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门正道
2022-05-30白英
白英
“王老邪”听起来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名号,现实中却是有着“天下第一锔”美称的锔艺大师王振海(图1)的艺名。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就是古老的民间技艺———“锔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对于过去的中国人来说,瓷器并不仅是生活器皿,还寄托着人文情怀。怀着“惜物聚福,勤俭持家”的传统,古代匠人们发明了“金刚钻”与“锔钉”,将破碎的瓷器复原,锔瓷这门手艺便产生了。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锔瓷”技艺还能生存吗?锔瓷艺人“王老邪”有哪些“邪技”“邪艺”?他的“邪道”“邪品”又有什么说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抚顺幸运地寻访到“王老邪”!
“锔工”尽瘁“邪”技精
经过一路上不断地打听加上王振海老师的电话指引,我终于在抚顺南阳路一处安居小区里见到了他。王老师的家不大,却是古色古香,摆设的是古旧中式家具,用的是文物级的茶具,墙上挂着自写的字画,地上是垒成小山的各地寄来待修复的瓷器,窗台上还放着几只精致的蛐蛐笼,蛐蛐清脆的叫声此起彼伏。再看王老师,身着一袭白衫,虽已60多岁,却是鹤发童颜,目光炯炯,面色红润,声若洪钟,真是一位现实中的“老顽童”加“世外高人”!
让我想不到的是,王老师的锔瓷工作台,设置在阳台上一个小角落里,地方虽然小,但摆设得井井有条,墙上挂的,桌上摆的,盒子里放的全是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工具(图2),几件正待修复的瓷器摆在桌子中央,王老师工作得聚精会神,有一件精致的水杯,裂成了两半,杯口沿处有一磕碰缺口,他仔细观察碎片的碴口,凝神的样子仿佛在做陶瓷鉴定,他小心地将各个破裂的碎片摆正,对上碎片拼接起来,麻利地用绳子反复扎紧。“金刚钻”登场了!这造型古怪的工具,一看就是有年头的,这可是王老师世代家传的“衣钵”,少说也有370多年了。 王老师专注地做着活儿,并不說话,操持着金刚钻开始在裂缝两边钻孔,只见他来回拉动钻杆,带动钻头旋转,动作娴熟,对力道的把握胸有成竹。直到一鼓作气把眼打好,王老师才说道:“锔活是手艺,更是巧手艺,最难在打眼儿。别小瞧打眼儿,打偏了不行,打深、打浅都不行,必须恰到好处。”
孔全部钻成,王老师开始做锔钉:“锔瓷最重要就是锻制锔钉。”每个小锔钉都是先由铜板剪成两毫米宽的枝条,再剪成小小的菱形,王老师的锔钉和别人的不一样,里面加了百分之一的黄金,延展性更好,而且不会生锈,“看,都金光闪闪。”王老师选好钉子,楔进钻孔,朝每个钉子敲了一锤,一排敲下去,钉子已经跟碗咬在一起难分彼此。锔活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每一步操作都考验着匠人手头功夫的准确性和熟练度。对上碎片,细绳绑定,上弓打眼,截铜造锔,扬锤敲锔……特别是钻孔时要钻到瓷器厚度的2/3,留下1/3,这样上锔钉之后不存在漏水的可能。上锔钉更是非常有讲究,只能打一锤,恰到好处地将锔钉嵌入到位。如果再打第二下,就容易将钻孔打崩或把锔钉打坏,所谓“一锤定音”就体现在这里。王老师向我们展示刚刚重生的碗,内部一点都没有补过的痕迹,在碗里装上水,嘿!滴水不漏!
锔聚和合“邪”艺美
王老师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个破裂的瓷杯在他手上很快就修补完整了。最后只剩杯上缺口,王老师不急不躁,他要制作一枚花钉,就是有图案的锔钉,“最考验技艺精髓的是制作花钉,而最能提升原有器物艺术品质的也是花钉。”王老师制作的花钉是一只可爱的小金蛙,锔补后填在缺口处,青蛙头正好“趴”在口沿处,仿佛向外张望,杯外壁的一颗小补丁上,清晰地印着“王老邪”3个字。一只原本残缺的杯子,在王老师的精心锔补下,组合得浑然天成,让人感受到“荷塘月色蛙鸣声”的意境,变成了另一种完美。(图3)
看我惊奇的样子,王老师说起以往的一件事:曾经有人抱着一个牡丹瓶来,要求在上面嵌一个寿桃。“为什么要在牡丹瓶上嵌寿桃呢?这里面有讲究——瓶本身象征平安,牡丹有富贵的意思,平安、富贵都有了,缺的就是长寿了,所以要在上面嵌一个寿桃,代表长寿。“锔瓷”不仅可以给那些破碎的瓷器带来二次生命,也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和艺术妙用。再看王老师的其他作品,他都会根据瓷器的图案、文字来锻造花钉,比如,杯口锔一朵荷花变成水中荷塘,装水的碗或盘就锔一条鱼寓意如鱼得水,锔一只蝙蝠寓意福从天降,明明早已破碎的物品,经过他的双手,残缺变成一种美,变成对生活的祝愿,那若隐若现锔子上,闪耀的是锔匠的智慧和辛勤。“锔活没有什么高科技,每一步靠的都是经年累月练出来的手感,每一件器物锔法都独具匠心,因器制宜,面对缺憾,坦然而为,尽心修补,不求完好如初,只求余生无悔!”
