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高考作文“六大关注”及“四点警示”

2022-05-30韩延明

广东教育·高中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作文

韩延明

同历年一样,2022年高考刚刚结束,刻印着时代记忆、承载着个人体验、牵系着万千学子命运的高考作文题再次备受关注。除上海延期高考外,已經出炉的高考语文共有7套试卷,8道作文试题(北京卷两道题目,要求考生任选一题写作)。其中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4道作文试题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其余4道题目由北京、天津、浙江自主命制。从宏观上看,2022年高考作文题的主题紧紧围绕时代奋斗、生活哲思、文化经典展开,凸显出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守正出新的整体风貌。作文命题主要凸显“六大关注点”,务必引起足够的“关注”。

一、关注立德树人

宋代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意思是说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这里的“道”,首先是为人之道,诸如民族大义、家国情怀、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意志毅力、关爱奉献等方面。这一“道”历来为人称道,体现在高考作文中,就是通过“作文”让考生领会如何“做人”,即“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历来是高考作文的主旋律,也是作文命题的重要任务之一。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继续高举“立德树人”这面大旗,引导考生在作文中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担当奉献,厚植家国情怀,磨砺意志品质,守正创新强素质,建功立业新时代。考场犹如神圣的教堂,作文题目宛若神秘的神父,考生就是虔诚的教徒,他们的写作过程仿佛就是接受一场灵魂的洗礼,醍醐灌顶,受益良多,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充分体现了“文以载道”的命题宗旨。

全国乙卷主要以“双奥之城”为题料,以表格数据的形式,将2008年与2022年中国在双奥会、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作对比,直观呈现我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让人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题目引导考生回顾光辉璀璨的14年,真切体验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在此基础上,激励青年学子“功成必定有我”的雄心壮志,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新高考Ⅰ卷以棋设喻,试题借围棋学习中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巧妙类比,形象地强调基础对于青年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启发时代青年要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而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同时,还要独辟蹊径,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成为行业的专家、高手,使人生事业达到至高、至美、至善的境界。新高考Ⅱ卷的作文材料呈现了科学家、摄影家、建筑家等优秀人物的伟大理想、艰辛付出与辉煌业绩,以此激发时代青年的青春力量,见贤思齐,青春亮剑;启发青年学子理智“选择”人生目标,努力“创造”社会价值,精心绘就“未来”锦绣画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叱咤风云,建功立业。

浙江卷以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女飞行员徐枫灿、青年“工匠”杨杰、斩获超算应用领域国际最高奖项的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成员为中心题料,展现青年才俊勤奋刻苦、敬业奉献、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让考生在作文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励自己在时代洪流中勤奋而不懈怠、敬业而不懒散、创新而不守旧,让青春因担当而彰显价值,因奋斗而靓丽多彩。天津卷的核心是“烟火气”。“家人团坐,灯火可亲”从“家”的角度描述“烟火气”,体现对个人美好生活的追求;“国泰民丰,岁月安好”从“国”的角度描述“烟火气”,体现对国家强盛安泰的追求。“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点明对待“烟火气”应有的态度。材料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动态与国计民生,学会珍惜和守护,乐于奉献与担当。考生在作文中获得独特的感悟,精神得到洗礼和升华,命题以此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关注时政热点

回顾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对时政热点、重大事件的关注成为常态,有关国家大事类的宏大话题频频现身于作文题料之中。这一命题动向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语文考试的育人功能,意在引导考生两耳多闻窗外事,“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具有大眼光、大格局、大情怀、大境界,放眼世界,胸怀全球。特别是引导考生关心祖国的发展,了解国家的需求,先国家之忧而忧,后国家之乐而乐,将个人荣辱与国家安危捆绑在一起,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楷模。2022年高考作文试题继续秉持这一原则,冬奥会与冬残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创新强国战略等主题材料纷纷进入命题视野。

