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儿童成长拔节的声音
2022-05-30夏光清
夏光清
假期除了调整孩子的身心之外,也是孩子个性化成长的阶段,是“自己的、自控的、自定步调的学习”时期。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假期生活变得有创意,有诗意,在难得的独立成长的时光里,孩子能去体验生命的美好、成长的快乐,正是“双减”政策释放出的制度善意。
孩子放假,家长会陷入哪些误区?一是把假期“放松”变成“放任”,无法维持“学习的惯性”。放松没错,偶尔放纵一下也情有可原。但孩子如果天天待在空调屋,看电视、玩手机,处于一种低品质的舒服状态,易放难收;二是制订了假期计划,却缺少有效的监督。孩子的自觉性不如成人,计划很容易变成空中楼阁;三是只关注学业,忽视孩子对自然和生活的体验。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不仅数学题目读不懂,写作文也缺乏素材。
父母该如何安排好孩子“双减”后的假期生活呢?
1
和孩子一起制订好假期生活计划表,让孩子知道把时间花在什么地方,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形成一生中不可或缺的自控力。
对于孩子来说,分数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还有期待和热爱。计划表的价值就在这里。一定要把阅读、练字、劳动、运动,甚至看电视的时间等都列入计划表中,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升做事的专注度。假期读书,就是在保持一定的学习感。我所任教的班,学生们假期依旧保持6:30晨读的习惯,且每天不少于50页。读书的内容要求比较宽泛,如有一套书叫《跟着诗词游中国》,孩子可以选择一座城市,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人文故事、名胜古迹、历史文化,用“阅读+行走”的方式打开自己的视野。如果因为疫情暂时无法“行万里路”,那就先“读万卷书”。
劳动和运动,是教育的原点。换言之,当教育出现困难的时候,不妨回到这个原点上。
有的家长常常心生怨念:我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孩子连作业都不能独立完成。其实,坏就坏在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要知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孩子必须具备的生活習惯。一家人轮流洗碗,轮到孩子时,他自会感受到身上的责任,从而和这个家产生连接,不会出现油瓶倒了也不扶的现象;孩子坚持每日叠被、收拾房间,就会思考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效率也会慢慢提高;孩子第一次刷鞋子,一定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自然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动手又动脑。
运动,带给孩子的不只是强身健体那么简单,还能帮助孩子体验挫折,建立规则意识,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拿每日拍球200下来说,因为球的落点比较远,孩子边走边拍,就必须眼疾手快,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每分每秒都要进行快速反应,这样的视觉聚焦追踪,手眼会变得灵活,身体也变得协调起来。
每天静坐10分钟,是假期的特殊作业。孩子专注力不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时,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静坐。换言之,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控力可以通过静坐训练来提升。静坐,坚持最重要,偶尔走神也没关系,把注意力拉回来即可。父母和孩子一起在小区里静坐,看谁能听到更远或更细微的声响,如虫鸣鸟叫、溪流潺潺等;在野外静坐,数一数天上的星星,看谁眼力强,数的星星多。时间一长,孩子从“看世界”到“看自己”,从而找到生命里自己的根系和本源,内心自会越来越安定。
2
要温和而坚定地执行好计划,放松的前提是孩子每天都有新进步。
假期生活“有规划、有执行、有记录、有效果”,首要的还是规律作息,而不是顺应孩子的心情。不能因为放假,孩子就可以晚睡晚起、自由散漫,这样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延续性。
我们小时候,上学很简单,你不读书,家里有几亩地等着你;既然不好好学,就回来种地,也能养活自己。“物丰则心乱,纵溺则无肆。”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为什么孩子反而越来越难教?不是孩子不聪明,而是孩子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发生了改变,对学习没有动力,对未来生活没有期待,甚至有的孩子出现了厌学、抑郁的现象。
积极心理学启迪我们,人活着不能只为了自己的快乐,还为了更有意义的快乐。有意义,多不是指向自己,而是做最好的自己,服务于社会。如,让孩子做一次义工,将垃圾分好类拿到指定地点投放,独立到菜场买菜,参加一次研学营或写一封信给好友等,同时赋予这些活动一定的仪式感,激发孩子对新生活的无限遐想。
执行好计划,才能保证孩子假期里有规律的作息,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这里,最困难的是电子产品的管理和使用。避免孩子长时间沉迷于电视或手机游戏,是家长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无论上学还是放假,管控电子产品的使用都不应该放松,要执行一以贯之的标准。父母不可以跟孩子说:“你做完作业可以尽情地看电视、玩手机了。”计划表中没有安排,就不跟孩子讨价还价。
“有记录,有效果”,就是让孩子通过文字、绘画、手工作品等不同的形式,特别是表格打卡的方式监督执行。这样,既能看到计划的完成度,又能让孩子拥有成就感。如果当天没有完成,一定要及时补上,杜绝拖拉磨蹭。
3
假期,是孩子参与生活的最佳时期,也是孩子提高生活技能的最佳时期,一定要让孩子多参与生活体验。
假期生活,实际上是学校生活一种有益的补充。因为校园学习往往缺少真实的生活场景,像学烧一道菜这样生活技能的学习,在学校教育中难以完全满足;集体学习中没有消化、没能跟上的学科,也需要利用假期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弥补。有的孩子跟不上班级学习节奏,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有效学习时间不足,这些孩子更需要补上生活能力这一课。为了让女儿写好假期一周一篇习作,一位妈妈每周都带孩子实地体验一个项目,写出来的作文有了生活,也有了文采。
让孩子学做一次饭,在班级群里时常秀秀自己的拿手菜;进行一次“土法造纸”实验,再用自造的纸制作一张“拜师贴”;开展种植蔬菜的活动,如用花盆种植西红柿,能来个西红柿炒鸡蛋为佳;为家人做一次手擀面等。孩子做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有劳动的意识和热情,可以为孩子的心灵赋能。
再看看这样一些生活体验,每一项都是一段有意思的生活之旅。找一窝搬家的蚂蚁,画一画蚂蚁搬家的路线图;学会挑西瓜,通过观色、辨声等方法挑出一个好西瓜来;观察夏日的昆虫,制作一个昆虫标本,或用图文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昆虫记》;观察荷花,仔细观赏荷花、荷叶,录一段讲解小视频;参与一次研学活动,探索“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历史文化;参与一次集体野餐、住帐篷一夜等,留下不一样的童年记忆,其蕴含的意义不言而喻。
这样的生活安排,不仅让孩子开阔思维,体验丰富的生活,品尝知识的味道,更感受到劳动实践的乐趣,发现更好的自己。这才是令人向往的假期生活。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