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平台优势 精准培育高素质农民
2022-05-30袁权吴啸朱琨王茜
袁权 吴啸 朱琨 王茜
近年来,江苏农民培训学院立足平台优势,深化“一体两翼”办学格局(即以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为主体、以农广校中等学历职业教育和南农函授高等学历教育为两翼),加快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参训农民能力素质和职业水平,年均开展教育培训5000人,持续探索和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发展路径,学院多次获得“江苏省农技推广服务先进集体”“江苏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一、立足创新创优,在办学体制机制上求突破
(一)在办学定位上,突出服务大局和促进发展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与涉农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统筹衔接,聚焦重点,科学谋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紧贴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实际需求,精准选定培训方向,精心遴选培训对象,不断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努力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以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突出成绩赢得良好的办学口碑和赞誉。
(二)在政策扶持上,加强对上争取和向上问策
一是注重加强与省农业农村厅、省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省农科院、有关涉农高校等沟通协调,争取更多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二是围绕攻坚“三个一流”(塑造一流办学品牌、打造一流教学质量、锻造一流服务水平)、打造“三个人才培养基地”(乡村振兴技能人才、返乡创业创新人才、乡村建设管理人才)的奋斗目标,进一步理顺办学体制机制,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力争把学院建设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阵地。
(三)在资源富集上,注重横向联合和空间拓展
积极探索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坚持开门办学,富集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一是注重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宿迁学院以及农职院校等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各地好做法好经验,借他山之石,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二是注重加强与浙江、山东、安徽、江苏等地交流合作,聚合外部各方资源,聚焦各类人才需求,开发现场教学和精品培训线路若干条。三是注重加强与本地绿港、德利尔、润易、益客、中江种业等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交流合作,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方式,在田间课堂、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坚持以我为主、以用为主,选好用好田间课堂和现场教学基地,有效满足培训教学需要。
二、注重满足内需,在提升培训质效上求突破
(一)围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素质和能力提升
聚焦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保供、乡村产业链延伸等,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先后举办了省定经济薄弱村生态农业“种子班”、农业职业经理人高级研修班、宿迁市家庭农场主高级进修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品班等,有效提升了参训农民的总体素质。
(二)围绕做大产业规模,突出产教一体和有效融合
聚焦本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坚持产教一体,统筹推进教学链与产业链有效融合,先后举办了宿迁市“支书领头调结构”轮训班、基层组织党建富民进修班、“一村一品一店”专题班、“六大主导产业”体系及专业种养加能手系列专题班等,助力产业做优做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围绕提升培训效能,注重培训机制和路径创新
创新举办乡土人才(高素质农民)培养评价高级研修班,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与乡土人才评价有机衔接机制,打通“培”“评”衔接路径。坚持贴近农民实际定标准,贴近农业特点定规范,推动完善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定制度,建立宿迁市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业务考评,对参训农民核发乡土人才初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证书;通过开展技能等级认定,核发技能等级证书,打造高素质“持证农民”,强化高素质农民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培训的含金量和参训农民的获得感,提升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增强培训办班的吸引力。2021年,有108名参训农民获得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并享受乡土人才相关政策待遇。
(四)围绕解决产业发展核心需求,聚焦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
注重提升技术技能、拓宽思路眼界、增强综合素养,重点面向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举办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孵化班、农产品电子商务高级研修班、农产品经纪人进修班、花卉园艺(花木盆景)专题班等,有效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了产业化水平。
(五)围绕打造培训品牌,彰显阵地功能和资源优势
立足宿迁本地电商产业资源优势,做优做强农村电商培训载体平台,统筹整合实习实训、现场教学、专家师资等资源,提供全流程优质服务,先后承接了安徽、山东、苏南以及周边市县等地农村电商专题培训班,不断擦亮农村电商培训品牌。
三、紧盯精准有效,在培训方式方法上求突破
(一)在培训模式构建上,坚持模块化培训
