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有人才”培养的中学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
2022-05-30张传鹏
张传鹏
摘 要:基于党和国家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杭州外国语学校提出要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深厚素养的复合型预备英才”。对标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培养具有“勤学习、厚基础,善思考、宽视野,会研究、深情怀”鲜明特点的学术型教师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学术型教师;教师队伍建设;“三有”人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日前,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力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当前,浙江省正致力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共同富裕依靠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教育。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有担当、有情怀,堪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重任的中学学术型教师队伍。以下是杭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杭外”)在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上进行的一系列实践与研究。
一、基于“三有人才”培养的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由来
(一)杭外历史的传承与当下的使命
杭州外国语学校创建于1964年,是我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外国语学校,由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提议创办。建校近60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外语特长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党和国家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对外国语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结合杭外的使命与当下以“核心素养”为标的新课改,杭外的培养目标是“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深厚素养的复合型预备英才”,即“三有人才”。“三有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呼唤杭外办学的迭代升级,对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迫切需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型教师队伍。
(二)杭外师资已有的基础与优势
首先,杭外拥有雄厚的学术资源支持。作为浙江省教育厅的直属单位,杭外可以依托省教育厅与各直属单位的学术支持。其次,杭外拥有优秀的师生资源。学校有着一支平均学历水平高、能够积极投入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教师队伍。从历史传承来看,杭外有着近60年的悠久历史,几代杭外人在教育教学的各方面都在不断进行着学术探索,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学术气质。杭外还拥有一大批具有巨大学术潜质的学生,将其培养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型人才,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也符合基于差异公平理论的学生多样化发展要求。最后,杭外还拥有高水平的学术发展平台。浙江省中小学外语教师培训基地设在杭外,这是浙江省唯一一个设在中学的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学校可以利用培训基地的资源和平台,总结提升教学和研究的理念、方法与经验,为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发展平台。
二、基于“三有人才”培养的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对标“三有人才”培养目标,杭外提出的学术型教师的日常状态是:勤学习、善思考、会研究,在工作中能做到研究常态化、理论实践化、反思日常化,也就是能将学习与研究内化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其特征是:厚基础、宽视野、深情怀。通过学术型教师培养,学校旨在打造“民师—名师—明师”三级教师梯队。图1所示为学校提出的学术型教师的内涵特征与培养体系。
(一)勤学习,厚基础
“勤学习、厚基础”是针对杭外生源特点,对标“有深厚素养”的培养目标提出的学术型教师特征。“有深厚素养”是杭外人未来担当的基石,杭外的教师必须做到“勤学习,厚基础”。“勤学习、厚基础”的具体表现是: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具有主动构建高效教学模式、努力追求灵活机智的教学策略和高超教学艺术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高阶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
杭外教师专业基础厚实。学校是初、高中六年一贯制中学,绝大部分教师都有任教初、高中学科教学的经历。高三下学期,部分学生已经提前被国内外高校预录取,所以一批教师还要进行大学预科班的教学。因此,教师学科专业基础厚实。同时,杭外教师勤于学习。学校专门成立青年教师工作坊,并根据当前教育发展形势,设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化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教育戏剧、读书会等研修小组。在教科室的统一指导下,各小组自主开展研修学习,工作坊每月至少进行一次集中学习研讨。
(二)善思考,宽视野
“善思考,寬视野”是针对杭外生源特点的新挑战、新思考,对标“有全球视野”的培养目标提出的学术型教师特征。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全球视野”的杭外学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卓识与格局。“善思考,宽视野”的具体表现是:教师具有系统观的视角,具有自我认知、文化认同、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世界公民意识,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能努力聚焦自身对教育专注力、接纳力、洞察力、行动力和整合力的提升。
杭外一直都积极创设留学绿色通道,努力构建多元办学格局,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海外升学途径。学校已与10余所国外著名高校建立长期招生合作关系,开办了“剑桥国际高中课程实验班”,先后与国外10多所学校建立姐妹学校关系,并频繁开展了师生互访交流活动。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杭外积极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传播。绝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出国培训、交流的经历,超过90%的英语教师还具有海外执教经历。
杭外开设“国际理解”连线课程,与国外学生围绕富有跨文化冲击力的话题,在思想碰撞中增进理解。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浙江省STEAM教育种子学校,杭外成立了STEAM教师小组、项目化学习等跨学科研修小组,并通过专家指导与案例分享交流、经典项目品鉴等方式积极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活动。
