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到艺术
2022-05-30郭成
郭成
维基百科在2022年1月收录NFT词条的时候投票否决了NFT作为艺术内容的收录。这件事虽然引发媒体关注,但对于真正的行业内部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交易市场的数据上,基本没有波动。有人批评维基百科的资深编辑也不懂区块链技术所以才作出这样的判断,但是不得不说NFT确实不是艺术,只是一种工具。
NFT的本质是一个区块链上的分布式记账的账本(ledger)。好比是在全公司同事的见证下A借了B一笔钱,那么这笔钱就有全公司同事的记录。如果小圈子串通好赖账,但是多数人不承认,那就赖不掉,这就是分布式记账。NFT的这个属性对于文化产品来说赋予了虚拟图像和数字音乐以资产化的价值,NFT在区块链上的交易也就可以被视为数字艺术品有效的版权证明。很显然这与艺术无关,但是在媒体的信息轰炸中,NFT已经基本和艺术混淆成了一个概念。甚至“做NFT”也成了创作者和艺术家直接介绍工作内容的表达。
艺术和区块链两个人群互相不能理解对方的价值。“图片上链”就艺术了?显然不会。在区块链文化兴起的早期,就有加密人群的文化表达,他们把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货币的符号画在画面上,传达一种文化理念。彩虹猫、悲伤蛙等网络迷因都在区块链人群中红极一时,悲伤蛙到现在还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上。随着技术的发展,2017年8月Larva Labs(NFT发行方之一)修改以太坊ERC20协议完成了区块链通证(token)早期的非同质化(non fungible)探索,CryptoPunks(被认为是最早的NFT项目,被称为数字文物)的发布奠定了NFT的基本形态。这个1万件24x24像素的项目成了日后NFT领域的经典技术范式。
“万物皆可NFT”,区块链圈子里流传着这样的原教旨主义表达,而对于参与者来说疑惑的是“为什么今天说NFT都指的是艺术?”在The Block(区块链重要研究机构)发布的2021年区块链报告中,NFT相关交易额为88亿美元,其中艺术和收藏品占比59%,其他为游戏相关交易。回顾过去的一年,NFT为人所知并成为行业焦点绕不开艺术家Beeple在佳士得上拍的《Everydays》,这件作品横空出世,以将近7000万美元的价格直接冲击在世艺术家作品拍卖价格前三,仅次于Jeff Koons和David Hockney。以藝术的名义实现了区块链技术的价值捕获。NFT在艺术方面的探索从2018年就已形成了一个小高潮,SuperRare、KnownOrigin、OpenSea等平台的创立构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人群的文化生态。同样在2018年,Art Basel的论坛环节设立了“Blockchain and the art world”的主题,NFT开始进入主流视野。这一年7月,德国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论坛,以公开对话的形式探讨区块链技术为行业带来变革的可能。2021年4月,ZKM在外墙大屏幕上展示了名为“CryptoArt”(加密艺术)的展览。值得注意的是,CryptoArt被拼在一起成了一个专有名词。行业的认知也从早期的NFT艺术、区块链艺术,现在开始相对频繁地使用“加密艺术”。
当然今天大多数作品还是“图片+代码”的初代NFT模式,但是越来越多新发布的项目开始使用区块链作为技术语言进行表达。2020年创立的加密艺术平台async.art(aa)就为艺术家打包好了技术需求,创作者只需要根据作品的设计选择相应的技术模型(包括时间、样式、数量、价格等参数),就能实现基础的NFT交互诉求。Async蓝图(Blueprints)为PFP(Profile Picture 个人资料图片)提供了生成模版,参与者只需要提交媒体文件,就可以实现批量样式的生成和拼合。在音乐蓝图(Music Blueprints)中,为声音创作者也打开了一片交互的空间。数字化合物(一个中国加密艺术创作团队)将这种形式描述为“区块链要像油画颜料一样参与到作品的创作当中。”PAK是这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这个至今匿名的艺术家身份被猜测是一个团队。Ta使用智能合约编程,以极简的形式构建艺术家和收藏者之间的关系美学。最具代表性的《Merge》就以“大球吃小球”的参与机制,通过购买“吞并”更多的基础单元而使球变大。这个项目实现了9000万美元的作品销售,超过Beeple 7000万的记录,成为加密世界最贵的艺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