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人才开发瓶颈以及应对措施
2022-05-30马元海
马元海
摘 要:乡村人才开发遇到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创业致富能力,创新意识不强,依赖思想严重等。因此必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加强对农民和两委干部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关键词:人才开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乡村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有人才就有希望,有人才就有未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纬度和关键一环,加快推进乡村人才建设,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
一、乡村人才开发存在问题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农村常住居民大多数为中老年人,青壮年男女就地就近择业人数偏少。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内居民构成上老年人占比较大。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经济层面上,由于老龄人口相对年轻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新的生产方式、新兴技术和产业接受度低,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老年人投资偏好稳健,抵抗风险能力弱,消费习惯保守。管理层面上,由于家庭内子女外出务工、学习等原因,家庭养老不足以完全保障老年人得到照料,需要社区养老及时补位;针对老年人的诈骗行为也屡见不鲜,老年人防范心理较弱,留存证据意识不强,使后期追讨更加困难;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情感需求、活动需求等需要额外关注等等,这些都会无形中增加管理成本。
(二)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创业致富能力
村民多数受教育程度低。多数农民学历不高,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村民比例较高,缺乏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科技的动力。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偏低,绝大多数农民除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外,没有其他增收渠道。除了少量具备专业技术、高学历高能力的青壮年能够在城市从事技术导向型工作,大多数青壮年没有稳定的就业场所,多选择在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上班,一旦过了年龄红利,生活将很容易缺乏保障。
村民对于创业致富顾虑较多,且缺乏与致富有关的经验与理论知识,难以承担失败风险,存在畏难情绪,大多数村民处于观望状态。由于缺乏技能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创业致富目标不明确,多数村民既无技术也无资金,对于国家给出的创业优惠政策也不够了解,创业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发展创新意识不强,依赖思想严重
由于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等问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够,思想上较为因循守旧,思路不够开阔,缺乏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要求。
大部分村民缺乏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思想相对保守、没有发展动力、比较安于现状、致富本领不高、眼界不够开阔,想过美好生活的动力严重不足。受中国传统农业本位观念的惯性影响,小农思想固化,对待新生的产业、创新的想法习惯性呈现抗拒状态。部分脱贫户、监测户脱贫致富本领欠缺,自我发展动力不足,生产积极性不够,懒惰思想作祟,“等、要、靠”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凡事都想等国家的补贴和社会的救助。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
农民从事的行业类型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少,缺乏从事专业生产的劳动技能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本领和能力。村里年轻人劳务输出在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在村群体主要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以及留守妇女组成,他们已经成为农业种植养殖生产的主力军。但该类人群往往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或技能培训,不易接受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和科技知识,这就导致传统农业发展难以和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发展元素结合创造财富。
二、影响乡村人才开发的瓶颈
人才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要素。农村人才开发存在诸多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党员干部待遇偏低,发展空间受限
农村干部工资待遇不高导致职业无吸引力。有文化、有能力的农民,都觉得村干部工资待遇低,每天面对点多、面大琐碎的工作,吃力不讨好,宁可选择打工经商,也不愿意参与村干部竞选。村干部工资待遇不高导致部分村干部心态不好的现象较为突出。面对任务重、工作难、报酬低的现实,很多村干部有“看菜吃饭”的现象:“给我这一点工资,我只能干这点事”,“给我做我就得过且过,不给我做我也不太稀罕”。
发展空间受限。乡镇级公务员一般通过公务员考试招聘,很少从村“两委”干部中选拔。虽然现在村党组织书记参加考试成為事业编、公务员的机会增多,也会积极推荐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乡镇干部储备库,但其他村“两委”干部依然很难得到晋升,发展空间受限明显,进一步导致部分“两委”干部存在“兼业”的现象,这给基层组织党建工作有效落实、扎实推进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农村适龄劳动力多外地务工,人才外流严重
