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道,“读”为大道
2022-05-30陈玥
陈玥
摘要:“读”是学生比较基础、直接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常用且重要的教学方法。当然,读书不是简简单单、重复地读,它讲究方法、策略。本文通过紧扣“题眼”、抓住文本、带着问题、抓住关键、熟读成诵和连接生活集结了读书的“六道”,对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索,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方法;题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朝大诗人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在语文教学中又有怎样的地位呢?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评价的:“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由此可见,语文课就应该充满琅琅书声,就应该让学生借助“读”这根拐棍在书中“走几个来回”。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呢?
1 紧扣“题眼”,读出“问题”
文有“文眼”,题有“题眼”。“题眼”是指体现文章内容的关键词语,它是一个标题中最传神的字词,能突出文章的精髓。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读题目、审题,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仔细揣摩题目所包含的意思,或者根据题目进行预测。
例如,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第四单元“预测阅读策略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读了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呢?”也有的学生问:“倒不了的老屋是什么样子的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说说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引入小结预测方法——根据题目来预测。
再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中,“题眼”毫无疑问是“奇妙”一词。这个词对全文具有统领作用,在讲解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看到的世界有什么奇妙之处,再解释“奇妙”一词——奇特、美妙,然后结合课题发问:“‘我们奇妙的世界‘奇妙在何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能发现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由此带领学生深入研读课文。
题目犹如人身上的眼睛,在文章中的位置是最醒目的,作用也是最突出的,它是统领全文的灵魂。抓住“题眼”引导学生质疑、预测,然后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尝试着解决问题,验证预测是否准确,学生会兴趣盎然,当验证预测正确后,学生会充满成就感。
2 抓住文本,“读短”课文
数学家华罗庚说: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把书“读薄”的意思是在阅读时,要从总体上抓住文章的本质,提纲挈领,厘清脉络,建立知识体系框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化繁为简,把书由厚变薄,提高学习效率。这和我们提出的“读短”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即,要整体感知内容,厘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要点。
在课文初读阶段,教师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首先将生字词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进行认读,然后将词脱离句子,让学生认读单个词,再认读单个字,最后再将生字词放回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读得字正腔圆了。当然,要把课文“读短”,读一遍肯定是不够的,教师要变着法子,运用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读课文。如,一读做到读准字音;二读做到读通句子,找出难读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三读做到厘清文章思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三遍下来,就实现了把课文“读短”的目的。
还可以借助“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短”。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其中“复述故事”就是把课文“读短”的策略之一。《枣核》这篇文章在本单元的第四课,它是一则民间故事,课文讲述有个孩子叫“枣核”,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惩恶扬善,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课文篇幅比较长,教学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认为本文哪部分是重点?”学生很轻松地就找到了答案:“枣核帮助村民惩罚恶官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教师追问:“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之前学过的什么方法复述这部分内容呢?”引导学生迁移前几课所学的方法。比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是借助表格梳理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复述;《漏》则根据示意图和文字的提示,按地点转化复述。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可以是图画加文字,如地点的转换:村子——县衙门——村子——大堂;也可以填写表格,简单列出枣核、衙役和县官的表现。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复述,前提都是要熟悉课文内容,明确复述的基本要点,即“修枝剪叶,留住主干,便于口述”。通过“复述”把课文“读短”是我们的目的。
3 带着问题,读出感悟
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自读感悟,相互交流读书感受,说说读懂了什么。到“精读”环节,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如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无法解决问题,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中有这样两个经典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的旁边还有一个阅读提示的泡泡:“挨挨挤挤”“冒”用得真好!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边读边思考:这两个词好在哪里呢?可以引导学生用“换词比较”的方式进行体会。如教学“挨挨挤挤”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用“挨挨挤挤”,而不用“密密麻麻”呢?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挨挨挤挤”的画面,感受微妙的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荷叶像一群顽皮的孩子挤在一起的景象。教学“冒”字时,让学生思考:如果这里用“长”怎么样?把“长”代入原句读一读、比一比,通过对比体会“冒”与“长”的区别,从而感受“冒”的形象、生动,体会荷花特有的生命活力。
“带着问题读课文”就是让学生把問题纳入自己的“阅读期待视野”,激发其积极的探究阅读愿望,从而读出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4 抓住关键,读懂主旨
