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应对政策研究

2022-05-30钱思佳

海南金融 2022年8期
关键词:碳减排金融稳定气候变化

摘   要: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并通过经济体系传导至金融体系。探讨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冲击,总结了金融监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经验,分析了我国管理气候风险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完善气候信息披露制度、将气候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明确气候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流程、开展气候压力测试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气候变化;金融稳定;碳减排;压力测试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2.08.005

中图分类号:F833;F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2)08-0056-10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①和转型风险②,即气候变化相关风险(以下简称“气候风险”)都可能对个人、家庭、公司经营、金融机构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大信用风险、承保风险、经营风险等,引发流动性风险,甚至触发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稳定产生冲击。实践中,国外诸多央行和国际组织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稳定影响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并开展了相关实践,对我国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冲击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于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渠道、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对的政策与工具等领域。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影响显著,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宏观审慎管理研究。一是气候相关金融风险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抵押品价值、银行融资等渠道传导。Krogstrup & Oman(2019)认为气候变化会引发企业和家庭的银行贷款违约增加,抵押品资产价值贬损,导致金融机构资产损失。王信等(2020)认为,物理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表现在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恶化、市场流动下降、信贷供给收紧。转型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表现在搁浅资产价值大跌、信贷市场损失等。二是气候变化对高碳行业造成冲击较大。荷兰央行(2017)研究显示,虽然荷兰金融机构对化石能源领域的风险敞口较少,但整个高碳行业的风险敞口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Bolton等(2020)研究认为如果政府实施快速的低碳经济转型政策,会使大量化石燃料变成搁浅资产,从而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风险。三是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应对气候风险。BIS(2018)认为,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气候风险方面的宏观审慎管理,尽快建立气候风险识别分析框架,健全早期预警机制,开展气候压力评估分析。IMF总裁Georgieva(2019)提出,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要指导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评估,通过开展气候相关的压力测试,弄清气候变化对自身偿付能力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稳定可能造成的冲击。NGFS(2019)认为,央行应尽快发布应对气候风险策略,针对金融机构制定气候风险管理指导意见,开展气候和环境相关的风险监测,推动其提升气候风险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气候风险传染性强、危害大,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应引起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尽早建立气候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方法论,并用于政策实践。

二、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物理风险影响金融稳定的渠道主要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银行信贷的供求状况以及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等。转型风险影响金融稳定的渠道主要为资产价格的变动、政府政策推进状况。

(一)物理风险对金融稳定影响分析

物理风险可能会引发信用风险、承保风险、运营风险。一方面,气候灾害可能导致企业和家庭实物资产损失、收入减少、业务中断、成本增加以及贷款抵押物价值下降,进而造成贷款违约增加,引发信用风险。气候灾害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经营中断,造成信贷与投资损失。如果没有准确预测到灾害频率和破坏程度,保险公司可能会遭受损失,引发运营风险。另一方面,在受灾主体投保的情况下,气候灾害会导致保险公司增加赔付支出,造成保险损失增加。一旦保险损失过高,可能致使保险公司陷入困境或破产。在未投保或保险不足的情况,受灾主体资产负债状况恶化导致融资难度增大,银行信贷收缩将会加重受灾地区经济下行压力。

(二)转型风险对金融稳定影响分析

1.低碳转型产生大量搁浅资产可能会引发市场风险

在低碳转型的政策推动下,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将成为搁浅资产,资产价值将会贬值,导致相关企业资本和收入损失,可能产生贷款和债券违约,造成金融机构贷款和投资损失,引发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特别是在转型政策突然收紧情况下,大量搁浅资产将会在短期内重新定价,出现“气候明斯基时刻”并危及金融稳定。同时,低碳转型政策将会使金融机构从化石能源等领域退出,大规模资金撤离将提高该领域融资成本,对市场投资者形成财务压力,压低上下游行业的整体估值,扰乱金融市场价格信号,可能导致市场风险集中爆发。

