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鲜花易落 绒花恒久

2022-05-30季天明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2年8期
关键词:绒花汉服技艺

季天明

以铜丝为骨,以蚕丝为肉,轻巧一捻,手指翻转间,几缕丝条簇拥着渐渐幻化为一朵簪花,蚕丝吸收光线,平添一层雍容的质感。

2018年,电视剧《延禧攻略》的热播,将濒临失传的非遗手工艺项目——绒花再次带入人们的视野。剧中秦岚饰演的富察皇后头上佩戴的那一支支色彩明快的绒花发饰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这部电视剧中共有19款绒花发饰,均由南京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赵树宪制作。

“轻罗团扇掩微羞,酒满玻璃花满头。”绒花不仅展现了古代女子雅致婉约的风韵,还蕴藏独特的东方美学。作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没有想到,《延禧攻略》的热播,竟然让他和团队制作的绒花成了新晋“网红”。

最后的绒花匠人

1954年,赵树宪出生在金陵古城——南京。幼年时,赵树宪生了一场大病,虽保住了性命,却被截掉了左腿。对一个孩子来说,失去左腿无异于灾难性打击。然而在周围人的印象里,赵树宪从来不曾自怨自艾,脸上的笑容也不曾减少。尽管心态乐观,但是身体的不便还是影响了赵树宪的生活。相较于同龄人,赵树宪的学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9岁才初中毕业。

毕业后,赵树宪被分配到南京工艺制花厂做绒花学徒,自此便与绒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小学徒的赵树宪从头学起,在生产线上做滚绒。那时候,赵树宪每天都会将熟绒在工作台上理好,然后用烧热软化的铜丝夹住两端一撮,就这样,一根螺旋状的绒条便做好了。

“听起来简单,实则很考验人的耐心和手艺。做滚绒需要十二分的细致,同时还要不断重复。因为太难、太累,很多人便半途而废或敷衍了事。”赵树宪说,他不怕吃苦,对制花充满兴趣,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持之以恒。

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赵树宪的手艺越来越好。他做事踏实,肯动脑子,每天经过他手的七八百个绒条做得毫无缺漏。天道酬勤,他的努力和进步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从流水线被调入设计室,成为知名手艺人周家凤的助理,周家凤毫无保留地把绒花技艺传授给赵树宪。

从绒花制作的准备工作,熟绒、染色、制作铜丝,到后期的劈绒、勾条、打尖、粘花,赵树宪都一一熟练掌握,乐此不疲。对这个踏实肯干的小徒弟,周家凤很是满意。

忆起当年,赵树宪说:“刚入厂时,绒花制作正是繁荣时期,对外出口量很大,是南京外汇的支柱产业。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订单量的大幅减少,行情变得很差。工厂倒闭了,许多手艺人纷纷转行,绒花手艺也逐渐荒废了。”

那时,受生计所迫,赵树宪也不得不改行,去出版社做图文编辑。然而与其他彻底放弃绒花的手艺人不同的是,赵树宪将他的业余时间都留给了绒花。即使平日里忙着本职工作,但他依旧会挤出时间来练习制作绒花。当学徒时,赵树宪模仿、钻研、比拼;绒花无人问津时,他隐忍、苦练、坚守。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坚守给赵树宪带来了幸运。2006年,南京绒花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过千年积淀的美丽绒花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赵树宪作为“最后的绒花匠人”,成为省非遗传承人。两年后,赵树宪入驻南京民俗博物馆,成立“绒花工作室”。重回老本行,年过半百的赵树宪饱含热泪。对他来说,做绒花从来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比起高山流水丝竹之乐,工作室里刀口划破熟丝的打尖儿声是赵树宪心中最动听的音符。

不囿规矩,敢于创新

相传,绒花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彼时,它是贡品,只有王公贵族家的妇女才能使用。至明清时,民间有了大量手工作坊制作、售卖绒花,一般以传统形式的鬓头花呈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绒花的表现形式逐渐丰富起来,发展到现代形式多样的绒鸡、绒鸟、绒制挂屏等绒制工艺品,装饰性和审美性的范围不断扩大。