艾德勒在他和朋友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无论是短文或者长文,作者都会不小心地在文章的某个地方留下一两处让我们探寻到文章藏宝藏地点的蛛丝马迹,他们可以是一个段落,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传授给学生“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找关键词句,也可以联系语文阅读要素找关键词句,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找关键词句。在找到关键词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反复读,揣摩体味。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逐渐领悟隐含在关键词句中的哲理或者情感。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为《守株待兔》《陶罐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其中《池子与河流》是寓言诗,其他三篇为寓言故事,所以,这一单元又被称为“寓言单元”。《守株待兔》一文的关键句为“因释其耒而守株”,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进行引导:这句话说的是谁?他“释其耒而守株”的结果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他究竟错在哪里?此处可以引入“必然事件”“偶然事件”这两个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是“偶然事件”,而农夫却错认为这是“必然事件”,从而让学生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陶罐铁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哪些词语直接写出了铁罐的蛮横无理?请用笔圈画出来。”学生很自然地就将目光锁定在“傲慢”“轻蔑”“恼怒”这三个词语上。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在“谦虚”“不再理会”这两处,通过反复品读,体会陶罐的谦和友善。抓住这些关键词理解体会,文章主旨就呼之欲出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鹿角和鹿腿》的关键句在文尾:“鹿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让我送了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鹿原来的看法和故事结局之间形成的反差梳理出来,理解背后的原因,从而获得启迪: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作用,我们不能只图外表好看而忽视事物的真正价值。寓言诗《池子与河流》最后一节是这样写的:“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有。”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池子和河流的对话,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从而让学生领悟:我们不能贪图安逸的生活而使美好时光白白流逝,应当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负韶华,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另外,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是怎么写的”,即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自主揣摩文本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如词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让学生学会推敲用词的准确性,这样让学生品读、悟读,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训练了语感,积累了语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品读、悟读,使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5 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小学生正处于积累语言的关键时期。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好词佳句,并将这些词语摘抄在“采蜜集”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語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机会,在充分赏析诵读中感悟、积累语文素材。其次,要将背诵指导纳入教师的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并给学生留足背诵的时间,教师还要加强背诵检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背。背诵的数量要求可以是“上不封顶”,但“下要保底”,即课文后面明确要求背诵的,必须人人过关。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适当提高要求,推荐他们背诵一些经典古诗词、名言警句等,丰富学生的积累。
熟读背诵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语调要抑扬顿挫,语气要有轻重缓急,甚至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读,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同时,熟读背诵也是情感表达的“二次创作”。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诵读”,可以“以轻示重”,也可以“以重示重”;可以逐字逐句款款而读,也可以暴风骤雨一气呵成。这时的读就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了,而是个性化的“二次创作”。
实施新课程以来,各学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背诵古诗及名人名言活动,有的是“晨诵”,有的是“午读”,还有的是“晚诵”(主要是寄宿制学校),学生读书、背诵的兴趣空前高涨。例如,我校就开展了晨诵活动,通过每天早上的20分钟大声诵读,大部分学生能够把语文课程纲要中推荐的80首古诗背下来。虽然没有过多的诗意理解指导,但是从学生的运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诵读古诗的巨大作用。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诗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6 连接生活,放眼课外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教育思想,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即“教材是一个例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举一反三,一通百通。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局限在课堂上,不能被有限的课堂时间束缚,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袤的天地——课外延伸。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大语文观”,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将学习引向课外,引向生活,从而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还是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寓言单元)为例。《守株待兔》是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陶罐铁罐》是当代寓言故事,《鹿角和鹿腿》则是伊索寓言,而《池子与河流》是一首寓言诗。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为学生认识、了解寓言打开了一扇窗。在课后练习中,也安排了相应的阅读链接,如《守株待兔》一文的阅读链接是《南辕北辙》;《陶罐铁罐》一文的阅读链接是《北风和太阳》,引领学生打开世界寓言宝库的大门。
在教材链接的基础上,教师也要结合课文给学生提供研究性的阅读题目。如学习《守株待兔》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第一,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父母听,并与父母交流,谈谈生活中有“守株待兔”这样的事例吗?请收集相关的事例。第二,阅读两则以上的寓言故事,深入思考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第三,召开一次寓言故事会。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有的走进了图书馆,有的上网查找,有的跟父母去书店购买寓言故事集,然后小组内交流阅读心得,再展示汇报。这样广泛阅读探究的背后是学生亲历阅读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拓展了,阅读能力提高了,特别是他们搜集信息与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7 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有道,“读”为大道。教师要让学生静心阅读,在读中连接生活,在读中融入真情,在读中积累感情,在读中提升技能,在读中感悟人生,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艳荣.践行“有法”的阅读:例说《掌声》的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22(07):72-74.
[2]祝锋,施燕红.关联前后 习得方法: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西游记》推进课教学设计与评析[J].小学语文教师,2021(Z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