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将领:一粥一饭恒念清正爱民(下)
2022-05-30孟红贾丹
孟红 贾丹
刘伯承:“前方战士没有饭吃,冬天没有棉衣,打仗没有子弹,你说这白糖我能吃下吗?”
在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中,师长刘伯承同政委邓小平率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浴血太行山,开展灵活机动的山地游击战,深入发动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痛击了日本侵略军。同时也流传下一件件清正爱民的模范事例。
1938年腊月,在河北邯郸香城固战斗前,恰逢春节来临,为让老百姓吃上饺子,刘伯承亲自布置部队搞好警戒,又指挥部队从侧面把敌人“牵引”到偏僻的深山沟,以保护老百姓到枣林里包饺子吃。乡亲们心生感激说:“如果不是刘师长派队伍站岗,俺们哪能吃上饺子过大年啊!”
1942年的一天中午,刘伯承正准备吃饭,房东托人送来一颗足有十斤重的大西瓜。心中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刘伯承这一次照例打发警卫员把西瓜退了回去。
然而,不一会儿,房东又把西瓜送来了。刘伯承觉得有些奇怪,便再次叫警卫员把西瓜送还给房东。
谁知刘伯承刚放下饭碗,房东就又抱着那个大西瓜进来了,一个劲儿说这是自家种的瓜,既甜又沙还解渴,千说万说让他收下。
见对方如此“执着”,刘伯承更奇怪了,感觉里面定有缘由,便派人下去调查,看看房东家近日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果然,事出有因。傍晚,派出去调查的人回来汇报说:“村里正在搞减租减息,减到房东的头上了,房东想走刘伯承的‘后门,搬刘伯承的面子给村干部说情。”
刘伯承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当晚就让警卫员把房东请来,一面对房东宣传八路军不能拿老乡一针一线的革命纪律,让他把西瓜拿回去,一面和他拉起家常:“听说政府颁布了减租减息的法令,这是个好法令,谁也要遵守,咱们八路军也要遵守这个法令。任何人不能违反……”随即,刘伯承又详细地讲解了减租减息的一些道理。
房东听着刘伯承的话不对头,便心不在焉地寒暄了几句,抱着西瓜回去了。
房东走后,刘伯承对警卫员和在场的几名八路军干部说:“房东送西瓜,是腊月二十三请灶王爷吃糖的办法,灶王爷吃了人家的糖,就得向玉皇大帝说人家的好话。”
刘伯承这一番饶有风趣的话,引起了在场同志的深思。
1942年12月,适逢刘伯承军事生涯第31年之际,迎来了他50岁的生日。其时,尽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空前残酷,但是中共中央为表彰他的革命功绩、鼓舞敌后军民的斗志和以宣传手段震慑敌人,还是决定并指示在太行抗日根据地,为刘师长举行庆寿活动。
刘伯承得知师政治部要为他祝寿的消息后,心里十分不安,始终不愿意说出自己生日的具体日期。政治部工作人员就设法去问刘伯承的爱人汪荣华打探“情报”。汪荣华深受刘伯承低调、谦逊作风的影响,也不肯轻易说出刘伯承的生日。政治部只好自行决定,择期12月16日为刘伯承过生日。
就在大家精心为他筹备祝寿活动时,刘伯承却因一场感冒,卧床休息。
师部工作人员关心刘伯承的身体健康,动用师部的情报站,从日军占领区买回两斤白糖,作为祝寿贺礼,提前送到刘伯承床前。
刘伯承没有收,批评说:“前方战士没有饭吃,冬天没有棉衣,打仗没有子弹,你说这白糖我能吃下吗?”
这两斤白糖,是专门给师长买的,司令部的人难以说服刘伯承收下,只好去请来隔壁住的邓小平。
邓小平非常关心刘伯承的身体,就帮着劝说,想让刘伯承收下。可是,邓小平无法以个人名义说服得了他,最后只好以“党委的决定”要求刘伯承收下白糖。
刘伯承无法拒绝“组织的命令”,只好收下,可是第二天,他就让警卫员把这两斤白糖,转送给了根据地医院的伤病员。
有一天,刘伯承下部队检查工作。他来到一个旅的司令部,这个旅的领导都下基层了,旅部值班员快步迎上来:“报告师长,我是值班员——作战股股长刘鹏旭。”
刘伯承随意地坐在一张椅子上,同刘鹏旭聊起基层工作:“现在,部队都转到哪几个地方驻扎啦?”刘鹏旭如实回答:“3个团都在武乡拐一带:两个团在山上,一个团靠河边。”
刘伯承又问:“部队是喝哪里的水呀?是河水,还是井水?”这个问题完全出乎刘鹏旭的意料,他愣了一会儿,便大而概之地回答:“一个团是饮用河水,另外两个团基本上都用老百姓的井水。”
刘伯承继续认真地询问:“那两个团,到底有几个连是用井水的?不能只是基本上,要搞清楚。”刘鹏旭这下答不出来了。
刘伯承沉吟片刻,说:“回头再了解一下吧。”接着,他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吗?这一带老百姓喝水很紧张,真是滴水贵似油啊,部队喝水的事情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们千军万马,围在人家的小水井旁边喝,老百姓怎么办呀!”