2.收紧减排政策、环保政策可能会引发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

一方面,碳减排政策收紧,企业需要减少碳排放,碳排放权价格将会上涨,使得高碳资产及行业股票价格下降,市场主体可能会集中抛售高碳资产和股票,从而引发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给金融市场带来连锁反应。同时,随着清洁能源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化石能源将会缺乏市场竞争力,金融机构持有的化石能源及相关产业的资产将被套牢,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环保政策收紧、污染排放标准提高,企业将会加大技术改革投入、经营成本增加,短期内企业利润和偿债能力将下降,造成企业信贷违约概率增加,银行信用风险增大。

(三)中央银行应对气候风险面临挑战

一是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给央行研究带来困难。气候变化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其预测路径是非线性的,存在许多可能会对气候系统状态产生巨大变化的临界值。同时,政策和监管变化、技术创新和消费者偏好转变也具有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给央行分析研究气候风险增加了难度。二是缺乏衡量标准给央行应对气候风险带来难度。气候变化是个长期过程,具有跨地区、跨部门的特性,加之历史数据缺少、资产价值估计发生变化的不可预期、风险暴露对气候的敏感程度信息偏少等因素,使得央行衡量气候风险转为信用、流动性、市场与运营风险的标准变得复杂,对将其纳入宏观审慎监管带来困难。三是给防范系统性风险带来难度。从传导渠道看,气候风险与宏观经济、金融系统有着循环反馈效应,其与经济、社会以及金融体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使得连锁反应和系统性效应巨大,增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央行衡量气候变化、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建立有用的监管框架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四是差异性特征给央行监管带来难度。气候变化对不同类型、规模、区域的金融机构形成的风险敞口有显著的差异,央行需要针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定制监管方法,用于衡量、监测和披露气候变化引发的金融风险。此外,气候情景分析属于探索研究性工作,需要評估金融机构在诸多场景中的韧性,还要衡量情景分析能否同时实现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目标。五是给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带来挑战。从气候变化传导渠道看,气候变化会影响价格稳定、造成经济波动,损害中期经济增长与通胀目标,使得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实现。

三、管理气候风险的国际经验

(一)强化气候信息披露

一是采取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以下简称“TCFD”)披露建议。目前欧盟、英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88个国家、超过2300家组织和机构支持TCFD披露建议,将与气候有关的治理、战略、风险管理以及指标和目标等信息披露于企业财务报告,并使用情景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对企业经营、战略及财务等方面的影响。二是开展碳排放核算。TCFD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加权平均碳强度(WACI)指标用于评估投资组合碳足迹,该指标可用于在类似资产投资组合中比较出更优投资,用于气候风险敞口的测算。三是建立气候信息披露制度。欧盟、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通过颁布法律或出台条例等方式,均已建立气候信息披露制度。如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颁布《欧盟金融服务领域可持续相关信息披露条例》,提出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决策等方面应说明怎样思量ESG风险①。法国发布《绿色增长能源转型法》,提出机构投资者要披露气候风险管理信息,提供投资决策时考虑ESG标准的方法和有关的风险管理举措,识别与ESG标准相关的风险程序及相关活动所面临的风险敞口。欧洲银行管理局发布《可持续金融行动计划》,要求银行披露关键指标和信息,并将指标和信息用于构建压力测试与情景分析模型。四是循序渐进推行强制披露。新西兰、英国、法国等国家正推进强制披露政策,要求大型金融机构先强制披露。新西兰提出所有银行和保险公司资产价值在10亿新西兰元以上的,应于2023年按照TCFD标准披露信息。英国要求2023年所有以溢价上市的公司按照TCFD标准强制披露,非金融和金融行业于2025年按照TCFD标准强制披露。法国对资产在5亿欧元的机构提出分别分析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并披露分析结果。