由于城乡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优秀人才和劳动力大量从农村流入城市,造成了农村村庄的空心化。大城市往往具备农村地区所不具备的各种优势条件,年轻人不愿意待在农村地区,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偏低的根源就在于此。许多村庄人口数量虽多,但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青年人往往有干劲、有活力,是创新创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但青年人大多数选择到城市或南方发达省份打工或就业,一方面城市收入水平要高于农村地区,另一方面本地不能提供适合就业的工作机会。年轻人口大量外出,导致农村产业技术人才匮乏。长期的乡村年轻人口外流,会导致乡村振兴战略没有发展后劲。每年从农村考出去大量大学生,但很少有大学生从村里考出去后再回来建设家乡。同时,笔者在村内走访时,曾询问村民是否愿意孩子回村建设家乡,多数村民表示,好不容易将孩子供养成才,当然希望其在城市生活。出去的人不愿意回村,这让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三)对学习教育重视不够
缺少文体活动场所。农村社区内的文体活动场所承载着文化引领、思想教育、体育锻炼、邻里沟通等多种功能,对于建设现代文明社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图书室、村史馆,有利于提升村民整体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豪感;活动室能够开展各种比赛、志愿活动、社区活动等,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增进邻里感情,深化党群关系。
多数村内组织文体活动较少。一方面是文体活动场馆较少,没有图书室,缺少主题文化长廊、自救知识普及展板等。村干部较少组织相关文体活动,或是文体活动单一,多是以发物品的形式开展。其主要原因不仅仅是日常村务繁多,也是多数村民以及村民组长、基层干部对于科学文化知识不够重视,造成了在物质上脱了贫,但是精神上仍然处于贫困状态。这也表现了基本完善的基础物质生活和匮乏的精神文明不相对应,进而约束了实现乡村振兴的脚步。
三、乡村人才开发措施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要针对农村发展环境,针对性的引入乡村农业现代化人才,并健全人才体制机制,将各级政府对应的人才政策落到实处,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大显身手。
(一)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对于当前农村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地方政府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吸引力的配套政策,使得更多的人才愿意回到农村。
1、开展“引凤还巢”活动,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地基。做好宣传动员,制定“故里英才”计划。
一是考虑本乡本土优秀企业家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邀请成功企业家到村里开办讲座、传授经验,也可以与企业家进行友好互助,依托企业家人脉和关系网,为村子引进优质资源,鼓励其在农村地区投资创业。
二是号召本乡本土青年回乡创业。大力宣传鼓励、引导外出务工青年、退伍军人和大学生积极返乡创业。为返乡人员提供良好的平台,给返乡就业创业的人才多方支持,吸引本土人才回流,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
三是弘扬乡贤文化。主动搭建“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积极引导和扶持在外优秀人员返乡创业,为在外人员铺好返乡的致富路,栽好还巢的梧桐树。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更多乡贤反哺家乡、支持家乡建设。村内可以设立“乡村光荣榜”等多种方式,吸引本村优秀人才回村发展。
2、设立村级后备干部库。将有意为家乡做出贡献的青年人才纳入其中,日常保持联系和动态管理,逐步完成村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每年选出一或两名政治上积极进步、思想素质较高、熟悉生产经营、群众基础较好、有带富能力的骨干党员群众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实行常态化、动态化管理,最终充实到村级班子队伍中,为实现乡村组织振兴注入人才活力。
3、制定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村里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带动村民就业。同时,充分发挥贤人、能人作用,对创业青年争取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如免交或缓交部分房租,对于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的,可以依据提供的岗位数量进行房租抵扣;在村里设置创业资金,进行小微创业的资金帮扶。拓宽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融资渠道,加大信贷对回乡创业者的支持力度。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返乡农民经营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降低创业风险。
返乡人才在返乡后,面临生产生活条件变化带来的创业致富难,要及时给予物质帮助,消除返乡人才对于返乡后生产生活的担忧,帮助其降低返乡风险,提高人才返乡的意愿与积极性。
4、充分发挥流动党员作用。要重视流动党员这一群体,充分利用互联网途径“打破”地理限制,为流动党员参与党支部事务性工作搭建桥梁媒介。让他们在外出务工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家乡的发展,并用所见所闻获得的先进经验为家乡建言献策。这不仅充分尊重了这部分党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同时也能为乡村发展拓宽思路。
(二)加强培训进行开发