王老师有一件最得意的作品叫“七合盏”,是用6块分别出自宋代越窑、清代景德镇龙窑、元代青花瓷、宋代龙泉瓷片、明代南海一号5个朝代、5个窑口、5种材质的瓷片锔成的一个茶盏,他用内外嵌丝、平锔、嵌锔、梅花钉、镶嵌、名钉、标识等技法,把千年的瓷文化浓缩在一只杯中,6块珍贵的瓷片从不同的时空中穿越而来,加上王老邪独一无二的锔艺,因此被称为“七合盏”(图4),是“锔聚和合”理念的最好阐释。这件化腐朽为神奇的作品,严丝密合,世间仅此一件。有人曾出到1 200万的高价想收藏此盏,王老师不为所动,他说这是自己锔瓷手艺的代表,这些经历过人间沧桑的瓷片,经过锔瓷这门手艺,有了新的生命,是无价的财富。
锔如人生“邪”道正
在众多的锔品中,王老师独爱一把古旧的传炉壶,壶正面中间嵌雕的一枝梅花图案上,裂开一道小纹,一朵秀气可爱的梅花钉锔在正中,仿佛点活了整个瓷品,“这是我8岁时锔的,生平的第一件作品。”(图5)王老师回忆起过去满是感慨,王家祖上自康熙二年(1663年)获康熙皇帝亲笔御书“乌龙堂”,就正式以家族式单独传承锔瓷工艺,到他这代已经是“乌龙堂”第五代。他们家祖籍山东,祖辈太祖太爷王清河曾为清宫造办处锔瓷御工,他的祖父叫王洪润,有“山东巧工王神手”之誉,当年是北平琉璃厂状元锔匠,被称为“锔活秀”第一人。他从小没有父母,跟着爷爷奶奶过,4岁到北京,10岁学成锔活。当别的孩子还在弹玻璃球、跳房子时,他已经给爷爷打下手,跟着他走街串巷揽生意了。王老师从小耳濡目染,并掌握了家传的24样、72种、136道独门绝技,如今在锔活儿的行当中,王老邪的名号,那可是响当当的。
进入20世纪60年代,刚11岁的王振海就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当时锔活成了“四旧”,王家锔炉作坊也被抄家,是他把老金刚钻等十几件工具包起来藏在酸菜缸里才逃过一劫。作坊没了,爷爷也在那一年去世了,王振海跟着奶奶从北京辗转来到了抚顺投靠亲戚,在接下来的10多年里,王振海失去了奶奶,又被下放到农村,直到1977年才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转折。
那一年,王振海又撿起了自己的手艺,并被保送到北京中央美院雕刻系学习,也就是在这里,王振海得到了后来广为人知的绰号“王老邪”。身怀绝艺的王振海,无论是思维上还是实践上都跟正统的学院派格格不入,同学们觉得他“不玩正经,老走邪道”,就给他起个绰号叫“老邪”。
从民间到学院的特殊经历使王老师身上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既有艺人的执着勤勉,又有艺术家的创新思维。他喜欢用现代概念来总结传统艺术,认为锔活是“1+1>2”的艺术。“曾有人拿来家传的瓷器要修复,虽然瓷器价值不大,但却是几代人的感情寄托,我把这些破碎的物件重修于好,也是想修复一份破损的情感,这正是锔瓷的价值,不在于钱,而是修补的用心。”锔瓷的出现源自人们对瓷器的疼惜,而锔活的时候是在修复器皿,也在修复生命。虽然原有的瓷器有了裂痕,但通过精心地修补,锦上添花,缺陷之美可以为原来的器物加分,又成了更有意义的艺术品。其实,在‘缝补生命,修复艺术的同时,更是在修炼自己的人生。”至今,王老师修复的瓷器已超过8万件。说到自己的坎坷人生,他淡然一笑,人生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锔瓷?虽然会有裂痕,虽然会有挫折和伤痛,但正如锔瓷一样,精心缝补,坦然面对,难道不是一种新的升华,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吗?王老师不仅是在锔瓷,更是在锔心,因为他不是用手艺谋生,而是把它当作人生。
锔活传世“邪”品高
和传统的“锔匠”大不一样,如今的王老师可是个大忙人,他经常到全国各地以及英国、德国等地进行讲学、举办展览、传播锔瓷文化、传授锔瓷技艺,还曾在中央台的《传家宝》《探索发现》,在北京卫视的《非凡匠心》节目中,和著名演员张国立一起做关于锔瓷的节目,他乐意向所有的人介绍自己的绝活儿。
“锔活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手艺,也是中国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必须要大力宣传,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的手中失传。”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传统行当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传统老行当中的一员,锔活也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困境。机械批量生产所带来的瓷器贬值,将锔活赖以生存的基础彻底摧毁了。王老师不无忧伤地说:“从前是碗贵钉贱,一只普通的瓷碗也要5毛或1块钱,锔一个钉才一两分钱,最贵也只有5分钱。现在恰恰相反,锔一个钉100块钱,买一个碗才两三块钱。”这是王老师生活中最大的忧虑——这个寂寞活儿没人愿意做,传承堪忧。
2004年,王振海第一次感受到了传承的紧迫感。他和另外两名锔瓷手艺人一同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等到几年后申请被批准,却只有他一个人领到了证书,另外两位手艺人已经去世。“手艺是人身上带着的一种技能,人走技艺肯定要绝,我那时候就决定,不能把自己的手艺带进坟墓。”这促使王振海下定决心,即使打破祖上“不传外人”的规矩,他也要将手艺外传给有心之人,使锔瓷绝活绝技传承下去,如果不能传承下去,再多的“本事”也是分文不值的。(图6)
近年来,王老师名声在外,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以及中国台湾、海外讲学授艺,他还合理利用网络,用信息时代的方式宣扬锔瓷技艺和知识,用他的乐观、他的微笑、他的技艺、他的人品,感染更多的人,传承中华文化,真是锔瓷又锔人,艺高品更高。
摘编:《中国手艺人》(2022年7月14日)
(编辑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