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中的例文,这样设计与使用更有效
2022-05-30何捷
何捷
习作教学中,教师常使用例文示范。例文提供的是模板,让学生看到结果,增强写作信心。在习作教学中,例文的使用频率很高。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出示例文后,基本实施以下三个教学步骤:看一看,观察别人是怎样写的;学一学,学习文中使用的方法;试一试,自己尝试写。
例文示范后,就是学生的写作实践。从示范到写作,例文起到的转化作用就被凸显出来。因此,教师可以重点关注:选取什么类型的例文?怎么用?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上文中的“三个步骤”,从教学逻辑上看是合理的:出示样例—提取核心知识—迁移运用。在具体操作中,能否发挥例文的作用,关键还要看使用例文教学时的细节设计。
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例,教学中,笔者使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例文。第一种更准确地说是“图例”,展示了“习作提纲”的基本样式,以批注的形式提示了提纲的基本内容和要点。本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习列提纲”,因此需要这样的图例示范。而笔者想重点阐述的是文字示范。所以在《二十年后的家乡》习作教学中,笔者又运用了教师下水文(第二种例文形式)突破写作难点,达成另一个目标——把家乡的变化写具体。例文如图2所示。
这一段例文,根据“将二十年后家乡的某一处变化写具体”这一目标而创作,在课堂教学中,将其制作为课件,旁边叠加批注,形成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示范片段。
笔者结合此段例文,分享运用例文教学必须重视的三个细节。
一、有效删减,减少与目标无关的认知负荷
例文不是篇幅越长越好,也不是篇目越多越好。从写作心理学角度看,例文提供了与本次写作相关的信息,信息摄入必将带来认知负荷。负荷不可避免,但也有分类,有“合理”与“超载”之分。不管是选取同伴作文、名家名篇做示范,还是教师自己写下水文,都应该注意“精练”,不让认知负荷超载。
例文要精心选择,提炼改写。“改”就是为了教得更便利,学得更有效。例文具有示范作用,必须出于“有利于学”的需要对其进行改动。删减是改动时的重要环节——减少例文中与学习目标无关的信息。以图2例文为例,目标集中指向“二十年后家乡某一处的具体变化”。因此,和这一目标无关的,都予以删减。例如,文章的开头不出现,文章的过渡部分不出现,结尾不出现,直接出示片段中最关键处,让学生“直扑重点”。
二、批注关联,缩短样例到核心知识的认知距离
统编教材中,凡是出现习作例文之处,皆有批注。这一点给一线教学带来启发——教学时使用例文,应该加入批注。批注,由教师设计,意在让学生以最快的方式提取例文中的关键信息。
以图2例文为例,教师在出示例文后做了四处批注。其中,第一处提示写作时注重“对比”,以这一最简单的方法来突出“变化”。第二处强调营造画面感,用文字描绘出家乡的变化。配合着“山脚下是农场,种植着大片五彩水果,有五彩苹果、五彩石榴、五彩梨……”学生能明确写出看到了什么,才算初步达到“写具体”的目标。当然,还可以更具体,根据个人的写作水平发挥。例文提供了“兜底”的基础状态。第三处提示学生要加入对话描写,让场景更生动。最后一处提示学生在作文中注入科技元素,让想象更合理。
在例文中加入批注,就是给予写作的重要提示。提示有三类:“别人写了些什么”,内容须符合要求;“别人写得好在哪里”,意在引导学生欣赏并借鉴;“别人用了什么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达成目标的程序性操作法。同时,批注紧密围绕例文的相关内容部署,减少因上下检索造成的失误,让批注和内容产生较强的关联。
三、局部凸显,增加对子目标的分解与细节阐述
例文不能仅让学生自己看。出示例文后,教师针对批注要点予以讲解,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一点也印证了之前的提示——集中型例文展示,更符合教学需要。
讲解例文的解释与提要,是重要的教学步骤。教师的讲解,有助于突出局部有效信息,能促进例文的功能发挥。如学生很可能在《二十年后的家乡》习作中,忽略了人的存在。文章中虽有想象,但家乡空无一人,仅有美景,成了“高科技下的人类荒漠”。借助例文,教师能给学生重要的提示——写二十年后的家乡,变化要生动,就要与人互动。
例文中出现“张伯伯见我喜欢,就说:‘来一颗五彩苹果。”“张伯伯说:‘这叫开心果,吃了就开心,是我们的新产品。”两处对话描写,让家乡有了“人语”。此外,“才咬一口,那清甜的汁水就让人感到快乐。”“没想到啊,二十年后的家乡,居然是这样的。”两处心理描写,让家乡中的人有了“心声”。教师讲解这几处并予以提示,让学生在实际写作时能有效落实,使学生的写作内容更丰富,想象后的场景更合理。
这种针对局部的指导,就是对目标的分解与强化,让学生借助范例明确“别人是怎么做到的”,从而产生“我也可以这样做”的愿望,并付诸行动,自行练习。例文,也达到了示范與引领的效果。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