(三)会研究,深情怀
“会研究、深情怀”是对标杭外“有家国情怀”培养目标提出的学术型教师特征。“有家国情怀”是未来从事各行业的杭外人,在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的政治素养。每一位从事涉外工作的杭外人,都肩负着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之责。只有具备全球视野,才能更好地厚植家国情怀。教师要有保持客观理性的头脑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在国际坐标中找准位置,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面对全球教育竞争和人才竞争,学校要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育人水平、引入外语非通用语种和培养人才等内涵发展方面,下足功夫,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三有”复合型预备英才。
“会研究、深情怀”的具体表现是:教师有高度自觉的使命与坚定的信仰,能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执着追求,能够将反思、探索、研究贯穿于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育人水平。
借助浙江省中小学外语教师培训基地,杭外教师积极研究,先后开设了英语、语文、数学、教育戏剧、德育、心理、综合理科、实验等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省级培训班101期,培训学员达六千多人次。此外,学校还与省内十余个县(市、区)开展结对帮扶,承办浙江省教育厅“百人千场”名师下乡活动17次,结对送教帮扶20余次,强化了学术型教师培养,彰显了杭外人的教育情怀。
三、基于“三有人才”培养的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与保障
杭外从营造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环境和氛围入手,着眼于学术组织形态的转型和升级,为学术型教师的成长搭建发展平台,并建立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水平。学校探索并实施“评比精准系列化、主题分享常态化、课题研究引领化、坊校共兴互促化、科研意识全局化”的“五化”策略,坚持把发现、解决教师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校的学术型教师培养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一)完善组织,形成梯队
学校通过完善组织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完善适合、高效的教师发展组织形态,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加强教研组、学术委员会、青年教师工作坊和学术顾问专家库建设,形成教师培养的梯度;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培养策略,加强不同层次教师间的联动发展。
学校重视教研组标准化建设,在团队发展、机制完备、教改引领、工作创新、成效显著等五个方面对标《浙江省先进教研组评審指标》。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的引领作用。学校每年组织开展教学调研,策划举办学术周、外文节、文化节、科技节等活动,促进教师的培养和学生深厚素养的形成。学校成立了杭外青年教师工作坊,每月举行一次集体研修活动。研修活动以主题活动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引导教师抱团发展。学校还加强学术顾问专家库建设。目前,学术专家库成员共80名,主要由各级教研员、中学名师和高校知名专家组成。
(二)建立制度,形成保障
建立合理公正的教师发展评价激励机制,是杭外“学术型教师”成长与教研组织形态转型的重要保障。学校先后修订了《杭州外国语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实施方案》《杭州外国语学校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杭州外国语学校教科研先进个人评比方案》《杭州外国语学校校级课题申报与管理办法》等。通过建章立制,学校做到“荣誉与责任同在,考核与激励并存”,同时规范校内各类评比制度,所有校内评比都实行盲审制,并通过评委初评、评审组汇总复审、校网公示等环节,确保评比过程规范、公平公正。
(三)搭建平台,形成氛围
学校积极推动学术分享常态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共享智慧,共促成长。近年来,杭外先后推出学科德育案例分享、项目化学习分享、教育叙事分享、教师读书分享等活动。为进一步打造学习型组织,学校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学校的发展凝聚智慧与力量。2022年,学校还开展了“和山论坛”系列学术活动。
学校还为教师搭建课题研究平台,每年都会立项一批校级课题,对校级课题的管理,从立项申请、中期检查到结题,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要求与细心指导。近三年,学校共有11项省级课题结题,多项课题获奖。除了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外,近两年学校各部门都结合自身工作进行了科研攻关,形成科研意识的全局化。
四、基于“三有人才”培养的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反思
实施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来,杭外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在传统与特色融合中,学校已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学术型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荣获2019—2020学年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1人获评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多名教师获各级先进荣誉。近三年,学校有3个教研组荣获浙江省先进教研组,6位教师在浙江省教学活动评比中荣获一、二等奖,11项省级课题顺利结题,多项课题获奖,20余篇论文在省级及以上论文评比中获奖,130余篇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
对标“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深厚素养”的学生培养目标,杭外提出了学术型教师的培养目标为“勤学习、厚基础,善思考、宽视野,会研究、深情怀”,这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拥有一批学术型教师队伍是做好学校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师强则校强,校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国强。推进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必须要做好以下四点:一是做好学术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二是在各级各类先进评比推选过程中要凸显对教师学术能力的重视;三是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与外部保障;四是各项工作都要树立大科研意识,做到校内学术研究意识全覆盖。
总之,作为浙江省教育厅的直属单位,杭外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引导全体教师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使命,并通过全力推进学术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教科研成为团队建设和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以精心培育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深厚素养”的复合型预备英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