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记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散文英译的风格再现研究

2022-05-30王雅琴高玉芳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8期

王雅琴 高玉芳

关键词:标记理论 中国古典散文 风格再现

一、引言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典籍故事是推进中国话语国际传播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和纽带。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古典散文占据着重要地位。钱锺书先生曾在其文集中提及:“‘文指散文或‘古文,区别于‘诗‘词。”“这些文体是平行的,但不是平等的,‘文为最高。”“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是古典散文……古典散文担负着时代文化和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责任。”

《中国典籍英译》将中国文学典籍分为四种文体——古典散文、古典诗歌、古典戏剧和古典小说。相对于国内外对其余三种文体翻译研究热度的不断提高,对古典散文翻译研究的关注度明显不足。以“古典散文英译”为主题和关键词在知网进行论文搜索,共有33 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2 篇、硕士学位论文4 篇,CSSCI2 篇、C 刊扩展版2篇,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散文英译的理论体系构建、研究思路和方法探讨以及批评范式构建,还有对国外各类译者英译中国散文的成果分类,以及研究情况的梳理。也有一些散文翻译讨论散见于相关的典籍翻译教材,但跨学科探讨较少,研究路径和维度不够全面。在对文学翻译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译本风格翻译研究中,已有论述多使用印象概括式描述,比如生动、简练等,缺乏科学标准和界定,形式论证不足。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文基于刘宓庆先生的风格标记理论,集中于翻译的核心问题——风格再现,以《石钟山记》的英译为范例,选取了国内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先生和国外译者中国古典戏剧及小说家、学者宜立敦先生(Richard Strassberg)的译本,尝试对风格的翻译再现展开研究,试图揭示古典散文风格在英译中的再现可行性以及国内外译者的译本风格差异,以期为中国古典散文的外译及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古代文言文按照押韵和不押韵可分为韵文和非韵文,非韵文又可分为散文和骈文两大类。单句散行,句法长短不齐的非韵文即为散文。在典籍英译中,古典散文指的是除了古代小说、戏剧、诗歌之外一切具备某种文学性的书面之作。

《石钟山记》是北宋苏轼的一篇游记散文,叙议结合,因事说理,是苏轼的散文名篇,也是北宋古文代表性的精品之作之一。

刘宓庆先生认为,文本风格可知、可识别,掌握风格的符号体系——风格标记,可以使译者认识、鉴别原文风格,准确理解文本,领会文本主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译文中再现风格,实现信息的语际转换。风格标记分为形式标记、非形式标记两类。识别标记后进行风格翻译的方法有三种:对应、重构和淡化。以下在案例文本中进行分类举例说明。

(一)形式标记

形式标记有六类,可分为:音系标记、词语标记、语域标记、句法形式、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本文聚焦讨论文本风格分析中的关键环节:句法、章法、修辞标记,以及译文中再现其风格的翻译方法,以下依次举例说明。

例1: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汪译:When he struck two stones from the lakeshore,the one from the south hill sounded dull and muffled compared tothe one from the north hill which sounded clear and rich with a lasting resonation.

宜译:“I stuck them and listened.”he wrote.“The one to the south sounded deep and turbid,the one to the north had a high,clear pitch. After they were struck,thesounds continued to reverberate as the vibrations slowlyfaded.”

原文中,四字成一短句,结构工整简化,平仄搭配,具有汉语语言形式本身的审美效果。译文准确地表达出了“枹止”敲击南北山石时产生的余音绕梁之意,但为了结构完整和语法规范,英译使用了淡化和重构手段,增补了连词及其他成分,使句子明显变长又长短不一,没有勉强对应再现原文形式上的整齐匀称,这种处理方法符合意义为先的信息传递原则。宜译在句法上巧妙地运用了直接引语,让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迎合了目标语读者对游记散文探奇和感同身受的期待心理,同时,这种改写策略也增强了目标语文本的可读性。

例2:余是以记之,盖叹邮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汪译:I have written down my experience to regretLi Daoyuan's oversimplification and deride Li Bo'signorance.

宜译:I have written this down because I regret Li Taoyuan'ssimplicity and laugh at Li Bo's shallowness.

章法是指古文文本中分段分章及文章语句的组织形式,是作者思维、概念的表现手法。汉语是高度依赖语境和内在逻辑的意合语言,因而古典散文的连贯多隐含在语义中,譯为英语时需要增加连词或重组句子结构,通过语法手段显化信息的内在组织与发展关系。例2 原文中苏轼用此句呼应开头,点明文章写作目的,通过“叹”和“笑”、“简”和“陋”高度概括了爽心快目、直抒胸臆的真情实感。汪译用不定式引出的两组单个动词加名词的并列结构,基本对应还原了原文的简洁对称风格;宜译则用连词because 显化出了隐含的因果关系,逻辑分明,其用词simplicity和shallowness 较之于汪译的oversimplification 和ignorance,贬义程度较轻,表现出了点到为止的简化处理;laugh at 也比deride 用词平易,是译者个人风格的体现。

例3: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汪译:Startled by my approach,falcons nesting on the hill tooksudden flights,hooting amid the clouds;cranes whooped andchuckled like old men in the ravine. We were told that this camefrom a species of cranes.

宜译:The perching falcons on the mountaintop were startledby the sound of humans,and their piercing cries—cheche—rang out through the sky. And then there were soundslike an old man yelling and laughing in a canyon. Someonesaid,“That must be a crane.”

