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刻下的中国现代文学
2022-05-30朱志晗
朱志晗
苏州评弹是苏州一带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现代文学的发展之中,评弹巧妙的使用音乐与现代文学作品相结合,并且产生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艺术作品。但是目前,由于受到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苏州评弹与现代文学的结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我认为评弹与现代文学可以有较为良好的合作和传播前景。
文学的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音乐作为其中较小的一个分支,也在现代文学的传播中起到了较好的大众传播效果。与普通的文字传播所不同的是,在以音乐为主要传播形式的途径更具有感染力。其中琵琶在多种戏曲音乐中都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伴奏效果,像是人们所熟知的京剧、昆曲,在众多的戏剧之中,苏州评弹可以说是一绝。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由于苏州一直是古代水路运输的交通要道,一直是重要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所以苏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苏州评弹主要是借助于琵琶和三弦的配合,加上苏州一带的方言,进行评话与弹词。自幼就学习琵琶的我,对于苏州评弹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情。作为文艺小众的分支,受到了各种冲击,在现代文学的传播上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在文章的开始我想谈一谈这个已经陪伴了我十三年的伙伴——琵琶。琵琶是我国传统乐器中比较冷门的一个乐器,有着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因而也被很多戏剧表演所接受。我认为可能琵琶在大众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乐器。在普遍的观念中往往将琵琶与古时的美女相联系,“装饰”的作用仿佛大于它在音乐戏剧方面发挥的实际作用。琵琶作为历史较为悠久的民族乐器,在时间的打磨之中,拥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演奏方式,即使是一场独奏也足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作为室内乐,琵琶能够轻松胜任戏剧演出中多种思想情感的表达。《琵琶行》中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去形容琵琶由于弦的粗细不同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演奏时使用钢弦进行扫弦和双弹具有更大的振幅,可以形成更加饱满的音色,并且能够产生共鸣。琵琶依靠它的三个八度之多的宽广音域和高难度的弹拨技巧,牢固了其在戏剧领域特别是苏州评弹的根基。
在苏州评弹中,有不少部分是纯音乐演奏,由此可见伴奏也具有较强的自主表现性。在评弹的演奏过程中,无论是琴弦还是指法都与现在我所学习的独奏琵琶大不相同。在评弹中,琵琶主要的指法是弹、挑和轮指,同时配合左手在琴弦上的揉弦,让弦音能够充分的在小小的室内回荡。由于评弹艺人需要弹唱结合,更是有一些的高音部分,因此,弹琴的手指力度大大减弱,不像那些比较有名的曲目,比如《金蛇狂舞》《十面埋伏》那样富有激情,而是像细水长流一般流入观众的内心。
苏州评弹在现代传播中,虽然立足于文学经典进行创造性的改编,但是依然有许多的问题和挑战。现代以来,虽然在政府的倡导之下,像苏州评弹这样可能面临消失的文化形式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是危机依然严峻。2019年艺考时,我经过苏州,面对紧张的行程我还是选择留下来,听一场评弹现场的演奏。一个小小的苏州院子,一楼布置了几张沙发和一个小舞台,颇有年代感。女旗袍男大褂,让我更有了兴趣。果然不能“高兴太早”,虽不能说是“开口跪”,但也让我失望半分,唱腔不走心,演奏也不尽如人意。一曲结束,我便走出院子,正遇店主坐那儿招揽客人。他知道我会弹琵琶后,尴尬地笑了笑,叹了口气说,现在啊,真正听曲的人少咯,很多人也就图个新鲜。这学评弹的也就变少了,学评弹要从小就拜师傅呢,优秀评弹艺人我们是请不起的,這些虽然技艺差了些,但还凑合,大家都是为了生计。
