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散文教学的五个关键点

2022-05-30张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7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文眼意境

张娟

[摘 要]散文取材广泛,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因而不少散文被编入统编语文教材当中。教师可以聚焦散文的五个关键点——文眼、词语、意境、意象、语言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清散文的脉络,学习散文的技巧,领略散文的情感,感受散文的内涵,迁移散文的写法。这样,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能使学生领略到散文独有的韵味。

[关键词]散文教学;文眼;词语;意境;意象;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1-0011-03

散文因其语言优美、富有文采、活泼灵动而深受学生喜爱。统编语文教材中也编入了不少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文不像记叙文那样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像说明文那样内容严密、条理清晰,而是通过个性化的描述方式,表达出独特的见闻和感受。因此要教好散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学会阅读散文的方法,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思想。下面就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文为例,谈谈如何聚焦文眼、词语、意境、意象、语言五个关键点进行散文教学。

一、抓住文眼,理清散文的脉络

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要意思的关键词句,是作者在文章中着力描摹的中心内容。抓住文眼就是抓住文章的凝聚点,就能以点带面,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丁香结》一文为女作家宗璞所写,文字清新轻盈。教学时,教师紧紧抓住开篇“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这一文眼引导学生阅读。“茂盛”一词多指植物枝繁叶茂,长得很旺盛的样子,这个词是贯穿全文的“闪光点”。作者从多处描摹了丁香花的茂盛,从城里街旁的“两片雪白”和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城外校园图书馆北面的十多棵白丁香、紫丁香的香味以及自己斗室外三棵白丁香“积雪”一般的模样中,可以体会到丁香花的确开得惹人喜爱。这样的结构顺序,表面上是承接文眼中的“城里城外”,实际上暗写了自己与丁香花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抓住这一文眼去理解课文,可以从作者的眼里感受到城里的丁香花颜色亮丽惹眼,图书馆北面的丁香花在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自己窗前的白丁香夺人眼球,其形、其状、其色、其香都渗透着作者内心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晴日里的丁香花让作者浮想联翩,微雨里的丁香花更让作者产生无限感慨。于是,在描写了丁香花的样子、颜色、香味以后,作者不由得想起古人眼中的丁香花,提出了对古人发明丁香结的说法的疑问,由丁香结引发了思考。这样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丁香花的美—引出丁香结—悟出人生哲理。

散文看似“形散”,实则是“神聚”,非常注重文脉的铺陈。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抓住文眼,从结构入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感悟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揣摩词语,学习散文的技巧

选入统编语文教材的散文多是构思巧妙、匠心独运的佳作,灵动的描摹、传神的状物,触及灵魂、拨动心弦,很能吸引学生。文章的语言是作者寄托情思、攀升思维的依凭,能产生极强的艺术魅力。教学散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精读细研文中的词句,努力揣摩语言特色,学习写作技巧。

从《丁香结》一文的标题可以知道,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类的散文。宗璞把丁香花写得格外的清新自然,写得情意绵绵,写得富有层次感。例如,作者观察丁香花的地点分别是城里街旁与宅院里、城外校园里、“我”家屋外,丁香花所在的位置交代得清清楚楚。細读课文第1~3自然段,可以感受到丁香花在平淡中流露出不经意的美。城里街旁的丁香花“忽然呈出两片雪白”,这是从颜色入手进行描写,“眼前一亮”写出了作者看到丁香开花时的惊喜之情,“仔细看、才知”则写出了丁香花的形体之小。宅院里的丁香花就开得非常茂盛,“半树银妆”指的就是丁香花,足见花开的茂盛程度,“探出”“窥着”采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丁香花的姿态动人与活泼可爱。城外校园里的丁香数量多、颜色美、香味独特,即使在夜里“也能让人分辨出”。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让人一下子就辨别出来,可见作者对丁香花喜爱至极。自家斗室外的白丁香如“檐前积雪”“香气直透毫端”,写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丁香花是作者回家以后“最先映入眼帘的”,足见丁香花在作者心头的位置之重要。文章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细细咀嚼其中的文字,觉得真有味道。为什么阅读时能体会到句子中充溢着作者的喜爱之情呢?教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仔细揣摩,感知作者在描摹景物时融入了感情,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要使散文写得美,必须景中有情、情中融景,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情感的共鸣。

从小处咬文嚼字,通过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分析,学生可以学习文章景物描摹、借景抒情的技巧。通过反复朗读体悟,学生认识到只有创造出动人的意境,写景状物才能传神、传情。这就是散文学习的重点。

三、读懂意象,感受散文的内涵

意象指的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很多事物都传达着固有的意象。比如,太阳代表火热,柳树代表送别,松树代表高洁……散文中的意象一般只有一个,作者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感受。学生如果读懂了文中的意象,就能感受到散文的内涵。