(二)加强气候风险的宏观审慎管理

目前各国央行和监管部门将气候风险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方面的实践还不多,更多仍是研究领域。一是设立气候风险研究机构。如欧洲央行2021年成立了气候变化中心,旨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中研究解决气候问题。美联储2021年成立了两个气候委员会,其中,金融稳定气候委员会用于解决宏观审慎风险问题,监督气候委员会主要是识别风险,提出化解风险的方案。二是将气候风险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一些国际组织发布指南,建议央行和监管部门构建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识别、管理和评估体系,明确风险监测指标和风险评估方法。如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以下简称“NGFS”)发布指南,建议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将气候和环境相关风险纳入审慎监管考量,制定关键风险指标,监测与气候和环境相关的风险,明确治理、策略、风险管理、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披露的要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评估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的方法,建议监管机构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其列为重要风险类别,建立气候风险的识别、评估、计量、监测、报告及压力测试体系。目前NGFS认为气候风险属于巴塞尔协议考虑的风险,实践中仅个别央行将其纳入风险管理。巴西央行率先将气候风险纳入巴塞尔协议第二支柱管理中,要求商业银行在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中考虑环境问题可能带来的风险。

(三)识别、评估和管理气候风险

一是建立气候风险指标。NGFS建议监管机构可将投资组合的碳强度作为评估风险敞口敏感性指标,用于衡量投资组合碳足迹情况,确保投资组合符合全球变暖控制的气候目标;建立关键气候风险指标,如碳密集行业、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金融机构商业房地产投资组合中能源标签分布、金融机构和家庭面临的洪水风险等指标,评估金融机构在这些方面可能面临的气候风险。欧央行、英格兰银行等央行将测量碳足迹作为评估转型风险的常用方法。二是量化风险敞口。一些央行和监管部门围绕重点行业或地区,通过分析风险暴露头寸、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加权资产等指标量化风险,同时关注短期、中期、长期影响。如法国央行研究了金融机构的转型风险,发现碳密集行业的风险敞口为8620亿欧元。三是明确评估重点和管理方法。一些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从自身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开展识别、评估和管理气候相关金融风险。对于央行自身,英格兰银行从纸币、资本投资、财产、采购等四个方面识别和评估风险,分别采取减少钞票生产的碳足迹(将碳排放计划纳入聚合物采购)、实施内部碳价格(支持碳中和经济的长期决策和投资)、定期评估财产面临的气候风险、收集供应商气候风险等方式管理自身气候风险。对于金融机构,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等央行主要从交易对手风险暴露、主权风险、抵押品持有、养老基金四个方面识别和评估风险。对于交易对手风险,将气候风险纳入交易对手业务模型、考察地区和行业集中度对交易对手长期贷款和交易账簿的影响,并通过信贷评估、风险委员会来设定指标限制和阈值结构,如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加权资产、交易账户重估等指标,并将风险敞口控制在商定的风险容忍度内。对于主权风险,将气候相关因素纳入主权风险敞口风险评估,通过评估主权风险部门依赖性衡量转型风险,通过地理脆弱性和金融弹性衡量物理风险,并考察主权风险是否在商定的限制内。对于持有的抵押品,将气候相关问题纳入贷款抵押品尽职调查问卷中,要求交易对手提供有关气候变化预期影响信息,了解交易对手如何将气候风险纳入估值和风险管理框架,通过对抵押品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以确定资产的性质、判断是否适当减值;根据尽职调查问卷收集的信息,考虑未来是否改变与气候风险的政策。对于养老基金,英格兰银行将养老基金投向英国政府或政府支持的债券,主要原因是英国政府已承诺投资时会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四是督促金融机构开展评估并制定应对措施。如欧洲央行制定了气候风险方面的宏观审慎分析框架,明确气候识别、评估方法,要求银行开展自评估并有针对地制定行动计划。美联储计划对金融体系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进行监测与评估,督促银行更加重视气候风险,建立识别和监控系统。

