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论视角下昆曲剧本《长生殿》典故英译对比研究
2022-05-30李贝康龙芸
李贝康 龙芸
关键词:《长生殿》 典故英译 “三美论”
戏曲语言从文学上继承了中国古代的诗词特点,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表演方面也因为诸宫调的盛行而具有相当高的演唱水平。戏曲中的典故英译是避不开的难点,《长生殿》为清初洪昇所创作,共二卷,五十出。通过李、杨之间的爱情故事,描写了皇帝昏庸、政治腐败带来的灾难,在惋惜李、杨爱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唐朝政治的同情。《长生殿》共有典故25 处,出自社会各阶层人士之口,不仅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也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本文以昆曲剧本《长生殿》两个英译本为例: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1955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Love in Long-life Hall由许渊冲、许明父子翻译,2009 年首次出版,2011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和中华书局联合再版。在“三美论”的理论框架下对比分析其中典故的英译,希望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有所启发。
一、《长生殿》英译研究综述
《长生殿》“三易稿而始成”,与《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剧,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作品《梧桐雨》,将戏曲文学的创作推上另一座高峰。《长生殿》曲词清丽,非常适合舞台演出,一问世便轰动朝野,凡有宴会必演此剧,作者洪昇也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齐名,时人并称为“南洪北孔”。《长生殿》英译起步较晚,到现在为止,一共有7 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The Palaceof Eternal Youth;贺淯滨所译的《长生殿》;汪榕培、周秦和王宏编译的此中一出《惊变》;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整理翻译的A Class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汪班选译《长生殿》中的五折;许渊冲、许明父子合译的Love in Long-life Hall;滕建民改编,顾伟光、李尚杰和马洛浦翻译的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本文选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和许渊冲、许明父子翻译的Love in Long-life Hall为研究文本。杨氏夫妇所译的《长生殿》是这部传统戏曲的第一部英译本,而杨氏夫妇并未译出每一出结尾的唐诗,所以此译本并不能算是全译本,杨氏夫妇在译文中再现原文中五十出的布局,但是并没有译出调名和曲牌。许渊冲父子的译本是节译本,选择了原文前半部分的二十五出译出并进行一剧五出的重组。
笔者以“长生殿+ 英译”为关键词在知网检索,得出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共19篇。对《长生殿》英译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对译文的赏析和对具体翻译策略的探究。笔者以“长生殿+典故”为关键词在知网检索,得出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共9篇。只有一篇以接受美学为出发点,分析了杨译本中文化典故的翻译策略。笔者以“长生殿+典故+英译”为关键词在知网检索,只查到学位论文2 篇。不难看出,目前对于《长生殿》英译的研究力度远远不够,缺少对典故英译的对比研究,本文拟从“三美论”出发,对比分析许译本和杨译本对文化典故的英译。
二、三美论概述
鲁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到:“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渊冲先生在传统古诗外译的工作实践中取得了大量成果,学识渊博,翻译经验丰富,并在吸收优秀美学资源和翻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翻译美学体系,其“三美”原则就是在鲁迅先生的基础上专门为具有独特美学特征的诗歌翻译提出的理想标准。“三美论”适用于詩词的翻译,同时,他以为译诗不但要传递原诗的意美,还要极力表达出原诗的音美和形美。许渊冲又增补了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主要的,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换句话说便是要在传达原诗意美的前提下尽量传递音美,在传达了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递形美,努力做到三美皆备。《长生殿》中的典故由于受到诸宫调的约束,和其他内容一起组成格律韵脚清晰的韵文。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十足,意味深远,三美齐备。
三、《长生殿》典故杨译与许译对比
《长生殿》中的典故大部分是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相结合,借古人之事对当下的情境、事件表情达意,形式上将典故融入韵文。许渊冲的“三美论”原则,对《长生殿》这类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有关键的指导作用。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译者们都有意无意地践行着“音美、意美、形美”的“三美论”。
(一)音美层面
许渊冲认为, 译诗除了要传达原诗的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 这就是诗的音美。《长生殿》第二出《定情》:“受宠承恩,一霎里身判人间天上。须仿,冯嫟当熊,班姬辞辇,永持彤管侍君旁。唯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
许氏父子译文:
I'd imitate
The heroine who would defy
Danger,or the lady historian moderate
Who would not ride
With her lord but stand
A pen in hand,
Ever at his side.
杨氏夫妇译文:
I can only imitate good queens of old,
Waiting faithfully on my lord,
And serving humbly at his side.
