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及路径探索

2022-05-30张伟

中国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五育育人学科

张伟

五育融合问题,是新时代坚持融合育人的基础性和实践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笔者探究新时代五育融合的价值意蕴,提出五育融合的路径,旨在推进五育融合的落地,发挥其时代价值。

一、新时代五育融合的价值意蕴

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要探寻五育融合的实现路径,必须深入分析五育融合的价值意蕴,从理论基础、各育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阐释五育融合的本质,最终指向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1. 五育融合的本质在于全面构建新时代育人体系

新时代,五育融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教育领域关注五育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问题,力图促进五育融合发展,明确教育行为主体的共育义务,加强自主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其与专业知识相互依存的联系。五育融合不管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是对五育并举的进一步完善。五育并举是为了解决教育发展中侧重智育,缺少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以及忽视德育的问题,而五育融合主要是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推进五育全面发展,消除各育“分离”和“割裂”的现象,追求学生的全面与整体发展,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具体来看,五育之间的关联体现为德育是灵魂,贯穿始终;智育是提供知识与智力;体育是提供良好的身体准备;美育是提供精神力量;劳动教育是综合实践运用与成果的检验。五育之间彼此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

2. 五育融合的关键在于创新性地整合资源

新时代,开展五育融合就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对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进行有机融合。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融合理念,准确把握各育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目标,开展全学科、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活动,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五育融合实际上是以教书育人为基本目标,构建培养高质量的育人体系,以“积极主动结合”的心态对已有教育资源进行构建,根据对现行教书育人机制标准的再思考、再整合,将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材内容、管理方法等体系化,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五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五育融合要想真正落地,必须内化在教育的价值体系内,而在实践中,存在认知片面化、目标形式化、实践单一化等问题。

一是认知片面化。五育融合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教育问题,但在具体实践中,五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割裂和失衡现象,不符合整体性特点。五育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理念融合为主,实践中存在消解的状况,很多时候还是止于将各育简单叠加,这种“加法思维”将“五育”内部整体分裂,丧失了互通融合,难以形成教育合力。五育融合仍然被搁置在认知体系之中,由于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对五育融合的片面认知,往往将五育融合简单理解为五育并举,不了解其内容统一性,只是在将其理解为简单叠加,窄化了五育融合的内涵,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同时,在实践中,五育中的“某育”有不同的教育教学实践主体,如德育工作者、体育工作者以及其他各育工作者等。同时,任一“五育”主体,既可能存在于教育领域的内部体系,又可能是教育领域的外部体系,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五育的参与者,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取向存在诸多差异。

二是目标形式化。在当前的实践中,很多学校过于强调五育要素的形式完整,将其设置为五育融合的核心指标,存在形式化融合现象。这种现象割裂了五育之间的过程性、生成性融合,而是单纯地五育共存、并行,融合依旧体现在形式上,割裂了学生成长的发展历程与空间。

三是实践单一化。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沿用以课本知识为本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展现出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存在照搬照抄的现象。从实际教学活动上来看,难以将五育融合合理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甚至片面地将专业化主题活动融入一系列课程化、项目化、断裂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三、新时代五育融合的教学路径

目前,学界已经提出了五育融合的诸多实践路径,如构建新的教育体系、进行教学评价改革等,但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科教学是育人的主要方式,五育融合要落实在实践中,必须依靠学科教学,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实施路径。

1. 强化顶层设计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我国有关“怎样塑造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根本问题的“良方”。紧紧围绕五育融合的核心理念, 构建完善的教书育人体系,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五育融合致力于寻找教书育人总体目标、过程的总体变化,是对传统的“五育分育”教育方式的结构性更新和改造。加强五育融合统筹规划,运用制度优势由上而下构建五育融合的整体架构,对统一认识、明确责任、提升资源分配等进行完善,从而提升教育政策成效有着关键性作用。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必须进行课程整体规划,探寻适度的五育融合的教学方式,积极主动融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2. 确定学科教学目标

理解五育融合理念,把握 “五育”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五育融合的第一步。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如重心在智育、德育之间摇摆,而对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视。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正确的育人目标,开展全学科、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活动,在确定学科教学目标时,要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考虑如何将五育整体贯穿于学科教学中。例如,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不仅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与技巧(体育),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运动基本原理与知识(智育);欣赏形体美、体育活动美(美育);掌握团体精神、拼搏精神(德育);堅持体育运动,并将所掌握的体育知识、能力以及价值观念等运用到实际生活(劳动教育)中等。

3. 把握学科之间的关联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科之间的关联,既要考量各学科的独特性,又要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点,要重视学校教育中的每门学科,绝不能只关注自己所教的学科。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定的学科教学网络。五育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分类依据,也不是教师职责的分工依据。

各学科教师都承担着全方位的育人任务,而不是某项单一任务。 实际上,育人任务不可能由某一学科独立完成,即使有分工,也不代表对五育的肢解。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专注于完成所教学科的教学任务,而是应该关注学科间的关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将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同时,还要认识到所教学科缺乏的价值要素,积极与其他科目教师合作,形成学科教学网络,在教学过程中协同促进五育融合的实现。

4. 设计学科教学内容

五育融合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和全新的教书育人观念,教师应主动更新教学思想。五育融合与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其教书育人全过程展现出一定的关联性和全面性。第一,教师要具有开发设计五育融合教育实施活动的能力,摆脱课程界限。第二,教师要具有协作教学的工作能力,能单独完成教育工作,同时可以紧密配合、参加别的协作教学主题活动。第三,教师要具有应用综合性学习方法,结合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式,综合选用适宜的学习方式, 如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等。

教师要把握学科背后所蕴藏的价值精髓,利用学科的重点价值偏向去培养学生。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字、词、句、文的欣赏能力,同时将涉及的体育、劳动教育等内容统整起来。如果教师忽视对学科教学的分析,可能难以真正把握学科教学的价值,无法整合学科教学内容,贯彻五育融合理念也就只能是空谈。

五育融合总体教育目标定位于“培育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既是身心协调发展的人,也是知能、情感充分发展的人,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五育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五育并举,还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融合方式,只有全方位了解现代教育理念,不断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及时进行学科教学创新,才能让五育融合在教学中逐步实现,从而展现出其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宁本涛.“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5):1-5.

[2] 邰鹏峰.试论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历程、内涵与特征[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19(2):152-156.

[3] 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致远中學)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五育育人学科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