(四)开展气候压力测试

一是开展前瞻性情景分析。央行和监管机构开展情景分析通常采取NGFS气候情景中的有序转型和无序转型路径。有序转型情景假设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不超过2℃,至 2030 年每年全球碳排放量减少3%,碳排放价格逐步上升。企业逐步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消费者逐渐改变消费偏好,实现低碳经济稳妥转型。无序转型情景假设气候政策执行太晚且太仓促,使得碳排放价格急剧上涨,引发更大转型风险。如欧洲央行、德意志联邦银行、意大利银行在气候压力测试中均采取NGFS情景,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以及碳价格、碳税、油价冲击、技术突破、能源需求作为压力来源,分别就有序转型和无序转型评估了相关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二是开展不同维度的气候压力测试。NGFS建议监管者从金融机构特定风险、金融系统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和央行自身资产负债表风险四个维度探索气候变化路径的影响,将气候变量与宏观金融变量相结合,从而评估前瞻性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早期法国央行、荷兰央行围绕转型敏感行业分析了金融机构转型风险,测算了风险敞口。目前压力测试正逐渐由行业转向企业、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等,测试更具有针对性,评估金融风险更全面。欧洲央行试图将气候风险因素纳入整个金融体系,衡量整体风险,情景分析分别选择了银行、保险和基金。欧洲央行还梳理了欧盟100万家企业和地区气候风险因素,并映射到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与金融市场资产负债表上,来衡量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集中程度。研究发现,尽管欧盟金融风险整体可控,然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公司间风险分布差异大、不平均。因而,欧洲央行认为,解决气候相关问题的路径中,风险低、效率高、损失少的方法是平稳有序地执行碳减排措施。欧洲央行计划将气候风险纳入工作母机模型并评估其对潜在增长的影响,针对过渡政策进行情景分析,模拟气候变化对财政政策执行的影响。三是开展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气候压力测试。自上而下的压力测试通常为央行和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开展的压力测试,评估其转型风险状况,也正逐步加强物理风险分析。如荷兰银行开展自上而下压力测试,评估每个部门的信用风险,同时整合有关气候风险的新指标。法国审慎监管局开展自下而上的气候风险评估试点,推动金融机构评估违约概率、风险加权资产等。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启动自下而上情景分析,要求金融机构围绕可能发生的严重洪水灾害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一年时间的情景开展压力测试。四是压力测试方法多种多样。欧洲央行采用多国宏观经济模型NiGEM模型分析行业层面气候风险,将NGFS碳排放价格轨迹作为关键因素开展冲击研究,该模型需要完整的宏观经济金融信息。此外,使用银行互联性模型测试欧元区银行系统对碳价格变化的敏感性,以欧元区银行发放的企业贷款和证券风险敞口为基础,研究假设碳价格的变化对企业资产的影响与其排放量成正比,进而影响企业的违约概率,解释了企业排放的异质性影响银行企业贷款风险敞口。荷兰银行采取自上而下压力测試模型。根据宏观经济风险驱动因素测算各部门违约概率。五是对机构自评估工作开展监督审查。欧洲央行定于2022年对银行机构气候风险自评估工作开展全面监督审查,特殊情况下将会开展监管压力测试。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对参加气候变化调查的所有企业开展了监督和评估,深入了解和评估机构开展的压力测试是否有效。

四、我国气候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1.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逐步健全

一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正向强制性过渡。2021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的改革方案,要求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等要依法强制性披露环境信息。二是金融机构气候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完善。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形式、频次、应披露的定性及定量信息等方面提出要求,标志着我国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进入有政策引导、有依据可循的阶段。三是部分金融机构发布了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目前广东、贵州、浙江等省市100余家试点金融机构参照国内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和TCFD披露建议发布了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2.央行和监管部门强化气候风险方面的审慎监管

一是开展绩效评估。2018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考核中纳入银行的绿色信贷业绩。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对银行机构进行绿色金融评价工作,并把评价结果运用于央行的审慎管理工具和金融机构评级。二是指导金融机构强化气候风险管理。2020年1月,银保监会要求银行机构构建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并在授信全流程中考虑ESG要求。