立足产业需要、满足农民需求、服务提质增效,开展“专题教学+现场实训+跟踪指导”模块化培训,即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为主题,通过专家专题解剖和学员现场演练,结合后续跟踪服务指导,努力为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保驾护航。
(二)在培养梯度设计上,建立“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重点面向立志投身乡村建设发展的青年农民,加强机制和模式创新,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举办南农大成人函授高等学历教育以“传道”,举办农广校“半农半读”中等学历职业教育以“授业”,举办中短期专题培训班以“解惑”,推动培训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效衔接、融合贯通,努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有情怀的复合型乡土人才。
(三)在培训载体建设上,强化资源整合和集成优化
一是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市、县、乡三级共建共享的田间课堂体系,建有洋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宿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田洼智慧农业园、宿迁市骆马湖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田间课堂、实习实训基地20余个。二是进一步对宿舍、报告厅、食堂等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添置部分具有科技引领示范作用的教育教學智能化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功能,提升培训能力。
(四)在教学手段选择上,注重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
时间安排上,统筹兼顾农时农事,尊重农民生产和生活实际,解决“工学矛盾”。教学方式上,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融合,既尊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农民提供便捷、灵活的伴随式学习,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让培训效益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在培训效果追求上,着力培育和塑造培训品牌
立足“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采取“嵌入式”的办法,从农产品销售环节入手,举办了农产品电商、农产品经纪人等专题培训班,有效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营销能力水平。目前,农产品电商培训品牌初步形成,举办了多期省内外专题培训班。
四、突出能力提升,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求突破
(一)在青年教师培养上,突出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
以学科组建设为着力点,通过生产实践锻炼、高校专题进修、导师传帮带等形式,不断提升教职工教科研水平。学院现有专职教师29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1人,专业涵盖农学、园艺、水产、畜牧、农村财务、经营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以“80后”“90后”为主体,是一支年轻且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近三年来,共承担中央农广校、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软科学、市社科联等教科研课题9项,在全省农民教育培训优秀教学资源评比中获得一等奖5项、二等獎12项。
(二)在外聘教师管理上,强化精准遴选和动态管理
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培训需要,坚持“行业知名、教学相长、易于转化”的原则,精准遴选不同学科类型、产业类型的专业师资,建立了涵盖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企业等兼职师资库120余人,师资普遍具有较高的农业科技理论水平、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同时,健全完善外聘师资跟踪考核、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更新机制。
(三)在乡土专家使用上,注重拓展领域和内容形式
本着“适合就是最好”的理念,加强与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交流合作,吸纳身上有本事、手中有绝活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等加入兼职师资队伍,作为田间导师、创业导师,让“农民”来给农民当老师,使其更多的参与到培训中来,拓展培训领域和范围,丰富合作内容和形式,满足学员学习需求,增强教学质量效果。
五、强化“三轮驱动”,在培训对象管理上求突破
(一)在组织管理上,突出党建引领
围绕抓党务促业务、抓党建促发展的思路,注重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统筹,深入实施“党建+培训”工程。坚持把支部建在培训班上,在培训班建立临时党支部,通过院党委所辖支部联建临时支部、党员联系参训学员等方式,推动党员学员在校期间带头学知识、带头强本领,回到工作岗位上带头创业、带头致富,参训党员学员的创业干劲和示范作用得到有效激发,学院支部建设工作水平也进一步提升。
(二)在行政管理上,层层落实责任
一是注重加强与市直、县区以及乡镇农业农村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联合组织生源,确保生源质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二是明确县区(乡镇)带队跟班人员,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全程参与培训教学管理,切实提升培训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做到精细管理、精准服务。三是培训工作实行班主任带班负责制,根据班级规模、类型明确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全权负责班级培训计划的实施,协调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辅导员主要做好培训学员管理工作,通过厘清工作职责,做到定岗定责、人事相宜。
(三)在自我管理上,划小管理单元
一是每期培训班成立班委会,在班委会的统一组织管理下,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从参训学员中产生小组长,划小管理单元,明确职责分工,通过抓住抓牢“关键少数”来示范带动“绝大多数”,实现精准有效管理。二是注重学员自主学习与考勤督学促学相结合,增设交流研讨、师生互动、典型发言等环节,鼓励学员多思考、多提问,增强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农民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