刘鹏旭听了连连点头,脑子里不停地转着:师长赶来这里,就是为了吃水的事,他时刻关心着群众的利益啊。
刘伯承郑重地叮嘱说:“告诉你们旅长,部队不要与民争水。那是人家老祖宗留下的。我们要照顾群众的利益。”他略作停顿后,又谆谆教导说:“越是战争环境艰苦,越要注意到这一条。那两个团不要再喝井水了,小伙子们年轻力壮,让他们到漳河里去挑,把井水留给老百姓喝。”刘伯承讲完,就站起身来,再一次提醒道:“刘鹏旭同志,要跟部队传達清楚,关心群众的利益可不是小事情啊!”
刘伯承就是这样时刻关心群众的利益,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中。他在一次题词中写道:“勉作布尔什维克,必须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甚至1942年当小女儿出生时,刘伯承还取“密切联系群众”之意,给女儿取名叫“密群”。
聂荣臻:“部队所有伙食单位都不能在村庄附近采摘树叶,要把它留给群众吃,宁可自己饿着肚子,也不要与民争食。”
1937年10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奉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命令,政委聂荣臻率领一部分部队和军政干部共3000余人,留驻五台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1月7日,以五台、阜平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察冀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开创的首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山西东北部和河北的冀中、冀东为主,包括察哈尔、热河、辽宁三省的一部分,行政上分为北岳、冀中、冀察、冀热辽4个区,地域广阔,战略位置重要。其创立、巩固和发展,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作用,被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其间,聂荣臻竭智尽力领导推进根据地各方面建设,同时谱写了风清气正、立党为公、军民一家亲的感人篇章。
1938年春节前夕,聂荣臻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动员全体机关干部、驻军,积极开展爱民活动。他们帮助驻地五台县金岗库村群众担水扫院,砍柴修房……
聂荣臻还注重整个村庄的卫生工作,命令警备连和八分队战士冒着严寒,清除大街小巷几十年来的垃圾障碍,平整路面,清扫街道;让战士们去山上砍来松枝,搭起牌楼,挂上彩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金岗库村呈现出几十年来未曾有过的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农历腊月二十八清晨,聂荣臻在村口散步时,迎面遇见担水的杨大爷,关切询问:“杨大爷,你老起得真早哇!过年的事准备得咋样啦?能不能吃上顿饺子?”杨大爷回答说:“能,能。白面的吃不上,吃顿莜面饺子也满可以了!”
聂荣臻笑了笑,转身吩咐了警卫员几句话。
杨大爷以为他们在谈工作,就连忙挑起水桶走了。
大年三十下午,杨大爷正在家准备帮老伴包野菜莜面饺子时,只见聂荣臻的警卫员走了进来,将一大碗胡萝卜拌羊肉的饺子馅和3斤多的一包白面往炕上一放,说:“大爷,这是聂司令员让我给你送来的。”
杨大爷赶忙说:“这,这咋行哩!聂司令员工作那么辛苦,为军民操劳,还是留给他吃吧!”执意不肯收,硬让警卫员把东西拿回去。
“这是聂司令员从他那一份伙食里匀出来的,你非收下不可,否则,我咋向首长交代呀?”警卫员一边解释一边使劲挣脱杨大爷的手,麻利地一溜烟跑走了。
望着警卫员远去的背影,杨大爷的双眼感动得模糊了,他心想:聂荣臻司令员和八路军真是人民的贴心人呐!
