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经畲:一生奋斗 为社会谋福利
2022-05-30月珠
月珠
陈经畲在发展工商业的同时,十分热心社会福利事业。他不是在功成名就之后,而是在刚刚向成功之路起步时,就着手实施为社会谋福利的宏愿。
陈经畲于1880年2月生于南京。他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度过了最后的18年。他积极提倡国货,并在南京、汉口兴办和参与许多慈善和教育事业。他一生奋斗,为兴办工商事业历尽艰辛。
值得一提的是,陈经畲在发展工商业的同时,十分热心社会福利事业。他不是在功成名就之后,而是在刚刚向成功之路起步时,就着手实施为社会谋福利的宏愿。他深知儿童是民族的未来,深知教育对振兴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所以特别重视孤苦儿童的福利事业。他所创办的汉口孤儿院、南京孤儿院和秋潭助学金,培育了大量有用之才。
一路艰辛创办实业
陈经畲家庭贫苦,父兄均以织缎为生。晚清末年,手工织缎竞争不过机织的布匹绸缎,织缎业日益衰落。陈经畲出生时,正是家境最困难的时候。在私塾读了几年书后,1898年他到一家钱米店当学徒。
1901年,21岁的陈经畲经同乡提携,只身到汉口当店员,寻求谋生之道。25岁时,一位同乡集资在今天的江汉路开设义盛成广货店(后改为义顺成鞋帽广货店),陈经畲担任管账。后经股东资助入股,他被聘为经理,自此步入实业之途。
汉口是九省通衢之地,商业竞争异常激烈。陈经畲创办的事业规模不大,但他非常讲究信用、重视产品质量,因此得到市场认可。在义顺成鞋帽广货店,他从自制布鞋入手,创造名牌产品,精选用料,式样标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国高潮和抵制日货运动,这一切触发了陈经畲的民族意识。他将义顺成鞋帽广货店改为国货店,不再经销进口货。他还认为要救国光靠经商不行,还得办工业,而且要搞现代工业,于是逐步将商业资本转移到工业中来。
陈经畲从上海订购一套制造肥皂的设备,从德国订购一套从肥皂废液中提纯甘油的设备,还重金聘请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负责技术工作,准备将作坊式的汉昌皂烛厂改造为机械化、现代化的制皂工厂;同时,他投资搞桐油出口事业,因此又创建义顺泰桐油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制造肥皂设备已建成开工,从德国订购的甘油设备尚未到货。1938年武汉沦陷前夕,陈经畲毅然将义顺成国货店和义顺泰桐油行关闭,目的就是民族工业不能落入敌手。汉昌皂烛厂部分设备迁到重庆,部分设备拆存于汉口英租界仓库。令人遗憾的是,几年后,这些设备毁于飞机轰炸。
1939年,从德国订购的甘油设备运抵上海。高纯度的甘油是制造炸药的原料,日寇当然不会放过,他们企图通过谈判,拉拢陈经畲合作,遭到严词拒绝。第二年,陈经畲以文化、经济团体代表的身份,被国民党政府聘为第一、二届国民参政员。1941年,在重庆参加参政会会议后,返回上海租界住地。9月,他被日本宪兵队和汪伪特务逮捕,扣押一个多月。在押期间,敌人威逼利诱,陈经畲始终不为所动,保持了民族气节。
致力教育与慈善
陈经畲不仅是事业有成的商人,还致力于旧中国的教育和慈善事业。
早在1912年,陈经畲就创办了秋潭助学金,资助优秀的贫寒学生上中学,直至大学。1914年,创办“南京北城送诊所”。1924年,与挚友杨叔平合力创办南京适道小学,奖助优秀的贫寒子弟;1932年,扩大为南京和平门清真寺小学;同年,在汉口发起创办“汉口江苏小学”,自任校长。1932—1936年,陈经畲创办了南京孤儿院和汉口孤儿院,实现了他的夙愿,这与他幼年家庭贫苦,青少年时就开始外出谋生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1931年,武汉遭受特大水灾,汉口市内水深数尺,老百姓的财产受到很大损失,陈经畲的工厂、商店自然也难幸免。即便如此,他还是毅然出任湖北省水灾急赈救济会副会长,并拿出大部分时间从事救济工作。大水退后,大部分灾民返回家乡,但也有许多无家可归的孤儿流落街头,不仅生活无着落,而且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陈经畲率先倡议成立一个永久性机构,收容这批孤儿。这个倡议得到汉口工商界名流贺衡夫、黄文植、苏汰馀等人赞同,募集捐款10万元,成立汉口孤儿院,陈经畲任院長。他认为要让孤儿受教育,要学习一些技术,以便成人后能自立于社会,于是聘请毕业于南京两江师范学校的李嘉禾先生为院务主任,负责孤儿的教育。