政府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围绕当前农民群体知识体系、吸收能力、时间、学习需求等,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如农业学校、田间教学、专家讲座,致力于培养一批文化水平过硬、掌握新兴种植技巧的农民群体,促进农民队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一是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地方政府积极争取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长久合作关系,通过高校在教育领域的专业性,为农村发展提供帮助。
通过与农业、水产等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签订技术服务合同的方式,定期定点邀请其举办相關培训班,培养一批掌握实用技术、懂得生产管理的人才。不仅培训蔬果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巧等专业知识,还增加实操课程,优化学习内容、提升培训效果。对参与培训的学员进行回访,及时了解和掌握村民学习情况,及时为其答疑解惑,全面调动参与培训的村民们智慧种田、科学养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经营管理培训相关课程,邀请企业管理人才、先进村等讲授发展农村红色旅游业、休闲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农产品的销售流通经验,并邀请规划人才实地查看,指导农民做好田地规划。组织村民参加就业教育培训,鼓励他们参与技能学习,通过电工、叉车、烘焙、电脑、育婴护理等技能培训,促进富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切实提高群众的就业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
二是成立村学习小组,培育学习型农民。村里提供场所,供村民互相交流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经验。邀请村内致富能手现身说法,分享先进经验,在全村做推广,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让村里出现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带头人。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村农业技术员带头,成立村学习小组,学习农作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温室大棚蔬菜生产等实用性技术。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出的“新农人计划”活动,发挥好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三是开设扶贫夜校。组织政策大讲堂,学习中央强农惠农富农、产业扶贫和乡村发展等相关政策,及时掌握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对村内脱贫户、监测户和待就业村民所关心的各项帮扶政策和就业政策进行针对性讲解,确保村民了解自身所享受的各项政策,并对他们所提问题进行逐一讲解,解决对各项政策的疑惑;讲解金融贷款政策,鼓励脱贫户、监测户积极参加小额信贷,鼓励待就业村民参加镇村两级组织的技能培训会、招聘会,使其走适合自家的产业发展之路。
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大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力度,推出群众喜闻乐见、丰富生动的文化项目。经常性地开展科学常识、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等内容的培训,深入推进科普进村入户,提升科技文化水平。对村级文化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硬件保障。加大村级书屋的宣传力度,避免成为摆设和空心屋。选择评价好、内容积极向上的电影下乡播放,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群众交流和感情。
(三)以两委干部为重点进行人才开发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热爱组织、精明强干、作风优良、心系群众的农村干部队伍。不断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以高素質、高质量为标准,以教育培训为常态,结合时代特色,加强对农村干部在政治、党性、纪律、宗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注重农村干部的选拔、培养。加强党员干部的培养、发展、纳新工作,加大农村青年农民党员发展力度,把农村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致富能人吸引在党组织周围,通过各种形式培训,把农村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党员培养成为村干部,提高基层干部带动农民致富能力。
提高村“两委”班子的领导能力、凝聚能力,发挥“头雁效应”。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干部的聪明才智,带领全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干部乡村带头人的作用充分发挥,还能够吸引其他优秀人才回乡产生集聚效应。反之,如果村“两委”干部选不出、用不好、留不住,就会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乡村治理能力弱化和边缘化,进而阻碍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加强对“两委”班子成员教育培训,加大党的理论和政策培训力度,加强党务知识、村务管理以及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培训的力度。村党组织结合村委的具体工作内容制定学习计划。比如可以借换届选举时机普及宪法、选举法知识,进而开展依法治国主题教育;借拆迁安置工作之机学习乡村振兴、城市发展、城乡融合为主题的内容;借疫情防控开展之机普及疫情防控知识、科学的防控措施、疫苗接种等内容。依托网格化管理和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在各党小组内部开展学习,带动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只有充分开发乡村本土人才,吸引外流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乡村振兴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