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高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2022-05-30杨世秋
【摘要】本文论述“双减”背景下提高初中毕业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性,针对课时有限、学习容量大等问题,提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可以采取课前整合教材优化教学设计,课中“以学定教”提高教学效率,课后结合考点优化作业设计等策略。
【关键词】“双减”背景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9-0007-03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从字面看,“双减”减的是“量”,但最终目的是“提质”,也就是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2年中考是“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年中考,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是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二是高中选拔性考试。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不仅要在一个学期里完成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的教学任务,还要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初中语文知识,整理知识重点,并在将零散、繁杂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知识识记与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答题能力。那么,“双减”背景下教师如何做到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中考语文复习质量呢?本文以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学为例,立足语文教材和中考语文考点,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学和复习策略。
一、课前整合教材,优化教学设计
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单元教学目标,系统梳理初中语文教材篇目,将与九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同时及时复习旧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学生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了现代诗歌《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等,对现代诗歌并不陌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已经掌握的现代诗歌赏析方法,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通过分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值得注意的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现代诗歌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九年级语文上、下册两个单元的现代诗歌进行整合分析,回顾现代诗歌相关知识,总结和归纳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小说单元,主要篇目有《孔乙己》《变色龙》《蒲柳人家》等,是继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小说学习之后,又一个小说单元。学习课文《孔乙己》时,教师可以将初中语文课本里鲁迅的小说《社戏》《故乡》等进行整合教学。《孔乙己》《社戏》《故乡》这3篇小说均选自小说集《呐喊》,它们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的艺术特征,教师不妨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学习《社戏》《故乡》时,教师仔细讲解了小说集《呐喊》的创作背景及《呐喊自序》;教学课文《孔乙己》时,只要唤醒学生的记忆,学生就能够理解《孔乙己》的主题思想和鲁迅小说的特点及语言风格。学习课文《孔乙己》之后,教师让学生拓展阅读选自小说集《呐喊》的《示众》《药》,尝试分析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写一写《我看鲁迅笔下的“看客”》,进一步理解鲁迅小说的深刻内涵,提高思辨能力。
学习鲁迅的小说,教师还可以请学生回顾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有3篇文章入选语文教材,分别是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的《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下册的《藤野先生》,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策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和分析,让学生体会“寿镜吾先生”“长妈妈”“藤野先生”等人物形象的意义,学习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写作手法。
学习该单元课文之后,教师根据小说、散文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共同分析小说、散文的结构和框架,总结小说、散文阅读理解题常见的考点,让学生掌握阅读小说、散文的方法,以及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都是古诗文。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将这两个单元进行组合教学。如,将第三单元的《唐雎不辱使命》和第六单元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进行组合。《唐雎不辱使命》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战国策》,《曹刿论战》选自《左转》,它们都属于先秦时期的经典散文,将这3篇文章组合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和分析文本中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谋士的形象特点和高超的论辩艺术,深刻理解《左传》和《战国策》这两部名著。完成3篇课文学习之后,教师接着教学第六单元的《陈涉世家》,该文选自《史记》,此时学生更容易理解《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这4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分析与综合,发现古代历史散文的共通之处: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着重记述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人物形象鲜明。学习这一类散文,既要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要归纳和总结文章的写作技巧,明白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将单元内的多篇课文进行整合教学,需要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和总结,以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
学习古诗词,同样可以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组合教学,这既可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又能够深入了解诗人及其作品风格。以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为例,教师可以将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苏轼、范仲淹、辛弃疾的作品进行整合后进行组合教学,让学生利用假期阅读《苏东坡传》,了解苏东坡的生平经历,整理苏轼的作品,结合苏轼的经历体会诗人投射到诗词中的情感。如,将苏轼写作的诗文与其生平经历一一对应:(1)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任密州知州,写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该作品出现在九年级下册课本当中;(2)熙宁八年(1075年)中秋节,苏轼思念弟弟,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出现在九年级上册課本当中;(3)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作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该作品出现在九年级上册课本当中,同年还创作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出现在九年级下册课本当中;(4)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创作了《记承天寺夜游》,该文出现在八年级上册课本当中。学习苏轼的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分析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感悟苏轼诗词风格的由来。
学习和复习辛弃疾、范仲淹的诗文,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对单元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中“以学定教”,提高教学实效
“双减”政策的实施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提质增效,让面临中考的九年级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过去,教师在课堂上会尽可能地将全部知识教给学生,至于学生能够掌握多少并不清楚,经常出现“满堂灌”却“全无用”的现象,课堂效率低下。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应打破常规,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还要明确学习难点,采取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实现“以学定教”。
以学习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为例。
第四单元的文章均是议论文,谈论的是读书求知、欣赏艺术的方法和美学观念等。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内容感觉陌生,如果缺少阅读和艺术欣赏的相关经验,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尝试提炼文章的观点、提出问题,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类,最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大胆质疑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五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学习内容是剧本。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两点:(1)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2)选择合适的剧本,组织排练和演出,将自己对剧本的感受和理解在舞台上表现出来。学生对剧本这种文学样式比较陌生,但对剧本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十分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先教给学生关于戏剧、剧本的知识,如戏剧的含义、分类、特点,以及剧本的定义、结构、人物台词及舞台说明的作用等;然后给予学生阅读剧本的方法指导,如,阅读角色列表了解剧中人物身份,阅读舞台说明了解场景变化和剧情发展,阅读人物台词了解人物形象特点等。学生阅读剧本之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戏剧演一演,表演结束后再说一说自己饰演的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观众(师生)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演员对剧本的把握程度、舞台效果等。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本单元剧本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归纳和总结,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三、课后结合考点,优化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机械性的、重复性的作业不仅耗时、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效果不好。九年级语文教学时间紧迫,复习任务繁重,教师要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掌握语文知识,提高答题能力。
学习一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联系中考语文考点设计课后作业。如,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是小说,单元教学目标是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品析小说的语言、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等,这些教学目标原本就与中考语文小说阅读理解题的考点是一致的,教师就可以将单元教学目标和中考语文考点结合起来设计课后作业。
以《孔乙己》一课的课后作业设计为例,笔者总共设计了7道题,如图1所示。
上述7道练习题涉及中考语文小说阅读理解题的诸多考点。第1题涉及“概括情节,梳理脉络”;第2题涉及“评价人物,揣摩心理”;第3题涉及“品味语言,赏析词句”;第4题涉及“品味语言,理解情感”;第5题涉及作品的中心、主旨,这在中考小说阅读理解题中较为常见;第6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技法;第7题是一道拓展与实践题,学生需要进行拓展阅读后方能作答。语文课后作业设计适当联系中考语文考点,有助于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实现知识框架的构建,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学是一个挑战,同时也考验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在教学新的课文时,要学会联系旧知识,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重组,适当联系中考语文考点,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下足功夫,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彤彦.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22(1):8-12.
[2]蒲彩军.群文背景下深度阅读的困境与突围[J].全视界(教育),2021(12):58-6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广西中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研究专项课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2020ZJY147)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世秋(1976— ),广西贵港人,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閱读教学。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