率部移驻河北省后,聂荣臻一如既往体恤民情。为感谢河北省平山县蛟潭庄村乡亲们给转移的部队捐献粮食,聂荣臻将边区粮票发给了他们。新年到了,聂荣臻带领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人员挨家挨户看望住有部队指战员的房东,向他们恭贺新年,欢庆新春。他发动部队指战员为老百姓写春联,把含有“福禄寿喜”“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吉祥寓意的大红春联贴到家家户户门上。春节那天,聂荣臻和夫人张瑞华登门向群众拜年,群众感激致谢:“共产党、八路军真好,聂司令员这样大的官亲自给我们拜年,哪朝哪代也没见过哟!”
1942年春,天灾导致青黄不接,为渡难关,部队和老百姓只能采野果、摘树叶(柳树叶、榆树叶)来充饥。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炊事员也在村边采摘树叶,聂荣臻得知此事后严肃批评了炊事员,并立即责成政治部专门发了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都不能在村庄附近采摘树叶,要把它留给群众吃,宁可自己饿着肚子,也不要与民争食。”
边区人民清楚部队的生活也很艰难,在万分感激的同时纷纷要求聂司令员解除这一命令。
人民群众对部队的理解、体贴、关怀与爱护之情,让聂荣臻感动不已。
在饥饿面前聂荣臻要求子弟兵严守纪律,坚定不移地让食于民,把群众利益视为最高利益加以保护。
在聂荣臻等的坚强领导和晋察冀边区军民的共同努力下,边区部队咬紧牙关挺过了艰难的日子。
据抗战时期随父亲从北平来到晋察冀根据地而在河北阜平城南庄读书的王悦撰文回忆:有一回反“扫荡”,部队没有吃的。一天,喜从天降,他们居然捡到一只老山羊,当时他们饿急了,吵闹着想杀了羊填肚皮。可管理员说,这是绝对不行的,聂荣臻司令员有令,非得找到失主不可。就这样,不但没吃成,行军时还得赶着一只老山羊。这样的军队,老百姓当然心服口服拥戴八路军,像戎冠秀那样的子弟兵母亲又何止千万。我亲眼看到披麻戴孝的妇女带着孩子来顶替刚刚在战场上牺牲的丈夫,又看到老母亲用旧席子卷起牺牲的儿子大哭一场,便立刻又到村口去放哨……
全民族抗战时期,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晋察冀边区政府驻扎时间较长的地方。后来,据阜平县城南庄一位叫张建忠的老乡说,他奶奶讲,一次,他家的鸡跑到聂荣臻居住的院子里,把刚刚做好的饭啄得乱七八糟,警卫员上前追赶,一不小心把鸡打死了。
聂荣臻当即毫不留情地严厉批评了那个战士,并让他写了检讨,最后还提示他损坏群众的东西要作赔偿。
事后,这个战士在一名干部带领下来到张家赔礼道歉,并送给老奶奶一块银元。张建忠说:“奶奶把这块银元一直保存了很长时间,后来家里孩子上学实在没钱,才交了学费。”
以上虽是数件聂荣臻吃喝小事,彰显的却是他求廉行廉持廉的高风亮节,求廉:不为孤芳自赏,只为与人民血肉联系;行廉:不为口碑载道,只为忠诚履职;持廉:不为青史留名,只求俯仰无愧。
贺龙:“不住老百姓的房,不要老百姓的粮,不安老百姓的锅;红军吃野菜,革命打天下。”
全民族抗战期间,贺龙师长率领八路军第一二○师开辟与建设晋绥革命根据地,为陕甘宁和晋绥两个根据地的建设作出杰出贡献,尤其是他领导的晋绥根据地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为保卫党中央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勋。贺龙所部之所以能常打胜仗、屡建战功,除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严明的军纪外,还与他以身作则、清廉无私、人民至上的优良作风分不开。
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贺龙在指挥边区军民粉碎敌人军事“扫荡”的同时,又领导晋绥军民开展了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斗争。
一天下午,司令部副官处的张明才领着几个战士在刚刚收过西瓜的地里播种秋菜,贺龙衔着烟斗笑眯眯地走过来说:“你这个鬼精灵,又在这‘聚宝盆上打什么主意呢?”张明才说:“才收完西瓜,正好赶茬种秋菜嘛。”贺龙说:“唔,打算得蛮不错呀。看来你倒真是一把种田的好手哟。可惜你今年种的大西瓜一个也没吃得上呐。”
“这可怪不得我哟!”一提起这件事,张明才憋了一肚子的“委屈”就像开闸似地倾倒出来:“西瓜刚开园那阵子,大伙儿真心实意地挑了十几个好瓜给司令部送去,想让首长们尝尝鲜。可你不但不收瓜,反倒把我猛地批评了一通,硬让我们把收的瓜拿到城里卖了。这不,卖瓜的钱都装在我口袋里啦。你要想吃瓜,得等到明年才行!”张明才边说边调皮地拍了拍口袋。
贺龙笑着回应了一句:“哪里是想吃你的瓜哟,我是专门找你来算账的。”说着把张明才叫到地头,问道:“西瓜一共卖了多少钱?”张明才回答:“52块2毛整!”
