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守边防我守你” 军嫂的挚爱与担当
2022-05-30合理
合理
“一个军嫂半个兵”,这句话的背后有太多汗水与泪水,她们是“最可爱的人” 身后同样可爱的人。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你在边疆站岗值班。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一曲《十五的月亮》让军人妻子辛苦持家、任劳任怨的形象留在人们心间。1994年,《人民日报》报道了山东省梁山县马店村的农村妇女韩素云,她鼓励丈夫倪效武参军,并以柔弱身躯担起九口之家的生活。在那篇报道中,韩素云被称为“军嫂”,她便成为中国第一个被称为“军嫂”的人。后来,《人民日报》又在一篇名为《迎军嫂》的文章中专门对这个称呼做出解释:军嫂,战士们对军人妻子的习惯称号,这个一直默默奉献的群体终于拥有了为人熟知的“姓名”。
荣誉背后的生离死别
在位于喀喇昆仑山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营区门口,矗立着一座由原营长陈红军和战士们亲手制作的雕塑,这座雕塑由拳头和战车组成,象征“铁拳”永远守护这片雪域高原。2020年6月,印方违反两国协议协定,抵边越线。团长祁发宝前去交涉,对方忽然调动大量兵力发起攻击。陈红军带着两名战士,迎着“石头雨”冲上前用身体和盾牌掩护战友将团长救出。正当大家向有利地形有序转移时,陈红军回头看到几名战士被围攻,毫不犹豫地转身再次冲锋,不屈战斗直至壮烈牺牲。2021年2月,中央军委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2021年6月,中共中央授予陈红军“七一勋章”。
陈红军走后4个月,他的儿子出生了,而这一切,他再也看不到了。那些作为遗物被寄回家的笔记本,交到妻子肖嵌文手中,她细细翻看着。
陈红军每一本笔记的扉页上都写着:“要严格要求自己!”当天的工作必须当天完成,不管熬夜到几点也要坚持做完才休息。肖嵌文曾在接受电台采访时说:“作为红军的爱人,我从不觉得苦;相反,在红军的守护下,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曾对红军承诺:‘你守边防我守你!”
陈红军用宝贵的生命守住了边防,如今,他已离开两年多,肖嵌文也慢慢振作起来。她记得恋爱前,他为她驱车十几公里送药送水、热恋时租房买饭鼓励她考研深造、结婚后用工资供她读书上课、每逢生日必有蛋糕鲜花送至她手中……陈红军一直守护着妻子。“只是遗憾,没能来得及跟他好好道个别。”肖嵌文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说,如果有来生,她还要做红军的妻子,弥补今生的遗憾。珍惜工作、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把丈夫的爱化成继续生活的动力,就是最完美的告别。
绵绵思念是必修课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好!这里是‘小雪电台,又是失联的一段时间,不知道我的录音你能否收得到?有人说,世界上注定有一个人是淌在你血液里的,遇见了才会明白,原来过往所有的颠沛流离,都只是一场铺垫。你守护边疆的日子里,我用长若银河的线守护着你,当你不知道我有多想你的时候,你不妨抬头看看此时的星空,那耀眼的星星,是我用思念在夜空中为你点亮的灯……”
同样是在喀喇昆仑山,一段“电波”从宁夏吴忠市发来,满载爱意,它是军嫂李春雪为丈夫丁涛录制的专属音频。
2014年,丁涛爱上了同学的表妹李春雪,他们同时迈入大学校园。军校毕业后,丁涛被分配到边防部队。边关遥远,书信总是不能按时到达,李春雪发的微信也因为时有时无的网络信号迟迟得不到回复。一条、两条……几十条信息仿佛石沉大海。喜欢用文字表达思念的李春雪忍不住发去一条语音:“你在哪儿?我真的好想你。”一天后,丁涛的回复“姗姗来迟”:“听见你的声音,好像你就在我身边,感觉很幸福。”不能见字如面,就用声音相伴,李春雪决定为丁涛录制专属音频。
无数个深夜里,坐在书桌前的李春雪,将对丁涛的感情诉诸笔端,精心挑选背景音乐,朗读录制成音频,通过微信传给丁涛。每一次录制,李春雪都感觉自己仿佛跨越山河来到爱人身边。
高原上的丁涛会反复收听每一条音频,感受妻子声音里无尽的爱恋、思念和等待。2018年,他们结婚了,2019年,儿子可可出生。然而,相识相恋相知的8年里,他们相聚的时间加起来只有半年。
如今,李春雪开始把儿子的声音也添加进音频里,包括儿子叫“爸爸”、背古诗、唱儿歌……“作为妻子,没有办法时刻陪在他的身边,这真的遗憾。所以只能尽我所能,让他真切感受到我对他的爱与思念。”
诗人李白曾著名诗《望夫石》曰:“髣髴古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相传南宋时有位妇人,其夫远去从军,她携弱子饯行于武昌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因此得名。
传说很遥远,但这样的描写并不是随想,更不是偶然,也体现了千千万万军嫂对丈夫的想念与担忧。如何面对这绵绵思念?这是每一位軍嫂的必修课。
柔肩撑起一片天
“恭喜你啊,老袁!”