3.部分银行机构尝试开展气候和环境风险压力测试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机构围绕转型风险开展了行业层面的气候压力测试。如中国工商银行针对火电、水泥行业,研究环保标准提高对中小企业财务压力的影响,发现客户信用等级下迁明显。中国建设银行选择了化工和火电两个最敏感行业,分别设计了三个档次的压力情景,研究显示化工行业客户财务状况受到的影响较小,火电行业客户财务状况受到的影響较大。兴业银行湖州分行选择绿色建筑业开展环境压力测试,采取优化风险值模型与净现值法,分析了环境风险对绿色建筑贷款违约带来的冲击,提出在授信流程中应考虑环境因素,进一步完善环境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

(二)存在的问题

1.气候信息披露范围和质量还有待提升

一是企业披露意愿较低。从披露数量看,仅25.5%①的上市公司对气候和环境信息进行了对外披露。从披露质量看,披露ESG定量指标的公司依然偏少。二是金融机构披露标准还不够完善。从披露制度看,虽然金融监管部门已发布统一标准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但尚未发布标准化的环境风险识别以及压力测试指引,使得金融机构因环境压力测试方法和模型不同,披露信息无可比性。从披露实践看,目前监管部门鼓励金融机构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尚未要求强制披露,加之金融机构缺乏信息披露专业人才,因而仅部分试点金融机构开展了环境信息披露。

2.金融监管部门在应对气候风险审慎管理还有待加强

目前,应对相关风险的审慎管理工作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正逐步将气候变化因素考虑到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尚未建立气候风险的监测框架,也未明确风险监测的指导、评估和管理方法,金融机构缺乏有关气候风险管理的监管指引。

3.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仍有不足

一是缺少有关数据及标准。目前金融监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收集气候数据难度较大,有关数据不完整,甚至无法获取。特别是大部分企业并未对碳排放和碳足迹信息进行披露,使得碳核算有关数据缺乏,增大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难度。二是评估气候风险的办法有待完善。对金融机构气候风险测量的模型分析中,缺少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声誉风险指标,导致模型分析难以全面覆盖气候风险特征。三是压力测试还不全面。从选取范围看,国内银行机构压力测试主要选取火电、化工、建筑等碳密集行业,尚未涉及交通、物流等能源关联行业,且行业较为单一,也未开展企业层面以及整个金融系统的压力测试,使得结果难以全面反映气候风险。从风险类型看,压力测试主要集中于转型风险,很少有物理风险研究。从情景分析看,碳减排属于长期问题。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开展压力测试情景时间通常为2030年以内,尚未开展2060年碳中和的情景压力测试。四是开展压力测试的能力有限。环境风险分析工具和模型开发需要大量资源,包括专门从事经济、金融、环境、气候和统计的研究人员以及人力、数据和顾问等方面开支。在未要求强制披露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开展气候压力测试和评估的迫切性不高,缺乏碳足迹数据也给气候压力测试带来难度。在未来效益不明朗的情况下,成本限制了金融机构开展压力测试的积极性。

五、政策建议

(一)完善气候信息披露制度

一是指导金融机构披露碳排放和碳足迹信息。借鉴新西兰、法国等经验,明确金融机构采取TCFD披露内容和标准,加大碳排放和碳足迹等信息披露,便于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对投融资资产组合开展评估。二是平稳推进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定金融机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实施时间表与路线图,指导资产规模较大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先行强制披露信息,再平稳推动所有金融机构强制披露有关环境信息。

(二)将气候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一是加强气候风险对经济影响的研究。借鉴欧洲央行经验,将气候因素纳入宏观经济模型的影响因素,衡量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制定或调整有关政策以防范气候变化有关冲击。在货币政策研究和宏观审慎监管中,制定应对气候风险的推进路径图,明确宏观情景分析、压力测试、信用评级、抵押物等方面行动,有序推进风险管理。二是加强与国外央行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围绕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气候风险评估等方面共同开展研究,构建标准统一的分析方法,完善气候风险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路径、约束工具及风险评估措施,提升应对气候风险的管理水平。探索将气候风险纳入巴塞尔协议第二支柱管理,督促商业银行在评估资本充足时考虑气候和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三)明确气候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流程

