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
2022-05-30王丽琳田阿曼
王丽琳 田阿曼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当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应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文化自信更要从娃娃抓起。要想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加强学校的力量,让传统文化扎根每个家庭,实现文化自信。为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涵,我们做出了这样的探索——
扎染工艺走进学校课堂
扎染文化是一种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如今走进我们校园,似乎走进了扎染的世界:每个班级的文化背景墙都用了孩子们的扎染布料,因此都有各自的特殊色彩;班级里的遥控器收纳袋、课桌旁边的储物收纳袋、扎染的手绢、扎染的小鱼、书法作品的裱框等也都是由孩子们亲手扎染的布料制作而成的;甚至有的孩子在家长的协助下,用扎染的布料制作了笔袋和书包,这样新颖别致的创作,使走在路上的孩子们成了一道特殊的亮丽风景线,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扎染工艺。(图1、图2)
不仅如此,全校的老师都积极参与到完善学校扎染工作坊的工作中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个新思路:今年种植可以提取染料的植物,自己做染料,进行扎染。这不仅仅是扎染工作坊的进步,更涉及了多学科的整合问题,将科学、劳动、数学、美术等学科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是符合新时代教育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茶艺学习让亲子关系和谐融洽
我国是茶文化的故乡。传说最早发现茶的人是神农氏,记录在《神农本草经》里。《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学校的茶艺课为孩子们了解茶文化打开了一扇门。推开茶艺室的门,一股古风迎面而来,茶艺室古朴的设计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入了古香古色的情境中。茶艺课上,老师身着汉服,在舒缓的古典音乐中教孩子们认识茶器——茶道六君子、三才杯、公道杯、茶巾等;识别茶的种类及不同功效;展示温具、置茶、冲泡、倒茶、奉茶、品茶等茶道。在优雅的环境中,孩子们认真聆听茶艺知识,轻柔缓慢地动手泡茶,在冲泡的过程中学习中华礼仪。茶艺课的开设既培养了孩子们细致、专心的品格,提高了他们学习、做事的专注度,又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待人接物,使其深层次地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3、图4)
参加学校的茶艺课后,很多孩子会在家里为父母泡上一杯香茗。家长们说,当孩子双手奉上茶杯的时候,他们心中百感交集,瞬间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通过茶艺课的学习,孩子变得更加知书达理、温文尔雅,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
手工编织技艺走进万户千家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千百年来,人们利用这些资源,用他们的巧手制造了许许多多工艺性很强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编织而成的用具在我国传统的工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农村,编织的原材料很丰富。为了传承这项技艺,树立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学校开设了手工编织兴趣小组,从最简单的手法开始教起。第一项作品就是编织蔬菜篮。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塑料袋购物,虽然方便,但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提倡使用绿色环保的手工编织蔬菜篮。孩子们在进行小组活动时,老师手把手地教大家编织的方法,孩子们看到各种各样的编织条很兴奋。尽管遇到了不少困难,但谁也没有轻言放弃,从歪歪扭扭到整整齐齐,孩子们在编织的过程中学会了坚持,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作品完成后,孩子们把它当作礼物送给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长辈们出去买菜购物,拿上孩子送的蔬菜篮,既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又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家庭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更可喜的是,通过这项活动,从各个家庭中挖掘出了不少隐藏的编织高手——家中老人。他们主动教孩子手工编织,由一开始的塑料编织,延伸到草编、柳编等。
这项活动实现了我们的最终目的,那就是利用农村这些天然的环保材料,传承老一辈人的编织手艺。小手拉大手,绿色环保进家庭;大手握小手,文化传承更牢固。(图5、图6)
学校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碰撞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两者互相作用,助力青少年成长。正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所说:“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让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正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路上。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辛集市田家庄乡田家庄小学)
(编辑 文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