在现代传播中,虽然评弹对于文学作品的传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创新尝试,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最重要是评弹技艺的流失。评弹艺人一直在苏州具有较高的地位,因而较好的评弹学校对于演员具有极高的演奏要求。每年一百人中只有六到七人可以被选入进行深造,这些人在毕业之后又会被分散到各个艺术团之中。很多艺术团都采取公益演出的形式,评弹艺人的收入极低,所以大部分艺人又选择去私企之中,甚至有的艺人改行换业,导致人才大量流失。除了技艺的流失,由于评弹受到语言的限制,虽然选用的文学作品各个都是经典,但是苏州评弹采用的是本地的方言——吴侬软语,与普通话相差甚远,就连苏州一带的年轻人都不太能听懂评弹中的唱词,由于语言的不通,让很多年轻人失去了听评弹的兴趣。最新的调查中,55% 的人认为苏州评弹非常重要,无可替代;32% 的人认为它虽然重要,但是可以被替代;13%的人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近乎一半的苏州人没有看到苏州评弹的艺术价值。虽然一直有人提议将评弹改为普通话版本,使苏州评弹不再局限于江浙一带,但其实并不具有可操作性。苏州评弹之所以听起来温柔婉转,正是依托了吴语的方言特点,离开了方言传唱,也就失去了传承的价值所在。
其次是苏州评弹缺少了紧跟时代的元素特征。像是《赏中秋》《珍珠塔·论功名》《白蛇传——中秋》这样的老篇目,是老人们听腻的同时也不受年轻人青睐的,虽然有像《雷雨》这般改编非常成功的现代文艺作品,但仍然是篇目甚少,对于如今的快文化生活,年轻人更需要的是多样化的现代文艺作品。在如今我们对于现代文艺作品的欣赏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我们拥有多种选择的权利,特别是在苏州一带,苏州评弹“独霸一方”的时代依然是过去式了,随着各个地区的文化流入、交流,让市场更加的多样化。像是话剧、歌舞剧、芭蕾舞剧等等,同时在空间上也不再局限于小小的几尺舞台,人们可以随时点开自己想听的曲目以极少甚至零花费的形式欣赏,这对于传统的评弹演奏可以说是极大的冲击。
困难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认为苏州评弹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可以采用很多的手段帮助现代文艺作品走上复兴之路。首先要从艺人自身的能力出发,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除了一板一眼地学习传统的“老套路”以外,也要积极地融入现代元素。像是在大前年,苏州评弹就与芭蕾舞剧进行了一次同台合作演出,中西结合,让原本单一的舞台表演形式变得多样化,极大地吸引了受众的兴趣。同时传播者还应在内容上下功夫。传统的评弹大多立足于历史故事、小说,即使到了现代,由现代文学作品改编的依然是少数,不贴近大众生活的文艺作品是很难赢得大众的认可的。评弹可以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设计不同的作品,例如将正能量的具有鼓舞性的现代文艺作品和苏州评弹的传统弹唱方式进行融合,同时引领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会更适合年轻的受众。在评弹进中小学校园时,演员们准备的作品应该是一些贴合校园生活的,包括青春期容易触发的问题,这些都可以编进作品中,在让他们娱乐放松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正能量,从而更好地学习生活;在进入企业时,作品可浅析新时代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发展,以与生活压力、个人情感、矛盾纠纷挂钩,让职员们感到生活中的不快得到了宣泄。其次是在传播的方式上下功夫,在过去人们可能会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各种限制,导致评弹也限制于小小的几尺舞台之上,但是现在大大不同了。互联网发达,传播平台更是数不胜数。但是我认为不能过分依赖于这种传播形式,最好的效果其实是吊足观众的胃口,吸引更多的人走进现场,感受一杯茶和一曲评弹的温度。若是流于互联网快消费的形式,我认为这是对于如此高尚的艺术的沾污了。最后就是作为受众的我们,对于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技艺应当担起我们的责任。虽说艺术只可远观,但是被誉为“中国评弹第一人”的盛小云就曾提到评弹也非常注重受众的反馈,这样有助于评弹艺人更好地创作作品,以此循环往复,才能够让评弹成为星星之火,得以更好地传承。
责任编辑 黄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