贺龙因势利导地鼓励说:“嘿,这笔收入可不少呐!当初要是按你的主意把西瓜都分得吃了,哪来这52块2毛钱呢?明才同志,我们现在困难得很哩,不光我们苦,群众苦,党中央、毛主席也艰苦得很呐。我们要想方设法发展生产,积累资本,支援延安,支援抗战!”看着张明才不住地点头,贺龙取下口中的烟斗,用商量的口气继续说道:“明才同志,你们的这笔钱最好拿来做点生意,开个商店或办个货栈,既能解决机关、部队和老百姓急需的部分物品,也可为抗战积累一些资金。你看怎么样呢?”张明才说:“好是好哇,可咱们就这点本钱,能干个啥呀?再说了,做买卖,跑生意,咱可是一窍不通的哟。”
贺龙继续打气说:“那怕什么呢?一边干一边学嘛,本钱不大,就先做点小生意!母鸡下蛋慢慢来嘛!有什么难处,你尽管找我,我就算是你们的后台老板好了!”
巧的是,正在张明才盘算着如何去做生意时,兴县城里一位孙姓老板想到外地经商,便准备将他在城中大街上的4间杂货铺租出去,租期不限,但要先付50块钱的租金。掌管铺面的两位掌柜李金生、韩兆祥和账房的张先生,不愿铺面倒闭,情愿随带自己的股本另找东家继续营业。机会难得,贺龙立即指示张明才取出50块来租下铺面。张明才等人办起了“民生商店”。
在贺龙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民生商店越办越旺,资金越积越多,摊子也越铺越大。在该店带动影响下,晋绥行署和各分区的机关、部队也先后开办贸易公司、贸易货栈、三晋货庄等贸易机关,在根据地内形成一个星罗棋布的供销贸易网,在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发展边区生产、支援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面对自然灾害和日军、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贺龙领导军民自力更生,提出“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口号,身体力行,带领司令部的机关干部开荒种地,植树种菜。至今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还陈列着贺龙在晋绥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锄头。当年,他用这把锄头带领晋绥边区军民用5年时间开荒195.67万亩,相当于当时一个县的面积。
通过大规模屯垦和一系列财政措施,贺龙领导晋绥边区军民克服了经济困难,部队基本实现自给。不仅如此,贺龙还时刻牵挂着远在陕北的党中央,他组织指导晋绥边区向党中央输送了大量物资。
1941年,日本侵略军疯狂“扫荡”晋绥革命根据地,第一二○师转移到兴县蔡家崖村驻扎,并把蔡家崖村作为晋绥边区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第一二○师初到蔡家崖村,首先面临的就是“吃饭问题”。当时部队每人每天仅吃7两黑豆,还要勒紧裤腰带打仗生产。有时連黑豆也吃不上,就吃瓜叶、树叶、草根、野菜。
为了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不给老百姓找麻烦、增加负担,贺龙向全师指战员明确提出“不住老百姓的房,不要老百姓的粮,不安老百姓的锅”的号召。他不仅这么说,而且带头这样做。他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率革命队伍的严明纪律,使老百姓深受感动。老百姓纷纷让出窑洞来让八路军的部队住,拿出粮食来让八路军将士们吃。
可是,贺龙坚决不肯,仍然带头露天宿营,挖野菜吃树根。一些战士对这样的生活有些受不了,贺龙知道后,就同战士们一起吃野菜,边吃边兴高采烈地说:“红军吃野菜,革命打天下。”意思是指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啊。战士们看到首长率先垂范吃糠咽菜都还吃得这么开心,自己也便不挑肥拣瘦愉快地吃了起来。从此,战士们无论生活多么艰苦,总是能以苦为乐。
贺龙的“三不”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维护了党的形象,赢得了民心,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和平年代,党的群众纪律同样警醒着党员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罗荣桓:“你让他们把钱拿着,就对他们说:‘还买鸡来,这样,他们就会把钱收下了。 ”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罗荣桓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率部抵达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12月20日,罗荣桓、陈光率师部和主力团第六八六团从晋西灵石县双池镇到达晋东南八路军总部。不久后,他们翻越太行山,穿越平汉路,东进到达山东省,开辟抗日根据地。1943年,罗荣桓除任第一一五师代理师长兼政委外,还担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全面领导山东的抗战工作。齐鲁大地流传下不少罗荣桓廉洁勤政、军民鱼水情的动人佳话。
