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表情包的内涵感知差异与设计趋势研究
2022-05-30沈航陆诗雨孔迪迪
沈航 陆诗雨 孔迪迪
摘 要:将社交表情包中产生最早、熟知度最广的“微笑”表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当今国人熟知的微信默认表情“微笑”为例,探究不同用户对表情包的认知差异,在问卷数据信息收集基础上,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6.0交叉表分析法,发现不同年龄段用户对于“微笑”表情的理解截然不同,从图形符号的认知研究角度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以同样内涵的新型表情包为例,探寻表情包设计趋势,为各类社交表情包的开发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感知差异;微信社交;表情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博物馆展示形式与信息传播效能的关系研究”(KYCX21_1063)研究成果。
一、社交表情包的设计现状分析
1982年,美国斯科特·法尔曼在电子公告板,第一次输入了这样一串ASCII字符:“:-)”,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电脑笑脸就此诞生[1];1998年,在美国诞生的ASCII ART后传入日本,变成了横向的^_^,被日本大众认为是可爱而富于变化的“颜文字”,符号表情在短信文本中传播开来[2];1999年,由日本栗田穰崇创造的“绘文字”(emoji)是第一个被应用于移动通信的表情符号[3],自从苹果公司将emoji加入iOS 5输入法中后,这种表情符号开始席卷全球。
从网络社交表情发展来看,表情设计从最开始的顺时针90°字符组,到横向颜文字符号,再到emoji黄脸表情符号,表情的设计越来越精致时尚。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中流行的表情包大体分为三种,纯图片的形式、纯文字的形式和图片加文字的形式,文字形式与图片加文字形式的表情包因为文字的存在大多都不会出现理解语义偏差,而纯图片形式的表情包容易在不同的交流语境中出现理解差异。
有学者认为社交表情包内涵丰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言语行为的强度,可以和连词一样引出下文,也可以转变词的词性或是加强讽刺的语气,抑或是表达反问的语义[4];还有学者认为鉴于网络社交的即时性和封闭性,大多数人选择发送表情这一策略来解决语义传播的障碍。表情的使用可以活跃交流、弥补纯文本交流的不足,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同时也面临社交过度娱乐化、扁平化的问题[5]。人们对于社交表情包的使用,初始时用于解决语义障碍,后来一些被频繁滥用的表情被人们赋予了多层意义,其原来的“官方定义”意思被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新式理解。以下将首先以典型的微信默认表情“微笑”为例,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感知差异。
二、微信默认表情“微笑”感知差异情况
自2011年微信app问世,用户逐步由青年群体扩展到中年群体。在2015年腾讯发布的《中国网民表情报告》中明确表示:在进行网络聊天时,90%以上的用户会使用网络表情符号。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者涵盖了各个性别、年龄、行业、区域等,而不同年龄的用户有着不同的表情偏好,例如:年轻群体发送“愤怒”表情次数居多,年长群体发送“微笑”表情次数居多[6]。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于同一个表情符号经常产生不同的理解,例如长辈与晚辈之间,对于“微笑”表情使用场景截然不同,不禁引人思考,不同年龄层次用户对于“微笑”表情理解是否存在差异性,如存在差异究其原因是什么。
(一)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与思路方法
1.研究视角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人群探究图形感知的差异性原因。
2.研究对象
00后、90后、80后与70后,作为微信用户的主要群体成为本研究的对象。
3.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星”进行问卷数据收集,而后采用spss26.0交叉表进行数据分析。
(二)数据分析与描述
本问卷研究对象共计326名,其中00后73名,90后117名,80后44名,70后92名。经过spss 26.0软件可靠性分析,Alpha值大于0.7,说明本问卷的结构信度良好;经过降维因子分析,KMO值达到效度要求大于0.5,说明本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由于卡方值为 63.367,自由度为 12,显著性为0.000<0.05,呈现强显著性。因此,“对微信默认表情‘微笑的内涵存在感知差異性”与年龄段的不同存在相关。
