,及时修正自己不适当的择业目标。
因此,首先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合理客观地看待自我、他人和社会环境,对生活的期望值符合实际;其次高校要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实践出真知”,通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自身是否适合,进而可以结合自身情况,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偏差,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此外,在实践中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积极自我调节的能力,磨炼出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使其充满信心地迎接就业可能遇到的挑战,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
大学生在客观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还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及社会需求,使自己的就业选择既要符合自身实际情况,也要适应就业市场及社会需求。
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包括大学生生涯教育、职业辅导和职业心理咨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通过普适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涯教育的讲座及职业心理辅导的座谈会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认识自我,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知识,有意识地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二是通过团体辅导、实践教育的方式,帮助大学生角色转换,进入到就业情境中,增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能力以及根据现实情况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逐渐适应职业的能力;三是个别辅导,可以是学校心理老师,采取不同的理论取向,帮助个体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价值观;也可以寻找朋辈或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咨询探讨,从他们的实习或就业经历中吸取经验,少走弯路。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