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党史中感悟 “四个自信”
2022-05-30卜艳华
卜艳华
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道路探索史、理论创新史、制度建设史和文化自觉史,学习百年党史,增强对党的百年奋斗史和伟大成就的科学认知、价值认同、情感归属,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仰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丰富滋养和强大动力。
从百年党史感悟道路自信
回顾百年党史,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立在我们党百年艰辛探索基础上的。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党带领人民创造性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带领人民努力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党带领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只有对我们党的历史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的新使命。学习百年党史,我们深刻地感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辛探索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自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来自于科学理论指引、制度保障和文化底蕴,也来自于当代中国的成功实践。这条道路是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安宁的正确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新时代、引领新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必须永远坚持走下去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从百年党史中感悟理论自信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在于从一开始就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思想武器,并紧密结合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的国情和实际,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引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从创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一刻也没有停止理论探索,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回答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坚持开放兼容,从历史大势中把握规律,从世界文明中汲取智慧,理论创新从不封闭、永无止境。这样的理论品质和真理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比不了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坚定成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深刻感悟党的思想伟力,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更加自觉坚定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从百年党史中感悟制度自信
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新社会,不但提出了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的主张,而且积累了在局部地区执政的宝贵经验,如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为新中国国家制度的构建和发展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经过28年浴血奋战,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和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成为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重要标志和制度支撑。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重要制度,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更加成熟定型。
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深刻感悟我们的制度优势,充分认识我们的制度既坚持了社會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更加自觉地尊崇制度、维护制度,靠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凝聚奋进力量。
从百年党史中感悟文化自信
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前途命运紧紧关联在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是自新文化运动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其运用到革命实践当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文化阵地,先后领导了左翼文化运动,延安时期又大力推进陕甘宁边区及各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把新文化与新政治、新经济并列,作为新社会、新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崭新的、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后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基本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形成了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党的十二大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战略方针。党的十五大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建设先进文化上升至立党之本、执政之基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紧紧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大问题,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党的十八大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自信成为“四个自信”不可或缺的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文明程度得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为新阶段文化建设提供了总纲领、总指针。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深刻感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深沉力量,充分认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责任,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迈向文明高地。(作者单位:中共榆树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