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慧聚基层“智”高点

2022-05-30赵雯

党员生活·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副总服务团院士

赵雯

编者按:湖北,星河璀璨,人才资源总量911.5万人,“两院”院士80人,高层次人才總量居全国第一方阵。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打通“双循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湖北省委人才办不断推进“第一资源”加速在基层流动,今年更是整体推进“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活动,四大人才队伍、万名专家人才齐赴基层。本刊报道组特推出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今年5月,万名专家人才整编进发,奔赴一线。在湖北开展的“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由湖北省委组织部牵头,省人社厅、省经信厅、省科技厅、团省委共同组织开展“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活动,首次同时集结“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四大人才队伍,握指成拳,释放更大合力。

他们在偏远山区送医送教,在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在车间班组结对指导,在攻关节点破解难题……

人才强基,基层育才。智慧倾洒荆楚大地,结出累累硕果;专家人才扎根基层,绽放熠熠光彩。

到一线去!服务发展助力腾飞

服务发展,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湖北拥有人才资源的“富矿”。如何释放“富矿”活力,让“金子”助力荆楚生辉?需要让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湖北制定人才流动“九条措施”,引导万余名人才扎根基层——

累计5.35万余名“科技特派员”奔赴田野乡村,变身“土专家”,服务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博士服务团”累计1119名、共11批博士深入偏远山区,为提升教育、医疗水平接力奋斗。

在疫情防控、疫后重振的主阵地,湖北制定人才工作支持营商环境建设“六条措施”,助力企业逆势崛起、跑出加速度——

两批次、775名企业“科技副总”前往中小微企业,找准企业的痛点难点、精准施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3年来,1340位院士、专家加入“院士专家企业行”,发挥高端人才创新资源优势,助力企业腾飞。

人才、平台、资本、项目、技术等资源有效整合,让科技成果转化跑出了“加速度”。从服务科技强省建设到区域发展布局实施,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到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活动逐渐成势见效——

一批批人才资源向基层流动、向企业集聚,以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引领区域的协调发展;

一位位专家扎根基层,围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工作,解决问题、增强后劲。

一个个项目落地实施,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纷纷就地转化,产学研合作项目层出不穷。

扎根基层!人才接力久久为功

基层一线最缺人才,最需人才,既要“顶天”人才,更要“立地”人才。

“把更多论文写在荆楚大地,把更多成果留在田间地头。”不论是高校还是各大科研院所,每年“智汇基层”的号召一呼百应。

“多年来,我们农科院先后有1000余名专家担任‘科技特派员、近50名博士参加‘博士服务团、80余名专家担任‘科技副总、30余位专家参加‘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洪说,从学科带头人到普通科研人员,大家都争相报名。

从城市到乡间,一位位专家人才接力奋斗、久久为功。

“企业大胆‘点菜,他们需要什么领域的专家,我们来为他们精心匹配。”“科技副总”相关负责人说,在驻点帮扶企业,“科技副总”们与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大力开展技术诊断、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积极对接惠企政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武汉科技大学副教授王蕾早在2019年便作为“博士服务团”的一员服务于襄阳博亚公司为其解决技术难题。2021年,她主动报名,作为第二批“科技副总”再次进入博亚公司,这一次她从顶层规划等多方面深度助力。

“农民遇到了什么难题,科技人员都竞相‘揭榜,手把手帮扶。”“科技特派员”相关负责人介绍:专家们一到农村,就立刻变成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教授高泽霞,从担任“科技特派员”到“特派团团长”,再到建立“科技小院”,已经扎根基层8年。洪水来袭,她和当地养殖户一起共克时艰;产业升级,她与企业联合培育新品种。多年研究的成果,获得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博士服务团的年轻人与基层则是一种‘双向奔赴。基层需要高端人才,博士们更需要在一线磨炼加速成长。”“博士服务团”相关负责人说。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曹根阳,作为“博士服务团”成员在武汉裕大华纺织有限公司服务期满后,主动申请延期。他说:“只有将个人的成才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参与‘小课题中,真正实现个人价值。”

组合出拳!整体施策合力致远

“急需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领域资深专家提供指导,以尽快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科研综合实力。”今年3月,一份来自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的需求表传到“院士专家企业行”项目处。

企业有需求,整合资源、组团出击!