由表1可见:“00后”代表青少年群体,“90后”代表青壮年群体,“80后”代表中青年群体,“70后”代表“中年群体”,在不同年龄段的群组中,80后成为了时代“年龄分界线”,00后与90后群体主要认为“微笑”表情是“负面消极”的,而80后&70后群体主要认为“微笑”表情是“中性”的,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对于同一个“微笑”表情理解的差异甚大,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将从图形符号的认知研究角度来探析造成这样深度理解鸿沟的原因。
三、微信默认表情“微笑”感知差异原因探析
(一)社交表情与图形符号的认知研究
从图形符号的认知研究角度来看,社交表情既是表情符号,也是一种图形符号,而图形符号属于符号的一种。
在符号学领域的研究中,符号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认知与定义。在瑞士学者弗迪南·德·索绪尔看来,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有机结合,“能指”指符号的现形式,“所指”指其背后的意义[7];而美国学者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认为符号由媒介、对象和解释三种关联物要素构成,它们决定了符号的完整性[8];日本学者持上嘉彦则认为符号是一种“替代”,意指在两个事物间承担了一定“替代”功能的事物,可称之为“符号”[9]。
图形符号是承载信息含义且具有传播功能的视觉形象,图形符号的认知过程包含三大要素:人、图形符号和环境[10]。
人是图形符号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加拿大的高普在情感上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成果,他所著的《情感化设计》提出情感变化无常、难以持久。由此可见,人的因素——情绪的变化、所处背景不同等都是人们对图形产生认知差异的重要原因。
图形符号是客体。“图形符号”被设计师设计出来,它就是设计师本人的情感转化形式。因此,“图形符号”要素或多或少掺杂了设计师的主观感受,而人的情感变化多端,被“主观创造”出来的“图形符号”要素也是造成人们对于其产生认知差异的重要原因。好的图形符号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和可靠性,使用图形符号表达信息使得各个职业领域工作起来更加轻松;反之,则会或多或少地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图形符号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对于图形符号的理解认知有时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例如,带一个叶片的苹果图形符号,在水果卖场,人们多数会认为该图形符号所代表的地方,必定是在售卖与苹果这类水果相关的食物;然而,将地点转换为科技风的商业空间,人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可能就是Apple电子设备卖场。由此可见,不同用户对同一个表情包内涵的感知存在差异,究其本质原因,是与“人、图形符号和环境”这三个要素相关。
(二)差异原因分析与结论
微信默认表情“微笑”从最初表达的积极基本含义直至今日慢慢被赋予了消极的含义——“呵呵”,不同年龄层次用户对于这两个表情内涵认知存在显著差异性,究其本质原因,研究将从人、图形符号和环境,图形符号的认知过程三要素进行探讨。
首先,“人”方面。微信默认表情沿用了QQ默认表情。从最开始腾讯QQ2003问世,其用户使用群集中在90后与00后,这两个年龄层次对于QQ使用时间可以说是最长的,对于QQ表情的认识也最早,起初“微信”在80与90后眼中的含义就是官方的定义,然而,随着两个表情在不同语境下的高度频繁使用,其情感语义少了些真诚,多了些敷衍,而微信自2011年出现后使用的表情版本依旧是腾讯QQ2007默认表情。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含义被重复次数多了以后,依靠机械的筛选或者“回声用法”的强化,逐渐就可以变成固化的常态类型,可以脱离其原生语境,以至于进入任意一个语境存在。另外,随着2010-2013年,年轻人们开始追求个性、独立的流行文化,“微笑”增加了多层更“潮”的理解。因而,在年轻一辈圈层中,被加上“职业礼貌”,更甚于“嘲讽”与“不满”情绪的两个表情逐渐被他们认可。然而,在80与70后的多数人眼中,他们认为这表情含蓄内敛、温和友好、庄重沉稳,因此他们使用微信时,常常发送这个表情代表着官方定义的较为积极的情绪。
其次,“图形符号”方面。设计本身也存在问题。浅谈“笑”这个表情,简单的一个动作,需要动用脸上数十块肌肉的参与,一个真诚的笑容一定是颧大肌和眼轮匝肌一起收缩,眼睛必然会眯起来,呈现弧度;假笑则不然,眼周的肌肉没有活动,眼睛完全没有变化自然就少了一份亲近感。真笑始终给人一种亲和力,而假笑则指向心理疏远。微信的“微笑”表情看不到任何眼轮匝肌收缩的迹象,该表情的眼神状态视线下移”,属于负面情绪的典型表现,在烦躁、沮丧、内疚等此类情绪中常见,而大量眼白又添加了愤怒感与恐惧感,让人深感不适,当这么负面的眼神,配合上笑容状态的嘴型,就会产生一种极其严重的扭曲感。同理,“再见”表情也运用了“微笑”表情“同款眼神”,不出所料,该表情也会给接收者带来消极负面的不适之感。
