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节奏感

2022-05-30程春玲吴庆利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2年7期
关键词:节奏感节奏绘本

程春玲 吴庆利

德国音乐家奥尔夫曾说:“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生命力之源泉。”对于孩子而言,节奏也是其最早感知到的音乐元素。有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6岁这一阶段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最佳时期,也是帮助他们夯实音乐基础的关键时期。音乐节奏教学一直是教师们的薄弱环节,他们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互动,多以幼儿机械模仿、反复练习为主,偏重技能目标,枯燥乏味的活动让幼儿失去音乐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应着眼于激活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引入多样化的方法与策略,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实施音乐节奏感培养,增强幼儿的音乐感知和体验能力,促进幼儿人格完善和社会化发展。

一、创设富有生活化、情趣化的音乐节奏教学环境

创设适宜的环境有益于幼儿的发展,而生活化和情趣化环境的创设是创设适宜环境的最佳选择。把节奏培养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中,能潜移默化地让幼儿感知节奏。

日常生活中的音乐环境创设。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园里都能听到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如每天晨间入园时,幼儿伴随着轻快的旋律来到班级;幼儿在餐前等待时边听音乐边拍打身体,进行节奏的练习;户外游戏时,动感的音乐让幼儿用肢体表达内心的愉悦;游戏结束时,优美舒缓的音乐能让幼儿进入整理环节。充满音乐的环境氛围,不仅能让幼儿心情愉悦,还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常规意识。

创设合适的游戏环境。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感知节奏,老师带领幼儿寻找生活化、情趣化的天然物品作为打击的乐器,如勺子、罐子、雨花石、树叶、豆子等;成品小乐器有铃鼓、三角铃、圆舞板、沙锤、双响筒等。教师将这些天然打击乐器和成品打击乐器都投放在音乐和表演区中供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还将学习过的节奏图谱放入区角,供幼儿自由练习及创作新的配乐方式并进行演奏。“小小演奏家”“萌音奏乐团”活动的启动让老师和孩子们兴奋不已,教师将学习过的元素应用到演奏游戏中,在节奏感和身体协调能力提高的同时还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思维的拓展。

二、以游戏形式开展打击乐教学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应创设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地表现与创造。”打击乐作为一种音乐表现形式,非常适合用于节奏和对声音感知的练习,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将两者有效结合,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运用声势律动游戏、角色游戏、情境游戏,进一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促进幼儿节奏感知力和协调能力的提升。

运用声势律动游戏,增强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声势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独创的动作节奏训练,它需要表演者全身心的感受和表现。声势律动游戏运用在说白歌词节奏中,有助于幼儿稳定节拍,帮助幼儿正确学习乐句的节奏,如吹喇叭、小鸟飞、摘果子等动作的模仿能锻炼和提高幼儿肢体的协调能力。在音乐活动“跟屁虫”中,弱起节奏的教学,主要节奏重复多次,以四分音符为稳定节拍的拍打,帮助幼儿学习弱起节奏。活动过程中,教师加入声势律动,使活动更加有趣,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运用角色游戏,提高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角色游戏是幼兒喜欢的游戏之一,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开展角色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在感知节奏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如角色游戏“森林狂想曲”中,教师和幼儿分别扮演松鼠和大象,他们进行节奏拍打尝试。幼儿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创造出与角色相匹配的长短与强弱不一的节奏,开启了一场热闹又和谐的森林音乐会。再如音乐活动“晚安,猫头鹰”中的歌曲整体篇幅较长,在幼儿熟悉歌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在说白处(各种动物叫声节奏处)加入打击乐,并根据不同的动物声音设计不同的节奏,使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来完成。角色游戏使幼儿快速掌握节奏,合奏的协调感愈发和谐,大大降低了幼儿节奏学习的难度。

运用情境游戏,提高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欣赏表现的能力。为幼儿创设喜欢和适合的情境,能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的意思,让幼儿在情境游戏中轻松地掌握教学重难点。如歌曲《啤酒桶波尔卡》是一首非常欢快的曲子,整首歌曲旋律富有动感,节奏欢快活泼。不断重复的节奏在跳舞、数啤酒瓶、喝醉酒等情节中将小老鼠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歌曲《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为ABA三段体结构,A段音乐欢快热烈,B段音乐轻柔优美,最后再到A段。歌曲以军队练习队列情境进行创设,配上契合的打击乐器进行节奏表演,通过对节奏的表现,幼儿理解力也得到提高。如儿歌《加油干》,在表演工人加油工作的情境时,幼儿能兴趣高涨地进行音乐节奏打击,并体会与感知工人工作的情景。

三、将绘本故事融入音乐活动中,让节奏教学更有趣

将绘本与音乐融合,丰富了音乐教学的手段。如绘本《月亮的味道》,内容新颖独特。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我们通过歌曲创作,将绘本故事唱出来。在节奏学习时,教师先用声势动作来稳定节拍,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之后加入固定节奏型配合乐器进行循环打击。从绘本到音乐活动的延伸,通过绘本中的说白和歌词念唱,幼儿沉浸在音乐节奏和游戏中,既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和协调性,又加深了幼儿对绘本情感的感受与体验。这不仅让绘本在玩中“活起来”,音乐也会“活起来”。

四、将日常生活中的音乐素材与打击乐教学相融合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有效元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儿歌《你笑起来真好看》《少年》《小跳蛙》等,教师将这些日常热门歌曲与教学相融合,并为他们配上日常生活化的乐器,让幼儿自己创造性地击打乐器,进行自我表达,感受音乐节奏,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和创作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音乐教育中打击乐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幼儿节奏感与身体协调能力。幼儿通过演奏、动作感受“身体”与“节奏”的生动碰撞,提高幼儿与群体合作的协调能力。以幼儿为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继续探索更优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幼儿音乐综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节奏感节奏绘本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绘本
绘本
绘本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YOUNG·节奏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