在根据地领导抗战的艰苦岁月中,罗荣桓总是教导八路军战士:“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群众,不管住哪个村庄,年纪大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同年龄的男的就是亲兄弟,女的就是亲姐妹,小孩就是自己的孩子,我们和老百姓永远都是一家人。”
1939年二三月间,第一一五师主力奉命东进。一天,大雪纷飞,晚上9点多钟,部队来到平汉路西侧的一个村庄。罗荣桓亲自组织向村里的群众喊话,写标语,散发宣传品。村里家家户户都热情地为八路军烧水做饭、腾房子,还为部队筹集了一批粮食。罗荣桓也马上组织大家帮助群众打扫卫生、挑水、劈柴、理发、看病。当群众得知部队次日下午6点要通过平汉路日军封锁线向鲁西地区开进的消息时,纷纷要求给部队带路。罗荣桓欣慰地笑了,马上集合部队讲话,用这个事例教育大家,要继续保持发扬遵守群众纪律的光荣传统。出发在即,他还不断地询问指战员们:“借老百姓的东西还了没有?门板上了没有?铺草捆了没有?”当他得知一位老乡送来一碗肉稀饭给病号而不肯收钱时,就叫身边工作人员把钱送到这位老乡手里。部队出发时,全村老少站在道路两旁拉着八路军的手依依送别。
1939年10月,罗荣桓到达兰陵县大炉村,住在开明地主万春圃家中。
万家的人都小心翼翼出入和行事,生怕惊动了这位“大官”。罗荣桓却主动接近他们,同他们拉家常,问长问短。住的时间长了,万春圃常常看到,罗荣桓教勤务员识字、写字,对马夫、炊事员也亲如兄弟。马病了,他亲自动手和马夫一起给马灌药,同普通战士一样穿的都是洗得发白的军衣,盖的是打了补丁的被子,吃的是高粱煎饼和咸菜。
见首长同普通人一样过得如此清苦,万春圃过意不去,便让妻子做点好吃的送过去。他在山上放养了几百只鸡,他妻子知道罗荣桓爱吃辣椒,就杀了一只鸡炒成辣子鸡丁,让勤务员王立志给罗政委端过去。王立志不敢收,万夫人便说:“这是万三爷的一点心意,你尽管送去。罗政委说你,由我‘兜着。”王立志只好送去。
罗荣桓一开始以为是伙房改善生活,动了两筷子又感到事情不对劲,便问王立志,鸡是从哪里来的,王立志说明了原委。罗荣桓立即让夫人林月琴拿出钱来让王立志送去,并叮嘱他给万家讲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八路军的规矩,不要让他们产生什么误会。
枣庄市徐庄镇西七里河,位于抱犊崮山区深处,西边只有一个山口可进出,非常隐蔽,东边山梁有两条小路通向山峪。该地易守难攻,进退方便,罗荣桓在这里扎下了根,外出活动后,回到这里可以放心休息。西七里河村中心街有一棵很古老的大槐树。槐树下有一台古老的石碾,当年八路军曾用它碾过高粱、小米。大槐树的对面就是祖居在这里的张传江家,房子原来用石头片砌成,是一栋小瓦房,共有6间。罗荣桓一家就住在他家的这栋房子里。
罗荣桓对村里群众的生活很关心,吃的、穿的、住的、用的,他都要一一问到。当地群众经常给罗荣桓送去一些自家种的花生。每当群众送花生过来,罗荣桓都要给乡亲们钱,尽管送钱的人说:“给钱乡亲们不要。”但是,罗荣桓总是坚持说:“你让他们把钱拿着,就对他们说:‘还买鸡来,这样,他们就会把钱收下了。 ”
在麦子成熟时节,八路军部队要向东转移。临行前一天,罗荣桓和警卫员把张传江家的两亩小麦全拔了。张传江心里猜疑,便问罗荣桓:“你们拔我的麦子干什么?”罗荣桓一听,笑着说:“你别害怕,我们不会带走你的麦子,我们是帮你收麦子。”
1945年六七月间,罗荣桓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反“扫荡”斗争,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导致他的尿血症加重,住在临沂市莒南县下河村的一户农家养病。看到房东大娘也得了重病而身体虚弱,罗荣桓立即让医护人员为老人看病。一天,工作人员在村东的河里捞到一只甲鱼,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这下可以把甲鱼炖了汤,给罗政委滋补身体了。”当勤务员把炖好的甲鱼汤端给罗荣桓时,他却端起那碗汤,转身送给房东大娘吃。老人激动地说:“这可使不得,你喝了养好病,好去打鬼子,我喝了不中用啊!”罗荣桓动情地说:“老姐姐,你一定要喝,八路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您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老人拗不过,只好遵命喝了这碗来之不易的甲鱼汤。不久后,老大娘的病好了,逢人便讲:“我的命是罗政委救来的,八路军对咱老百姓就是好!”