最后,“环境”方面。微信聊天存在“时间差”与“空间差”,人与人之间多了审视和防备,而网络推波助澜大肆发展,人们聊天的场景更加多元化,双方互相看不到彼此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其他可以帮助人们更为准确地理解对方的“非语言信息”,正因网络为沟通创造了“时间差”“空间差”,使得人们有机会能够对于所接受到的信息加工裁剪,而在此过程中,人们可能受自身认知、情绪等因素影响,产生区别于原意的解读。
四、社交表情包的设计趋势与建议
将近年来四个不同社交平台带有“微笑”内涵的表情作对比(如图1):从1999年出现的emoji“微笑”一个黄脸、两个椭圆形眼睛与一个弧形嘴巴,到2003年腾讯QQ默认表情“微笑”,增加了黑白分明的眼部设计,嘴巴的弧度增大,再到2009年的贴吧“微笑”,增加了眉毛,浅浅的腮红,微笑的嘴巴也咧得越来越大,而到了2014年小红书“微笑”,一改以往的小黄脸,采用了代表该平台的“小红薯”作为主体,肉粉色的脸、短而弯的眉毛、小巧有光的眼睛、小巧微弧度的嘴巴与大面积的腮红。由此可以发现,四个表情包虽都包含着“微笑”的意思,但不同的眼睛代表的感情不一样,即使是细微的变化,也会丰富整体表情的含义,而五官比例的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也大不一样。
人们通常会储存适合自己或自己喜爱并且常用表达情绪的表情包,有些表情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使用,而有些表情在许多种语境下都能够通用。随着时代潮流文化的浸染、个性化的不断追求,表情包的设计越来越精致时尚,用户也更加容易理解其内涵,用户的时间成本与体验成本均在逐步降低。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不得不在“快节奏”中生活,作为社交软件常被使用的表情包,“能够轻松被解读”必然成为了它们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易于理解的表情包必定能够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一个好的表情包能够节约用户的思考时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解决人际交往的障碍……
给设计师的建议:优秀的表情符号图形设计应遵循大众的视觉感知规律,在设计表情时,要特别注意“眼睛”的绘制设计,特别是在没有文字解释的情况下,其次,注意整体五官比例的绘制与表情的协调性,在人们不同的聊天語境情形中,设计表情能够带给人们准确的感受。
给不同年龄段用户的建议:随着社会文明不断的发展,潮流文化的快速传播,每年新词汇层出不穷,而“微笑”与“再见”两个表情渐渐变得富有争议起来,不同年龄段对于这两个表情存在内涵感知差异性,此现象也成为了“年龄代沟”的新表现,因此,和不同年龄段人聊天过程中,需要区别使用这两个表情,这样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拉近距离,不再容易出现理解“鸿沟”和理解差异导致的后续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秀娟.互联网下的视觉语言符号探索[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09.
[2]史金玉.文化传承的新媒体教学探索——以《中华戏曲魂》为主题的表情包教学设计[J].艺术工作,2017(3):108-111.
[3]曾红丹.表情包在社交媒体中的符号互动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17):93-94.
[4]郑贝贝.“微笑”表情符号在间接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功能分析[J].海外英语,2020(2):106-108.
[5]南力瑛.微信语义传播障碍及策略[J].今传媒,2019(12):62-64.
[6]刘璐.青年群体与中年群体使用微信表情符号的差异性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7]吕常福.委婉语符号的性质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2):42-45.
[8]刘录璋.纪念性符号语义表达在纪念性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9]吴春琼,王秉安.符号学视阈下土楼和客家文化融合的重构与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09-116.
[10]宫勇.图形符号设计认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沈航,南京工业大学环境设计及其理论学术硕士研究生。
陆诗雨,南京工业大学环境设计及其理论学术硕士研究生。
孔迪迪,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