赵树宪始终认为唯有不囿规矩、敢于创新才能将绒花之美发扬光大,自绒花借《延禧攻略》爆火出圈后,他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做绒花,有时候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跟着流行色走,追随年轻人的审美,让绒花变得更时尚。”在赵树宪手下,绒花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那几种颜色,而是以一种清新、淡雅的色调重新定义古典之美。

色系上的创新是赵树宪在绒花创作上迈出的第一步,他的蓝图可不止于此。虽已年过半百,但是密切关注年轻人动态的赵树宪发现,要想进一步扩大绒花的影响力,就要革新它的传播载体。2020年10月1日,韩国宫廷护肤奢侈品牌Whoo后限量发售了独家定制的奢冠丝绒唇膏绒花礼盒,将古代宫廷非遗绒花与现代美学奢冠丝绒唇膏结合,赋予非遗文化新生。礼盒由3支奢冠丝绒唇膏和1款定制的绒花产品组成,将绒花作为宫廷记忆载体与丝绒唇膏进行关联性设计,盒身的牡丹样绒花便是由赵树宪亲手定制。关于这些别出心裁的跨界合作与联名,赵树宪表示:“南京绒花一直在表现形式上创新,更符合当下审美,让这一古老技艺能和时代捆绑得更紧密一点。”

创新之余,赵树宪同样不忘初心,始终坚持采用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制作手法。闲暇之余,为了让作品更有文化韵味,他总是泡在文化经典古籍中,在古典中寻求这份古老技艺的传承密钥。

传一人不如传一群

“传承”是几乎每一个非遗项目都避不开的话题。在赵树宪这里,答案有些不一样。采访时,当被问到是否考虑培养传承人时,赵树宪表示:“这样的想法,其实说到底还是对传统项目有偏见。为什么只能传给固定的传承人呢?这样未免也太局限了。”

在赵树宪看来,绒花的传承并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传一个人也是传,那为何不将其逐渐变为一个大众化、普遍化的项目呢?为了实现这个想法,赵树宪先是收了多位对绒花感兴趣的年轻学生,李璐便是现如今青年一代的绒花制作者之一。李璐毕业于南艺美院书法专业,因为有书法和国画的功底,所以她的作品多走古典路线,且更为注重色彩和形态的描绘与勾勒。在采访中,李璐告诉记者:“我从2016年开始跟赵树宪老师学习做绒花。因为偶然机会接触到绒花,就被它深深吸引。我平时就喜欢做手工,毕业后就专门做绒花。”

对待学生,赵树宪毫不保留,如同他的师父周家凤当年一般,对他们严格要求、倾囊相授。

2019年,赵树宪创建了南京梧翊凰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此,赵树宪的传承之路开始越走越广,进一步实现他将绒花技艺传向大众的愿景。近两年来,赵树宪在全国各地四处奔波,参加了众多文化集市类的活动。在活动中,他发现,现在有许多年轻的汉服爱好者非常热衷于学习绒花技艺,这样的年轻人大多被称为“簪娘”。平日里,“簪娘”们最喜欢手工制作各类头饰,清新素丽的绒花则是她们最喜欢的一种,但由于绒花的制作过程较为繁杂,又无人教导,所以绒花的完工率并不高。得知这一情况后,赵树宪甚是惊喜,主动开设了线下的教学课程,并与这些汉服爱好者们组建了自己的小圈子。平日里,工作室常常会与她们一起举办相关的汉服文化活动,这么一来,既传播了汉服文化,也让更多的人有了接触绒花、爱上绒花的机会。

在电商直播热度只增不减的今天,小小的工作室早已无法完全承担绒花的售卖工作。于是,在学生们的建议下,赵树宪开起了淘宝店、做起了直播。在直播中,赵树宪常常会邀请一些汉服爱好者共同参与,由她们身着精致华美的汉服,向网友们展现绒花的别样之美。人气最高时,直播间的在线观看人数一度破万。

从1973年进入工厂开始制作绒花,今年已经是赵树宪绒花制作生涯的第49个年头了。工作强度大的时候,眼睛累、脖子酸是常有的事,趙树宪笑言,这就是他的“职业病”。“择一事,做一生。做绒花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带给我无尽的收获与快乐。”赵树宪说。

(编辑 谢云凤)

猜你喜欢

绒花汉服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汉服新“江湖”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绒花
上台说汉服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扬州绒花”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雪花
汉服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