从罗荣桓众多看似平凡的事例中撷取以上几件吃喝小事,可以看出,罗荣桓用实际行动表明:每一件关乎群众利益的小事,都是党的大厦的基石,只有廉明执政,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群众心坎上,革命事业方能稳如泰山、党方能得到群众的坚决拥护。“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做好老百姓的事,就是最大的事。
李达:“那可不行,你们多摘是你们的,我自己的生产任务,应该自己完成,怎么好让别人干呢?”
自1942年春季开始,太行山区就遇到了严重旱灾。1943年后,灾情愈发严重:持续的干旱使得庄稼的收成仅是往年的三成,耕地旱得不能下种。入秋后好不容易盼来了雨,却又是暴雨不断,酿成了水灾。再就是接踵而来的罕见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从豫北方向成群结队地飞来,一落地,几十亩、上百亩庄稼转眼间就被啃食得精光。太行根据地本已严重缺粮,有35萬灾民面临饥饿,偏偏又在这时从豫北、冀西敌占区和黄河以南的国统区陆续逃来十几万灾民,急需安置和赈济。
为此,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参谋长兼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把抗灾自救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在太行军区扎扎实实开展了节约和生产两项工作。除了在减少干部战士粮食定量、节约经费等方面“开刀”之外,李达还决定从自己做起,坚决与军民同甘共苦,撤销军区首长的小灶。他和太行区党委书记兼太行军区政委李雪峰商定,同机关干部战士们一起吃大灶。当时他们最常吃的是野菜和小米稀饭,以及由高粱面、玉米面、黑豆面、糠、树叶掺在一起蒸出来的馒头。由于这种馒头又黑又硬,被大家形象地笑称为“砖头”。
有一次,李达生病,炊事员给他做了一碗白面掺豆面的杂面条,当作病号饭端给他。他却执意不肯吃,硬是坚持照旧同大家一起吃“砖头”。还有一次,李达和李雪峰到边区政府开会,因为会散得很晚回来迟了。炊事员以为首长们会在边区政府吃饭,也就没有给他们留饭。眼见司令员和政委还饿着肚子,紧张自责的炊事员赶忙张罗着要给他们动手新做。李达在伙房里转了转,发现一个盆里还有上顿剩的饭,就高兴地喊道:“雪峰,雪峰快来哟,这里有饭!”说罢,连忙告诉炊事员不要费功夫再做,与李雪峰把那点剩饭草草分着吃完,就算一顿饭了。
1943年秋,为度荒,太行军区要求每个机关干部采摘5斤花椒叶。花椒叶晒干后可以磨成粉,掺在粮食里吃。
太行军区机关所在地涉县,是个盛产花椒的地方,素有“十里香”的美称。但在荒年中,近处平地上的花椒叶都被采摘光了,只有远处山上还能采摘到。
李达在指挥战斗和工作之余,也挎着小篮子上了山。同志们劝他说:“李司令员,你工作忙,太疲劳,就不要上山了,抓紧时间休息吧。你的那一份,我们大家一人多摘一把就出来了。”
李达摇摇头说:“那可不行,你们多摘是你们的,我自己的生产任务,应该自己完成,怎么好让别人干呢?”
就这样,李达不搞特殊,利用每天早饭前和晚饭后的时间,坚持上山采摘花椒叶,总计上交了8斤,超额完成了任务。机关干部们都很佩服他,驻地群众也竖起了大拇指。
(责编 贾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