“你看你这一家子,倍儿棒……”
今年年初,东部战区空军第九届“擎天东南感动人物”颁奖典礼结束后,山西省应县大临河乡罗庄村党支部书记袁戎的微信热闹得仿佛开了锅,亲朋好友的祝福纷至沓来。只因为在这场颁奖典礼上,袁戎的3个女儿袁娟娟、袁娟晓、袁丹丹被评为“擎天东南感动人物”,而袁戎和3个女婿曹子春、胡园林、林其芳也应邀出席,同时登台领奖。
“今有袁家女,身怀家国情;一门三军嫂,大爱暖军营。”袁家三姐妹的故事可以追溯到父亲袁戎。从小跟着姑姑、姑父在部队大院长大,6年的军旅生涯给他的人生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腰板笔直、嗓门洪亮,言谈举止中依然可见军人作风。袁戎有3个女儿,她们没参加工作时,他就不止一次悄悄在心里想:以后女婿能是军人就好了……
袁戎也明白,儿女的婚事不可强求,没想到他的女儿们却在冥冥之中都跟军人结下不解之缘。大女儿袁娟娟与朋友的儿子——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曹子春互有好感,一年多的书信往来后,袁戎同意了曹子春的提亲;3年后,二女儿袁娟晓在姐姐的介绍下,与姐夫单位的分队长胡园林相识、相知,步入婚姻殿堂;三女儿袁丹丹看到姐姐们身为军嫂的巨大付出,深感军婚不易,有些犹豫,但后来,未婚军官林其芳的热情与忠诚打动了她,让父亲“嫁女就嫁兵”的愿望百分百成为现实。
军婚确实不易。三姐妹在嫁人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为了照顾家庭,她们先后放弃原本的工作,选择随军。大姐袁娟娟怀孕那年,正是曹子春任务繁重的时候。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她选择回老家安胎待产,直到女儿出生前,曹子春才匆匆赶回探望一眼,但第二天就接到紧急任务,刚团聚又不得不分开。
因为丈夫胡园林先后被派往多地工作,二姐袁娟晓就跟着搬家、给孩子转学,一路相随。有一年,胡园林正紧锣密鼓执行任务时,得知母亲被确诊为甲状腺癌。袁娟晓带孩子回到湖南婆家,陪婆婆辗转多地就医,悉心照料婆婆。“以前他顾不上家的时候,我有过埋怨,也跟他有过矛盾。但他的辛苦,我最了解。既然他的肩膀上是国家,那就用我的肩膀扛起这个小家吧!”