一是强化气候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研究制定标准统一的气候风险识别、评估以及压力测试指引,构建碳排放强度、碳足迹等气候风险监测指标,推动金融机构将气候和环境风险纳入到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系统。指导金融机构围绕碳密集行业、重点地区等开展风险识别和评估,定期分析风险暴露头寸、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加权资产等指标,并对风险敞口设定风险限额或结构风险阈值,督促将风险敞口控制在容忍限度内。二是强化央行自身气候风险管理。借鉴英格兰银行经验,明确央行自身识别、评估和管理气候风险的流程,对纸币发行、资本投资、财产、采购等方面开展气候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在聚合物采购中考虑碳减排和减少钞票生产的碳足迹、支持碳中和经济的长期决策和投资、定期评估财产面临的气候风险以及收集供应商气候风险信息等措施,加强自身气候风险的管理。

(四)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一是科学设置情景分析。参照NGFS有序转型和无序转型的气候情景分析,加强人民银行、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财政部等部门沟通合作,共同参与压力测试的参数设置以及碳价、能源转化效率、气候敏感度假设设定,便于科学开展气候风险分析。同时,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气候和环境风险分析平台,开发完善气候风险分析模型,便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顺利开展。二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开展压力测试。围绕重点地区、重点企业以及整个金融体系,开展金融系统风险、宏观经济等方面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持续加强气候变化对系统性风险影响分析,全面衡量和评估气候风险,为宏观审慎决策提供支撑。指导金融机构开展物理风险分析和转型风险分析,评估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采取去杠杆、限制利润分配、实施资本附加、补充资本金等应对措施,提升应对气候风险水平。三是加强监督审查和评估。建立监督审查评估流程,定期对金融機构是否将气候风险纳入其风险管理、是否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风险等方面开展监督,推动金融机构全面有效落实应对气候风险的责任。

(责任编辑:孟洁)

参考文献:

[1]Bank of England.Transition in Thinking: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UK Banking Sector[EB/OL].[2018-09-26].https://www.bankofengland.co.uk/prudential-regulation/publication/2018/transition-in-thinking-the-impact-of-climate-change-on-the-uk-banking-sector.

[2]Georgieva K.The Adaptive Age:No institution or in individual can stand on the sidelines in the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J].Finance and Development,2019,56(4):20-21.

[3]Krogstrup S,Oman W.Macroeconomic and Financial Policie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IMF Working Papers,2019.

[4]NGFS.Guide for Supervisors integrating climate-related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into prudential supervision[EB/OL].[2020-05].https://www.ngfs.net/sites/default/files/medias/documents/ngfs_guide_for_supervisors.pdf.

[5]王信,杨娉,张薇薇.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央行政策框架的争论和国际实践[J].清华金融评论,2020(9).

[6]钱立华,方琦,鲁政委.碳中和下的银行保险业气候信息披露制度研究[J].西南金融,2021(4).

[7]张晓艳.环境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J].中国金融,2020(23).

[8]马正宇,秦放鸣.气候变化影响金融稳定的传导机制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21(2).

[9]马骏,孙天印.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J].现代金融导刊,2021(3).

[10]王信.审慎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J].中国金融,2021(4).

[11]高鼎新,郑钧.欧央行气候变化应对[J].中国金融,2020(9).

[12]王锐,王桤伦.绿色金融政策推动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绿色低碳化转型探析[J].海南金融,2021(11).

[13]王信.绿色金融发展和气候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21(7).

[14]常艳秋.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与金融风险相关性分析[J].北方金融,2021(12).

收稿日期:2022-04-20

作者简介:钱思佳(1984-),男,重庆忠县人,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

①物理风险是指与环境和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和事件,如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破坏环境的事件,以及森林火灾、水灾、飓风等。

②转型风险是指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气候政策、技术、市场情绪等发生变化,导致资产价格变动或广义的经济危机,包括政策和监管变化、技术创新和消费者偏好转变。

猜你喜欢

碳减排金融稳定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功能综述
企业碳信息披露: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
阻止市场进入的碳减排策略选择?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