此处,作者连用两个典故,此时的杨玉环刚刚得到皇帝的宠爱,不知道圣意的深浅,还表现得有些战战兢兢,与后期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玉环在此借用历史人物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谊。冯嫟是汉元帝时期的宫中女官,有一次一只熊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她怕汉元帝受伤,上前挡住。班姬是汉成帝时期的婕妤,有一次汉成帝要她同乘一车,班姬推辞并规劝汉成帝要近贤臣远女色。许译本和杨译本都增加了主语,许译本将两位婕妤分别译为“heroine”和“lady historian”,并将两个历史事件以从句的形式分别取其意译出,为了韵脚将句子分行书写,虽然做到了音美,但这种美是分裂的,实际阅读过程中这种美会大打折扣。杨译本先是点明典故中主人公的身份,用“good queens of old”统称冯嫟和班姬,“good”概述了两人的品德,“queens”点明了二人身份,并以现在分词的形式提取了杨玉环借用这两个典故所想表达的内涵,再加上开头的点明主语,清晰地表达了杨玉环此时的心境,此外,杨译本按照句法将译文拆分成三行书写,每一行的末尾都以“/d/”结尾,实际阅读过程中也达到了押韵的效果。在这个典故的处理方面,笔者以为杨氏夫妇的译文读来更加流畅、朗朗上口,同时也传递出了典故的内涵。
(二)意美层面
所谓“意美”,就是要传达出原诗的内容之美。许渊冲认为,“ 意美”既是诗歌翻译的必要条件, 又是诗歌翻译的充分条件。《长生殿》第七出《幸恩》:“玉燕轻盈弄雪辉,杏梁偷宿影双飞。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琴断朱弦,不幸文君早寡;香含青锁,肯容韩掾轻偷。”
许氏父子译文:
The jadelike swallow light
Plays with snow white;
She seeks her love in dream
On painted beam.
My sister in the palace is a jealous one.
So do not fly to her bower bathed in the sun.
My husband died early and I would not allow my
fragrance be stolen in my green bower.
楊氏夫妇译文:
A snow-white swallow flies to her love in the
beams;
But my sister is jealous;
I may not enter the palace.
but my husband died early.
这是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承恩之后的“申辩”,作者先是让虢国夫人用“玉燕”“赵家姊妹”来比照自己和杨玉环的姐妹关系,之后连用两个典故:“琴断朱弦,不幸文君早寡”是虢国夫人用卓文君早年守寡的典故自指,表示自己与卓文君同命运。“香含青锁,肯容韩掾轻偷”用的是“韩寿偷香”的典故,虢国夫人用此典故表示自己洁身自好,重视贞洁。青锁是古代门窗上的装饰,这里代指闺房。人们用“偷香”比喻女子爱慕男子,或是男女暗中偷情。许译本中用“and”一词将两个典故连接起来并无不可,但是两个典故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前者采取意译,后者采用直译,难免让人一头雾水,而且许译本将“青锁”指代的闺房与“香”分开放在句末,会产生歧义,难道“香”只在闺房里不允许被偷,出了闺房就可以吗?对于“文君早寡”这一典故的译法,杨译本和许译本相同,但是杨译本在开头加了一个很巧妙的“but”,使整个句子的申辩意味更强烈,与虢国夫人的心理活动相符,但是杨译本对“韩寿偷香”的典故采取了省译,使得译文失去了原文所体现出的前后对比所达到的讽刺效果。
(三)形美层面
形美主要指译诗行数与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 长短是否相当,分节是否合理,原诗的押韵是否保留等。《长生殿》第十出《疑谶》:“俺则见来往纷如,闹昏昏似醉汉难扶,那里有独醒行吟楚大夫!”
似醉汉难扶,那里有独醒行吟楚大夫!”
许氏父子译文:
I see the jostling crowd before and behind
Like drunkards who on foot cant stand
Where is the poet sober in a drunkards land?
杨氏夫妇译文:
I watch the jostling crowds;
They are all like drunkards; where is Qu Yuan the poet
Who alone stayed sober to sing in a land of drunkards?
这句话出自力挽狂澜的郭子仪之口,运用人物典故来自比。“楚大夫”指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其《渔父》诗中写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作者借屈原写此时的郭子仪对权奸当道的愤恨和报国无门的感叹。两个译文都没有改变原文三句话的形式,在形式相似的前提下,两个译本又各自发挥。许译本采取了意译,和原文一样押了相同的尾韵,读起来韵味十足,但是读者理解起来会有一定困难;杨译本虽然在韵脚上没有和原文的形式保持一致,但是也在三行里面清晰地译出了“独醒楚大夫”的典故,两者都很好地体现了译文的形式美。
四、结语
本次研究旨在为笔者及同行之后的相关研究“抛砖引玉”,两个译本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许氏父子重形美、音美,将念白译为散文,唱词译为韵文,极大程度上保留了美感;杨氏夫妇重意义,重现了原文布局,旨在将体会到的意义传达给读者。典故作为文化负载词的一种,本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征程中的一大难点。覃爱东也从文本理解的角度总结戏曲英译三难:跨文化意识与定名之难、瞻前顾后与理解之难、取舍之间与译诗之难。通过对比分析《长生殿》两个英译本中的典故,笔者以为,戏曲案头读本中的典故应取各家之长,归化异化相结合,在正确达意的基础上,尽可能按照原文的形式译出。本次研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篇幅原因,无法将所有典故的对比研究一一呈现,只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笔者及同行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李贝康,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龙芸,贵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