修辞是突出作者个人特色的重要风格手段,恰当的修辞格可以强化语言效果。两译者都使用了修辞的对应转换手法;同时,原文行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语言灵活,变化多姿。比如例3 对两处鸟叫的对比,描写“山上栖鹘”,是先点出了鸟名,再写其惊飞“闻人声亦惊起”,最后是叫声“磔磔云霄间”;而写鹳鹤是先写其声音“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接下来指明是鹳鹤在叫“或曰此鹳鹤也”。前者用象声词“磔磔”形容栖鹘的惊叫,后者用比喻“若老人咳且笑”表现出鹳鹤的怪声。汪译“whooped and chuckled”用词传神,夜间山中老人的“喘且笑”之声令读者毛骨悚然,再现了原作的生动描写,风格切合。宜译在表现鸟叫时使用了解释加直接音译的方法,能唤起读者的听觉感官体验;在结构上,句子排序与原文一致,对应易解,从章法标记的角度看,更贴合原文风格;且相较于汪译,宜译句子连词更多,句义逻辑显明,句子较短,易于目标语的普通读者接受。

(二)非形式标记

非形式标记是指神韵、风骨、气势、情调等“非形式因素”,其主要功能是审美效果。首先,在题材的处理上,苏轼此作不同于普通写景抒情的记游散文,而是在布局上将叙述、描写和议论交错使用,“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书论》)。 其次,从作品的内在格调看,苏轼通过夜泛小舟去“目见耳闻”,表达了身历其境才能“知”“言”统一的主旨,立意深刻,构思新颖,语言平易,体现出“姿态横生,文理自然”(《答谢民师书》)的创作风格。第三,上升到个人精神气质对作品语言、形式和思想的支配分析,此作正表现出苏轼“文以述志”“文道并重”的审美主张,以及“自然天成”、清新多彩的审美趣味。

例4:是说也,人们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汪译:Placed in the waters,a bell or a stone chime willnever ring in the stormiest waves,let alone the hill-stones!

宜译:Recently,some bells and chimes were placed in themiddle of the water,and although a strong wind stirredup the waves,they did not emit any sounds. So howcould this be true of the rocks?

原文“人们常疑之”“而况石乎”明确表明了作者对此山命名的怀疑态度,汪译用“stormiest”这个最高级形式,强调最极端条件下的情况,再现出了原文寓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是汪先生“传神达意”翻译观的体现;宜译则使用疑问句表达出了强调的语气,是英文常用的感情表现手段,灵活地对应实现了信息交流效果。通过不同处理,两译者都可唤起目标语读者与阅读原文类似的审美体验和心理,是非形式標记风格再现的一种体现。

例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汪译:Can we draw groundless conclusions without seeing or hearing by ourselves?

宜译:Should one arbitrarily decide about the existenceof something without personally investigating it?

行文至此,苏轼得出了求知必须要“耳闻目见”,不可轻易臆断的结论,表达出自己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汪译和宜译都用疑问句强调了否定的感情色彩,且语言简洁,再现出原文的风格和审美效果。

三、译本风格差异及成因

(一)风格差异

根据付瑛瑛通过语料库工具做的汪译本与宜译本的量化对比研究看,词汇层面呈现的结果是:汪译较宜译选词较丰富多样,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平均词长较长,所选词汇较复杂,这体现在汪译本大量的修饰性和注解性词汇,同时虚词使用占比也较宜译本更多;而宜译本在选词上通俗浅显,且使用实词较虚词更多,说明其句法结构更简易。

例6: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汪译:When the bonze told a boy to strike at a coupleof stones in the rubbles to emit thumping sounds,I franklylaughed it away.

宜译:A Buddhist monk had a boy bring along an axand strike one or two of the scattered rocks. They gaveoff a dull sound hung-hung and I laughed in disbelief.

在句子层面,汪译句子数量少但句长较长,多通过虚词组句和连接多个成分,以此方法详细阐释原文意蕴和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宜译则短句居多,自然顺畅,整体难度不大。此两个微层面的数据分析结论与本文根据句法形式标记理论进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体现出汉语与英语本族语译者在语言形式和表达习惯方面的差异。

(二)译者动因

从译者身份和翻译目的看,汪榕培先生要“将最好的英译本献给世界”,更注重文本中古典文化内涵的表达和传递,词汇选择、句法和章法安排丰富多变,单句信息量更高。

学者宜立敦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广泛,造诣较深,从他后期将中文名改为“石听泉”可见一斑。其基于自身对中国传统游记文学的翻译和写作经验,注重文本的可读性和国外普通读者的接受度,译介此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文名篇,平实简单而饱含趣味,益于海外传播。

四、结语

通过对《石钟山记》两英译本的研究,本文发现借助风格标记理论,可以更直观和客观地评价译本对原文风格的再现程度;也实证了由于不同语言的读者对文本风格所引起的感受具有相通性,虽然译本与原文的风格差异客观存在,但大多数风格标记都可以转换和再现。同时,也发现国内专家和国外译者由于时空区隔、不同的文化趣味和审美选择,使译本呈现出了不同风格:汪榕培先生以传神达意之笔再现出原作的意蕴和情感;作为国外译者,宜立敦词句简化,具有易读易解的独特传播优势。

作者:王雅琴,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玉芳,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