《丁香结》的教学难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本文的作者宗璞有着非常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她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与众不同。生活中的丁香在作者心目中就不是普通的丁香,而是被赋予了作者感情和文化积淀的特殊的丁香。在教学中,教师出示文中的古诗句,从课文第4自然段“不展”“愁”等词语中提炼出丁香所代表的“愁绪”。而下雨会使人和外界之间筑起屏障,让人感到孤单惆怅,微雨代表着忧愁。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原来在古代文人的眼中,丁香和微雨有着共同的意象——愁,这就解答了第一个问题。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第5自然段中描写丁香结外形的句子,出示古装衣襟上盘花扣的图片,让学生从外形上意识到丁香结与盘花扣的相似之处,再让学生想象:“如果拿着一个盘花扣,你能顺利解开这上面的结吗?”学生都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要解开这个结肯定很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补充一些作者经受多年病痛折磨的写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雨中赏花,把丁香花称为丁香结的原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也代表着解不开的愁怨。但是课文的最后,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幽怨情感,以开阔的胸襟、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却让学生领略到了一个全新的“丁香结”的艺术境界以及这篇散文的独到之处。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从形似到神似,从表象到意象,把两个事物之间的关联剖析清楚以后,就能明白事物和寄予在事物中的情感之间的关系。循着这样的思路想开去,学生就能更深刻地解读出文字背后的意义,感受到散文的内涵。

四、引入意境,领略散文的情感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许多有名的作家在写散文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把散文当作诗篇一样去写,寻求诗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物我一体”的意境,引导学生感悟散文中含蓄的诗意,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散文的动人之处。

《丁香结》语言精美、意蕴丰富,字里行间充满了因丁香花的茂盛而内心充满欢愉的情感。课文共6个自然段,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叙写。前3个自然段主要写丁香花的样貌,分别从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等方面来描写,是实写丁香花的形象。后3个自然段主要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提出对丁香结的疑问、产生的浮想联翩来描写,通过虚写来展现自己豁达的胸怀和对待人生的态度。在介绍丁香花的形象时,作者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画家,一会儿运用印象派的手法描绘月光下的丁香:“白的潇洒,紫的朦胧”——丁香花的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一会儿运用写意式的色彩刻画丁香花:斗室外的丁香花是“檐前积雪”——洁白耀目,引人遐想;一会儿又用工笔画手法对丁香花从局部到整体进行白描:“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开满一树”,条理分明,特别有层次感。这样的描写形神兼备,让人读了爱不释手。在描写丁香结的部分时,作者巧妙地融入联想,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和李璟的诗句“丁香空结雨中愁”来描画细雨中的丁香花的形象。作者恰当地引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丁香花所带来的意境变得更加优美。通过一次近距离地观察丁香花苞的形状,作者生发出“果然是丁香结”的感叹,写出了对丁香结产生的新领悟。学生走进课文的意境之中,就能感受到作者是借赏丁香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如同一个导游,带领着学生徜徉于作者的情感海洋之中。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置于特定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感悟,让学生在赏析优美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不断感受,领悟散文以情感人的“真面目”。

五、品味语言,迁移散文的写法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语言大多如行云流水般轻快、活泼、灵动,一句接一句,一段接一段,有的优美,有的凝练,有的质朴,有的自然,有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品味散文的语言,并试着写一写,及时掌握所学的写作方法。

《丁香结》这篇课文的画面感非常强烈,如在第1自然段描写“城里的丁香”画面时,作者采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巧、密集、引人注目的特点。“探出”和“窥着”本是描写人的动作和神态的,运用这两个词就将丁香花人格化了,生动地刻画出伸出宅院外墙的半树丁香花灵动、可爱的情态。在第2自然段描写“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的画面时,“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两种颜色的花交相辉映,各自显出不同的风采;“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是从嗅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凸显了丁香花可爱、芬芳的特点。在第3自然段描写斗室外三棵白丁香的画面时,用“积雪”和“莹白”来替代丁香花,巧用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突出丁香花光洁的特点。“照耀”这个词既让人感受到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乎还有光晕,又让人感受到丁香花与作者的关联之深,巧妙地表现出丁香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在第4自然段描写“雨中丁香”的画面时,运用“格外妩媚”一词来形容丁香花,还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使雨中丁香花的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融汇,给人以美的享受。梳理这四幅画面的描写角度,可以看出作者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来描写丁香花纯洁、可爱、娇俏、妩媚的特点。四幅画面的描写也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在一起的,并不是胡乱编写的。在总结课文的写法以后,教师让学生选择校园里的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描写。如月季一年四季都会开花,可以让学生设计几幅图:春天的月季花与其他花儿争奇斗艳、课间的月季花让学生放松身心、冬天的月季花给校园带来活力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看、闻、摸等方法描写月季花的外形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出月季花给人的感受。学生交流以后再选择一个画面进行小练笔。

一篇散文的艺术魅力在于其优美的语言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因此,课堂上在学生学会散文的写作方法以后,利用小练笔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效果会非常明显。

总之,散文雖种类繁多,但都是“形散而神不散”的。要教好散文,教师要辨清散文的种类,紧抓散文的艺术特征,把握艺术创造的规律,聚焦散文中的关键点,把传统的分析课变成鉴赏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课文,品尝出散文的甘甜芬芳,从而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秦菊芳.小学语文高段散文教学策略及实践[J].课外语文,2020(36):83-84.

[2] 李静伟.小学散文教学策略漫谈[J].黑河教育,2014(4):43.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文眼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乡村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中“文眼”统领作用发挥探究
解答“文眼”鉴赏类试题“六看”“三步”法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紧扣文眼有效实施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