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实践:探索从“无序”走向“有序”
2022-05-30阚苗苗王京华李璐
阚苗苗 王京华 李璐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8和9的分与合”教学为例,渗透有序思想,力图帮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真正明白“分”与“合”的道理,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引出新知,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构建知识的过程,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分与合;动手实践;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0-0068-03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以“8和9的分与合”教学为例,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数形结合,形成有序思考的数学能力,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现实情境,以“疑”促“问”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分与合”内容的学习是非常抽象的,而有趣的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片段1】
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将一些物资分给两个敬老院的老人,其中一部分是口罩。现在有8箱口罩,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1:可以怎么分?
师:谁能把已知信息和问题一起说一说?
生2:一共有8箱口罩,要分成2份,怎么分?
师:那有几种分法呢?
……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创设“为敬老院分配防疫物资”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提出“怎么分”的数学问题时,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思考“有几种分法”。学生自主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可使学生全身心参与新知的学习。
二、巧借直观元素,以“物”悟“理”
借助直观的实物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而在操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助于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学生能够逐步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概念;二是探索几种分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感受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学片段2】
出示图1:
(1)分一分,摆一摆。
(2)写一写。(记录分的情况)
生1: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2:他没有找全所有的情况。
师:你能帮他补全吗?
生3:
师:有顺序吗?
生4:没有。
生5:
师:对比没有顺序和有顺序,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6: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找全所有的情况,并且不重复、不遗漏。
生7:
师:对比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的順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8: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都可以找全所有的情况。
出示图2:
师:观察图2,你能想到8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生9:
师:仔细观察下列分法,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0:为什么8可以分成1和7、7和1,6和2、2和6,5和3、3和5,而分成4和4时只有一组?
生11:8可以分成4和4,交换之后不变,所以只有一组。
师:交换位置也是一种顺序,不仅能帮我们找全所有的情况,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
生12:
师:在交换位置这种思路下,你能看懂这位同学的分法吗?
生13:他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只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根据8可以分成1和7,就可以想到8可以分成7和1;根据8可以分成2和6,就可以想到8可以分成6和2;根据8可以分成3和5,就可以想到8可以分成5和3;8可以分成4和4,交换位置还是分成4和4。因此根据这4种情况,就可以想全所有的情况,他的这种写法更简便,也更方便记忆。
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会驱动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借助实物,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时抽象与提升,能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通过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交换位置三种顺序渗透有序思想,也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8的分与合。
三、探究分与合的本质,追“根”溯“源”
追溯分与合的源头: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分一分,无论分的结果怎么样,合起来的数量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分法,分的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只要有序进行,就可以找全所有的情况。学生在掌握8的分与合的基础上,学习9的分与合时自然能举一反三,获得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教学片段3】
师:除了一些口罩,现在还有9箱消毒纸巾要分给两个敬老院的老人,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一共有多少种分法?
师:请你分一分。(可以借助学具)
生2:我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的。
生3:我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分的。
生4:我是按照交换位置的顺序分的。
生5:我只写了其中的一部分,按照交换位置可以找全所有的情况。
师:根据上述分的过程和结果,你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6:相同的地方是“分的结果都是8种情况,合起来都是9”。不同的地方是“有的同学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的,有的同学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分的,有的同学是按照交换位置的顺序分的”。
学生根据自己学习8的分与合时积累的经验,自主探究9的分与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帮助理解,再进一步进行抽象,最终理解并掌握9的分与合。这样,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成长。
四、联系生活实际,以“问”促“答”
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片段4】
师:请同学们编一个利用8、9的分与合的知识解决的小问题。
生1:我有8个苹果,分给朋友3个,我还剩多少个?
生2:我有4个桃子,我同桌有5个桃子,我们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生3:9只小鸟飞进2个屋子,每个屋子可能飞进同样多的小鸟吗?
学生在有趣的问题设计活动中,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提高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构建知识结构,以“零”促“整”
对于刚入学一段时间的一年级学生,其自主学习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后构建知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片段5】
师:对于“8、9的认识”,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去学习的?
生1:从意义、顺序、比大小、几和第几、读写、分与合、计算、解决问题等方面去展开学习。
师:我们已经从哪些方面认识了8、9?
生2:上节课,我们从意义、顺序、比大小、几和第几、读写等方面去认识8、9,这节课我们从分与合的方面去认识它们。
师:你还想从哪些方面去认识8、9?
生3:我还想从计算、解决问题的方面去认识8、9。
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构建知识结构,到逐渐自行构建单元知识结构,再提高层次,构建更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自身的思维水平。
总之,借助学具动手操作的过程能帮助学生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并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无论是分一分、说一说,还是写一写,只要是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就会驱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使探究真发生,使学生真成长。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到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构建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