今年5月底,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院士、长江设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钮新强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等专家组建的强大“智囊团”对接开展服务。

据悉,今年,“院士专家企业行”派驻到三峡集团的院士多达6人,涉及科学技术研究院、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集团各个产业项目,形成了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合力,并不仅是专家人才的简单组合,更有其背后的各级党委、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联合织成的强大网络——

“科技副总”按每2年每人5万元、院士专家按每年每人5000元、“博士服务团”按每年每人1.2万元、“科技特派员”按每年每人8000元的标准,在交通、食宿等方面加强保障。全省多地比照省级标准1:1进行配套,只为让人才在基层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才尽其用。

各级派出单位作为专家人才的“大后方”,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竭尽全力排忧解难,更在科研团队、技术成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消除人才后顾之忧。

各地承接单位也纷纷亮出“组合拳”,持续加大政治激励、政策倾斜、待遇保障、关心关爱力度。相关部门当起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做优服务。

合力,是校地、校企联手,将科研技术紧紧嵌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搭建平台、协同创新、联合攻关、人才培养,实现更多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咸宁市坚持全市“一盘棋”,将“院士专家企业行”“博士服务团”等省级人才项目承接与“服务和保障企业用工”等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

襄阳市鼓励“科技副总”、院士专家与企业联合组建团队,申报入选当地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仅2021年,就有10个院士专家、4个“科技副总”领衔或参与的项目入选,共获得1600万元资助。

合力,是以“才”引“才”,呈现出的“第一资源”纷纷向基层流动的潮涌之景——

咸宁市发挥专家人才“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以才引才,先后带动引进各类专家人才1000余人,促成校地、校企合作300余项,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产业研究院等平台100多个。

硕果累累!干出事业留下队伍

2020年12月18日,“院士專家企业行”暨新港高速双柳长江大桥桥梁美学研究咨询会在江汉大学召开。“院士专家企业行”成员谢先启院士偕同谢礼立、秦顺全、李建成、钮新强5名院士一齐出席,为武汉综交院的城市圈大通道建设“把脉”,助力武汉城市圈发展。

2021年,武汉大学教授万晓霞被选派到劲佳包装有限公司后,指导企业走数字化、绿色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道路,推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实现技术的升级改造,帮助其跻身中国印刷行业百强企业第48位。

各领域的行业翘楚、骨干精英在基层汇聚起发展的磅礴之力,为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两年来,“院士专家企业行”已在全省各地解决技术难题908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335项,进一步达成项目合作协议406个,协议金额超过3.7亿元。

“科技副总”已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91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531项,共建创新平台305个,达成项目合作579个,协议金额4.3亿元。

“科技特派员”近两年累计推广新技术4537项、新品种4740个、新模式2562个,创办领办企业896个、服务高新技术企业549家,帮助解决农户和服务企业技术问题33712次,带动农民增收达25.25亿元。

“博士服务团”十年间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7000多条,累计主持、主导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870余项。

除了“输血”,还要“造血”。

10年来,“博士服务团”立足自身优势,协助引进人才、智力支持2700余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2650场次,培训人数20余万人次;

“科技特派员”近5年帮助培训新型农民579万人次,直接带动农户116万余户;

“科技副总”累计引进人才728人;

“院士专家企业行”截至今年5月累计为企业培训22303人次,引进人才829人。

既干出一番事业,又留下一支队伍。如今,各地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发展。数万“千里马”驰骋于荆楚大地,在基层一线这个大舞台上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猜你喜欢

副总服务团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在“试点”上为科技服务团“搭台”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老乡
省文联组织文艺志愿服务团赴梁家河活动
省文联组织文艺志愿服务团赴安康活动掠影
院士速递
Law Offices of Scott Warmuth
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欢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