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光曲》教学探微

2022-05-30刘金红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月光曲琴声贝多芬

刘金红

教学《月光曲》(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不少教师都选择播放《月光曲》这首曲子。笔者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听一遍曲子是难以听懂的,便舍弃了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的念头。其实,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借助语言文字开展学习,体会艺术之美”。由此可见,体会艺术美的途径不是相应的艺术形式本身,而是从文本自身的语言文字出发,讀出文字中所表达的与音乐创作有关的艺术魅力。

要想引领学生有效解读文本,教师先要解读文本,找到属于自己的发现。于是笔者沉入文本,一遍遍地读、思考、探寻,渐渐地读出了一些门道:课文《月光曲》写的是一个“传说”,不是真实发生的故事,但在流传的过程中有越传越神乎的意味。换句话说,人们不是对《月光曲》本身感兴趣,而是对作曲家是如何创作出《月光曲》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名曲的过程感兴趣,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定下的调子。从课文中读出这样的见解后,笔者确定本课的教学思路是:抓住“传说”这一具有核心意味的词语来理解《月光曲》的艺术创作。

在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围绕关键词“传说”梳理文本内容,发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秘妙。

在夜色中,贝多芬行走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上,隐隐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琴声让他慢下了脚步。他确认有人在弹奏自己的曲子。这种意外的相遇正是传说的起因所在。这个起因中蕴含着艺术美的起点,夜色下的莱茵河畔有一种蒙眬美,远处传来的竟然是贝多芬创作的曲子。断断续续的琴声在贝多芬的心里变成了熟悉的旋律,这让他有些心动。

心动的结果自然是探寻琴声从何而来:贝多芬顺着琴声的方向找到了茅屋,听到了茅屋里皮鞋匠兄妹的对话。贝多芬听出了家境困窘的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而且听出了兄妹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包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这是故事的发展。盲姑娘听后的赞叹和猜测,则让贝多芬感动不已:一个盲人小姑娘仅凭听觉记忆就能认识自己的音乐!此情此景中,贝多芬没有好奇地去追问盲姑娘是如何猜测到的,而是直接回应:“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笔者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贝多芬参加的旅行演出的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说明贝多芬平时的演奏不是免费的午餐,可这里贝多芬竟然主动提出给盲姑娘再弹一首,足见贝多芬在心里是多么看重盲姑娘。这种看重在贝多芬心里瞬间激起一种冲动和欲望——要为这个看不见自己的盲姑娘弹一曲新的音乐。学生这样解读文本,是理解传说的关键。毕竟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他心甘情愿地为她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就不能不用传奇来形容了。

所以,贝多芬无心细问盲姑娘希望再听哪一首,而是在内心悄然酝酿着;机缘巧合的是来了“一阵风”吹灭了蜡烛让月光得以从窗户照进来,正是这不期而至的月光一下子点燃了贝多芬灵感的火花,手指起落之间贝多芬即兴为盲姑娘弹了起来,并且很快把盲姑娘和她的哥哥都带入了神奇的音乐世界里。他们随着音乐如灵魂出窍一般陶醉,连弹奏的人——贝多芬离去都没有感觉到。这既说明贝多芬在灵感的驱使下激情演绎的音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又说明皮鞋匠兄妹对贝多芬音乐艺术的领悟进入了如痴如醉的境界。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

传说的结局是一种补充,贝多芬再弹一首,看上去是随意而为,结果又是那么不可思议,弹出的竟是闻名于世的《月光曲》。就这样,笔者带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在对话中重点探究贝多芬从哪儿获得创作灵感,又是怎么表达这种灵感的。

应该说,在《月光曲》一文的教学中,舍弃播放相关的音乐,除了考虑学情之外,最重要的是对文本在“传说”上的目标定位,还有在传说中探寻的灵感的影子。把灵感大胆纳入阅读教学中无疑是一种创新和尝试,这或许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第一次对灵感有了真切感悟,自然也是一次妙不可言的探寻活动。设若学生因为从课文的学习中有了捕捉灵感的意识,无形之中就把灵感的种子播进了学生的脑海,产生的奇迹将是无法估量的。

猜你喜欢

月光曲琴声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月光曲
月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