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病理性“症候”附身的文本

2022-05-30陈振华

安徽文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论者现代文学病理性

陈振华

该文的作者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所以其立论是从传播的角度释读苏州评弹和现代文学的结合如何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这涉及评弹和现代文学结合的途径、方法、前景,尤其是二者的结合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立意虽好,然通读全文,这篇论文却令人大失所望,只能说是初学者的练笔之作,或者是一篇语焉不详、粗糙的论文制造。它具备了低档次论文的多种病理性“症候”,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病理性症候之一:文不对题。这不仅是论文写作的大忌,也是所有文章包括文学艺术类文本的大忌。论文名为《危机时刻下的中国现代文学》,观其名,读者可以想见论文展开的论域,所论析的内容,所阐释的对象,其落脚点只能是中国现代文学。然而论文通篇论及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字寥寥可数。论文不长,3100字左右,多数文字给了苏州评弹的技法、现状以及陨落的原因分析,就苏州评弹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结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所谈甚少。尽管这篇论文有一个副标题:论苏州评弹与现代文学的结合和发展。但全文论述的重点并没有聚焦到二者如何结合,而是偏向了苏州评弹自身。而且,论文的名头有点大,似乎是一篇纵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宏文。这样的大问题,一般情况下,至少也得15000字的论文才能够论出子丑寅卯来。从读者的阅读感受而言,论文的内容和标题的背离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鲁迅先生对自己老师章太炎的文章文题不符的现象也无法容忍,更遑论我们普通的论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名人和名言》中,鲁迅曾言:“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实是文不对题的。”可见,文题相符是为文的逻辑起点。

病理性症候之二:语焉不详。“危机时刻”所谓何意?苏州评弹本身的危机?苏州评弹和现代文学结合的危机?抑或现代文学传播的危机?甚或苏州评弹生存的危机?还是多元化历史情境所导致的艺术存废的危机?作为论文的关键词“危机时刻”,一般情况下,要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如果这个关键词语焉不详,如何论述在危机时刻下的中国现代文学?论文不仅要阐明“危机时刻”的基本内涵,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危机时刻产生的来龙去脉、远因近源以及这样的危机时刻对蘇州评弹或现代文学究竟带来了怎样的挑战?以及为何定义为危机时刻?如此等等。论文似乎指向的是苏州评弹的危机:文化的多元化、后继乏人、吴侬软语的语言障碍、小众审美等原因似乎导致了这种文化形式的日渐式微。既然苏州评弹本身就是苏州地区地域性、小众性的文艺形式,它又如何承担得起中国现代文学传播的重任?所以,这篇论文究竟是谈论苏州评弹的危机时刻,还是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危机?如果说危机时刻专指苏州评弹,论文对苏州评弹“说噱弹唱”的四种表演方式所论也仅限于“弹”,这无法全面深刻阐释危机来临的原因。

病理性症候之三:论述紊乱。论文的话语需要严谨、精确、明晰和逻辑缜密,容不得表述含混、意义紊乱和界限不清。这篇论文的第一句:“文学的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音乐作为其中较小的一个分支,也在现代文学的传播中起到了较好的大众传播效果。”这句话的表述相当含混,且范畴不清。如果说音乐是文学的一个较小的分支,显然不符合艺术的分类,如果说音乐是文学形式的一个较小的分支,这也会导致读者的费解,究竟文学有哪些形式,而这种形式分类中竟然含有音乐?还是指音乐作为一种文学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不仅仅是语句本身的含混不清,句段与句段之间的衔接也是“随心所欲”,缺乏清晰的逻辑理路。比如文章中前面论及“我”自幼学习琵琶,对苏州评弹有着很深的感情,突然又说苏州评弹作为一个较小的分支,受到各种冲击,在现代文学的传播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之间的跳跃让人产生身心分裂之感。不仅语言紊乱,论文的结构、逻辑也缺乏清晰的层次,论述给人的感觉是想到哪论到哪,囫囵吞枣,缺乏学术论文的逻辑递进与缜密严谨之感。粗糙、随意、紊乱、含混是无法构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的。

病理性症候之四:语境不调。一篇严谨的学术性论文,其论述语境应当框定在学术话语的场域内,论文呈现的是学术话语的语境,其论述的语言、格调、氛围等应体现严谨的学理色彩。论述过程中可以有个人的判断,如可以使用“在我看来”“依我的判断”“就我的观察而言”等带有个人色彩的插入语,表达判断的个人性或慎重的态度。这篇文章在严谨的论证过程中,则加入了论者的个人经历和遭际:“一曲结束,我便走出院子,正遇店主坐那儿招揽客人。他知道我会弹琵琶后,尴尬地笑了笑,叹了口气说,现在啊,真正听曲的人少咯,很多人也就图个新鲜……”大段个人经历的楔入,叙事性的场景和语言破坏了论文整体的论述性语境,给人以拧巴、别扭的不适之感,同时也降低了论文的学术品位。类似的还有:“在文章的开始我想谈一谈这个已经陪伴了我十三年的伙伴——琵琶。”行文中类似这样的叙述多次出现,将个人的感情色彩融入论证过程,给人以感性、草率的既视感,而不是逻辑自洽的严密论证。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危机时刻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大而无当,话语含混,逻辑不清,论述的重点不知所在,从论文所暴露的病理性症候而言,论者论文的写作还处在初始的水准。若要写出有学术新见的高质量论文,发表对中国现代文学及其传播的新学术见解,论者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学术素养和写作素养,同时也要注重提升论者自身的语言素养、逻辑素养。论者暂时可以悬置这类宏阔的论题,寻找一个小一点的切口,小题大做,从微观的视角,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篇论文完全可以另辟蹊径,转换题目,比如可以写:《论苏州评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这样论文的针对性、有效性就会更为集中,在论述的过程中,思维也会逐渐收拢、聚焦,而不是乱云飞渡。

责任编辑 黄月梅

猜你喜欢

论者现代文学病理性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阅读理解两篇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古代高危职业之谏论者生存指南
牛贝诺孢子虫病的发生、病理性诊断及防治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