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一年挽救近2000万人生命
2022-05-30
英国科学家在《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数学建模显示,新冠疫苗在问世第一年就拯救了全球近2000万人的生命,将当年全球新冠病毒潜在病亡人数减少了一半。
该研究梳理了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冠病毒病亡记录和额外病亡人数数据,研究表明,开始接种疫苗后第一年,新冠病毒导致的3140万潜在病亡人数中,有1980万人因接种疫苗而免于病亡(本次研究不包括中国大陆,主要两个原因,一个是人口太庞大,另一个是中国采取的是“动态清零”策略)。而且,疫苗让高收入和中上收入国家的很多人受益,研究人员估计,在这些国家,疫苗的普及让1210万人免于病亡。
“中国复眼”开建,可实现千万公里外小行星探测成像
北京理工大学将牵头在重庆研制深空探测雷达“中国复眼”,项目预期作用距离达到1.5亿公里。该项目是“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二期项目。
据了解,“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由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谋划建设,将高分辨率观测近地/主带小行星、月球、金星、火星、木星等。项目第二期将建设25部至36部高分辨率分布式雷达,每一部的天线有25米口径,可实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和成像,完成深空雷达探测与成像的演示验证,为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澳大利亚开发出识别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新方法
澳大利亚研究团队最新报告说,他们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发出“更快、更全面”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识别方法。不同于目前采用的监测病毒刺突蛋白突变的识别方法,新方法通过分析变异毒株完整基因组确认新出现的危险变异毒株。
参与此项研究的澳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日前发布公报介绍,新方法通过分析比刺突蛋白基因更多的信息,可以更好地预测新变异毒株在人体内的表现。研究团队希望这项研究有助于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从而确定哪些变异毒株对人类最为致命。
相关论文已发表在《计算和结构生物技术杂志》上。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新方法最终可以应用于疫苗研发领域,以帮助应对未来出现的变异毒株和疾病大流行。
人类为什么最聪明?剑桥大学团队发现关键线索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比所有其他生命都更加聪慧?这个问题吸引科学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答案,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在最新研究中,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将脑区之间的信息处理分解为两类,分别是冗余信息处理和协同信息处理。
研究团队利用人类与灵长类近亲的脑成像与遗传分析结果,分析了协同这种通过复杂网络来构建信息的能力,在人类和灵长类近亲中是否不同。在脑成像对比中,研究团队的一个关键发现是,协同信息处理方式在人类大脑信息中的比例要高于猕猴大脑。而人类与猕猴的大脑对冗余信息处理的依赖程度相似。
这项研究指出,在灵长类向人类演化的进程中,新获得的脑组织可能主要用于协同信息处理。这种信息处理方式带来的优势,也让我们获得了远超近亲的认知能力。
每周运动150分钟,是两天完成好,还是五天完成好?
多进行身体活动,是很多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一剂“良药”。多项健康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75分钟的高强度身体活动,或者两者等量结合。
如何达到指南推荐的身体活动量?有的人选择规律地进行,即每周至少进行三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身体活动;也有很多人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在周一到周五没时间进行身体活动,会选择在周末进行一到两次的长时间、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来达到运动量。
这两种身体活动的方式哪种更好呢?近期,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的研究显示,不论是周末集中进行还是平时规律进行身体活动,只要达到指南推荐的量,都能对健康带来好处,降低死亡风险。
趁热吃,癌症风险增4倍
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牵头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同样是食管鳞癌高发的东非地区,通过病例对照分析风险因素发现,相比食物温度适中且细嚼慢咽,总体习惯吃得烫而且又吃得快的人,食管鳞癌风险最高增加近4倍。
这项研究在马拉维和坦桑尼亚开展,在这两个国家中,人们都普遍会喝热的茶、咖啡和粥。研究者分析了四个与“趁热吃”相关的行为习惯因素,即:个人对食物温度的感知、在进食前等待时间长度、进食速度、口腔(包括嘴巴和舌头)平均每月被烫伤的次数。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的影响后,上述每个“趁热吃”相关的因素都与食管鳞癌风险正相关。
编辑 楊易霖 7446289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