1937年,日机轰炸武汉,孤儿中无法疏散的约150余人,转到四川万县儿童教养院。抗战胜利后,汉口孤儿院在原址恢复,陈经畲仍担任院长,另设校长一职,聘请对儿童教育事业有经验的朱涵珠担任。陈经畲进一步看到,办孤儿院不仅仅给孤儿以谋生自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培育人才。孤儿院只办小学,孤儿从小学毕业后,如能考取中学,则从秋潭助学金中获得补助,直到大学毕业。
武汉解放以后,汉口孤儿院继续开办,直到1955年由武汉市民政局接办。20余年中,汉口孤儿院培养了逾千孤儿学生,大部分毕业后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
抗日战争期间,陈经畲感觉到了民族的生死存亡,于是,他在做好企业和孤儿院善后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到难民救济工作中。他以汉口各界抗敌后援会副会长、汉口市商会负责人和江苏旅汉同乡会会长身份,成立江苏难民救济委员会,设8个收容所。时值冬季,难民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来到武汉,没衣穿,没东西吃,收容所供给食宿,发放衣被。这期间,陈经畲倾注全部精力,上午进行社会筹款活动,下午在救济委员会办公或巡视收容所。收容工作至1938年6月结束,前后收留难民2万多人。
抗日救亡工作,使陈经畲成为武汉乃至全国德高望重的爱国人士。
参加《共同纲领》的制定
1940年8月,陈经畲的工厂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后被迫遣散职工歇业,至此,他的所有事业全部停顿,损失十分巨大。1948年秋,陈经畲正在彷徨无主之际,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通过各种渠道送去《新民主主义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文件。他仔细阅读,对党的政策逐步有所了解。
1948年冬,汉口孤儿院教师、地下党员林允中被捕,陈经畲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营救。听孤儿院校长朱涵珠说需要金条和现洋贿赎,他一口答应:“我向会计打个招呼,凭你的条子去拿,要多少拿多少,无须我签字。”但是,几经努力,还是营救无效,林允中最后牺牲了。
武汉解放前夕,一些工商界人士去沪或去港。陈经畲函复友人:“这是国共之间的战争,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无须去港。”他对人说:“别人要走,我决不走。” 陈经畲和张难先、李书城、喻育之等各界人士组织了武汉和平促进会,后演变为武汉市临时救济委员会和武汉市治安委员会,他任该会财务组长,在维持真空时期治安及迎接解放等工作中贡献了不少力量。
武汉地下党工作委员会书记曾惇在回忆解放前夕的地下斗争时说:“李书城、陈经畲、朱裕璧等社会知名人士曾为掩护我们出过很大力,甚至担了不少风险,他们对党的事业是有贡献的,我们永远不会也不该忘记他们。”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9月,陈经畲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参加了《共同纲领》的制定,还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和财经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副市长等职务。他任武汉市副市长后,曾函杨叔平:“这样的厚遇,真是出乎意料。”
为报党的知遇之恩,陈经畲努力学习,忘我工作。这时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主要是主持市工商联的工作。以工商联主委的身份,陈经畲亲率访问团去上海,动员工商界人士回武汉发展事业。继之协助政府稳定市场,平抑物价。后来他一方面组织工商界学习《共同纲领》和政策法令,鼓励他们在服从国营经济和工人阶级领导下,改革经营方针和管理制度,积极从事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经营;另一方面,也向政府反映工商界在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等各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在动员工商界投入各项运动、完成税收、推销公债等方面,他也做了许多工作。
1967年5月,陈经畲因病去世,终年87岁。
(编辑 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