三妹袁丹丹怀孕后,林其芳因出差无法陪在身边照顾,他愧疚地说:“丹丹,辛苦你了,预产期我一定回来好好照顾你。”9个月转瞬即逝,孩子就要出生了,两个姐姐也赶来陪伴,林其芳却接到紧急任务,回家成了泡影,巨大的落差和失望让袁丹丹崩溃大哭。任务结束后,林其芳急忙赶回来,他不停地道歉,包揽月子里照顾妻儿的大小事务,看着眼前这个忙里忙外的男人,袁丹丹心中最后一丝埋怨也烟消云散,她相信这个能够为国尽责的男人,一定不会忘记爱自己的小家。
三家人虽然同在一个单位,却生活在不同的营区,这些年,无论是三姐妹的小家庭还是袁戎大家庭的团聚,都很难实现。曾经有邻居问过袁戎:“女儿都当了军嫂,也不在你身边,你不想她们吗?”老袁笑眯眯地看着微信视频中的小辈儿们说:“既然选择了向往蓝天的人,她们就得撑起另半边天。”
军嫂不同于一般家庭中的女性,连传统家庭分工中的“男主外女主内”都做不到,军人家庭里只有军嫂一个人的忙碌身影。可以说,军人的家庭是靠军嫂支撑起来的,她们忙里忙外,当爹当妈带小孩,堪称家里的“顶梁柱”,而她们这样的奉献,都是为了支持另一半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发光发热让爱升华
军嫂是多面的,是闪光的,是一群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可爱女人。她们是坚韧的、柔软的,小小身躯能迸发出巨大能量,在支持丈夫、奉献家庭之余,还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的“战斗力”与她们的丈夫相比,不相上下。
25年前,张晓秋和军人沈直劼喜结良缘,后随军前往辽宁省海城市驻军部队。在部队家属院,擅长针线活的她帮战士们缝补衣物,还帮水土不服的南方军嫂们做棉衣。她的热心肠赢得了好人缘,军嫂们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向她求助。
“嫂子,你能不能帮忙找几件七八岁男孩穿的衣服?”一天,一位军嫂急切地给张晓秋打来电话。原来,这位军嫂是一名教师,她的班上有一个叫磊磊的男孩,母亲去世,父亲入狱,一下子失去双亲的照顾,生活非常窘迫。
张晓秋东拼西凑找了几件衣服送到学校,回来后,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个男孩。她和其他几位军嫂商量:“既然咱们知道了这件事,就帮到底吧。”在张晓秋的带领下,军嫂们凑钱为磊磊买学习生活用品,轮流带他出去玩,还邀请他参加部队夏令营。“张阿姨,我可想死你了!”每次张晓秋来,磊磊都会给她一个大大的熊抱,原来的阴郁小孩在军嫂们的关爱下长成一个阳光大男孩。
张晓秋自己是从艰难日子里走过来的人,所以她更懂得珍惜,更明白危难之时有人伸出援手的可贵。2009年,张晓秋联系了几位军嫂共同成立“军嫂爱心小屋”公益团队。把简易车棚当办公室,张晓秋和军嫂们捐款、捐物,捡别人丢弃的饮料瓶、废纸壳、桃核卖钱筹集善款,向熟人朋友募集闲置衣物和物资来帮助弱势群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军嫂爱心小屋”的服务项目从关爱军嫂、军属渐渐发展到关爱留守儿童、自闭症儿童、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帮扶贫困家庭、关注现役军人等一系列的综合志愿服务,队伍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上千人。如今,“军嫂爱心小屋”在海城市家喻户晓。
帮助一个人,往往能成全一个家庭。“你知道吗?做好事会上瘾的。看到孩子们发生变化,老人们健康快乐,一个个家庭和睦幸福,我比什么都高兴!”张晓秋自豪地说。爱人沈直劼转业后自觉成为“军嫂爱心小屋”的专职司机,女儿沈筱松也经常利用假期参加走访慰问活动。
张晓秋家庭先后获得“辽宁省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她发起的“绿丝带爱心传递”项目获评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军嫂爱心小屋”被授予“辽宁省三八红旗集体”稱号;2022年,张晓秋荣获“全国巾帼志愿服务十大感动人物”。
“作为军人的妻子,虽不能像军人一样保家卫国,却可以汇聚爱心,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人,这也是成全自己。”从军嫂到公益人,她把爱从小家延伸至大家,实现了人生角色的升华。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妇女运动对抗战胜利的贡献:“假如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的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如果中国人民解放军是长城,那么,军嫂就是稳固和连接长城的垛口,她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
何欣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