全国乙卷以“北京:双奥之城”为核心内容,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引子,在对2008年奥运会、残运会与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金牌榜与奖牌榜进行比较之后,又依次对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逐一比对,充分体现了中国“跨越式”发展成就。毫无疑问,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事件、重大事件,全国乙卷以此命题,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的事。“情理之中”者,因为它符合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也符合考生的心理预期,进一步为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预料之外”者,这道命题材料不是单纯地就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设题,而是以此为中心发散延伸,涵盖了五大方面的内容,可谓高起点,大格局,大手笔,有效地避免了押题和宿构。新高考Ⅱ卷作文题紧扣特殊时间节点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背景,以“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为载体,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从概括到具体,引导考生思考新时代的“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思考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思考大胆创新的“理想和精神”。材料将重大历史事件与青年成长、成才融为一体,让考生认识到中国需要红色传统也需要蓝色未来,一切有志青年应无愧于历史,无悔于当代,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学习当代精英的精神品质,在创造、创新之路上展露才华,建立奇功,共创美好未来。

北京卷第2题围绕时事热点新冠疫情设计题目,要求考生以“在线”为题,叙写自己“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浙江卷则瞄准创新强国战略,关注创新驱动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三、关注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就必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在当代青年心中根植文化强国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自信。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充分体现了对经典文化与优秀传统的重视,着力凸显文化强国的价值导向,文化气息浓厚,文化自信的指向十分明显。

全国甲卷的题料化用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情节。题目与小说《红楼梦》中相关的情节是,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直接移用古典名句为名,贾政认为应该借鉴化用古典名句为名,贾宝玉则觉得应该根据故事情境独创命名,这些不同的构思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题目要求考生思考这一现象给人带来的启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很明显,题目“拿经典名著说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经典文化精彩亮相,再现魅力,充分体现了文化浸润,呼唤文化回归,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借助命题,既让考生重温经典,感受传统文化之妙,又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命题用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点亮新时代,别出心裁,曲径通幽。

北京卷第1题从先秦文学《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谈起,引导考生思考现代人在学习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与古人的异同之处,以“学习今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学不可以已”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观点,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止。关于学习,古圣先贤有诸多精辟的论述。西汉思想家、教育家董仲舒告诫人们:“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东晋诗人、辞赋家陶渊明形象地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之一,“学习”是一种自我修行和提升,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主宰,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改造自然,改变世界。诚如材料中所提“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古典名句为切入口命题,目的就是借助高考作文这一契机,提醒考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积蓄能量,并将之发扬光大。

四、关注现实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精辟地道出了写作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犹如一本厚重的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因此,无论是作家创作长篇巨著,还是考生写作高考作文,有了生活的积淀,才能写出情真意切、撼人心弦的精品佳作,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特别关注现实生活,题料大多涉及考生熟悉的情境或场面,非常接地气。从生活中攫取命题素材,显现出诸多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首先,体现人文关怀。选择考生熟悉的材料为题料,亲切可感,人人有话可说,扫除了考生畏惧的心理障碍,可以轻松书写熟悉的故事或感受,正常或超常发挥,考出最好成绩。其次,培养健康文风。来自于生活的作文,有利于说真话、表真意、抒真情,可以有效避免无病呻吟、闭门造车的假大空现象。再次,避免宿构套作。依据题目既定的生活场景或现象作文,不必要也不可能套用所谓的“万能作文”,让考生“我手写我心”。

新高考Ⅰ卷以围棋中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命题,生活味儿十足。古代教育以培养君子为目标,倡导君子应有八雅: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琴棋书画犹如油盐酱醋,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孩子眼中,一盘棋就是一场游戏;在白领眼中,一盘棋可以窥见商机;在领袖眼中,一盘棋暗示一场外交博弈……生活中,诸如象棋、围棋、军棋、跳棋、五子棋等,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多数人乐此不疲。新高考Ⅰ卷以围棋做题料,又对“三手”作了简明的诠释,让考生感到很贴心,很暖心;同时也让考生明白,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思考生活,才是一种积极负责的态度,让人受益无穷。

2022年浙江卷作文题目继续保持去年的命题风格,地域色彩浓厚,材料内容与考生的距离更近。题目缩小了选材“包围圈”,叙说的是浙江省内的人和事,如人才强省工程、新时代的浙江青年才俊、实验室优秀团队。作为浙江的考生,大多对“身边”的这些人物或事件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甚至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素材。这道命题,让浙江考生拿浙江事谈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启示,人人都是“知情”人,人人都会文思泉涌,侃侃而谈。浙江命题也告诉人们,语文与生活是相通的,语文学习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命题体现了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通过写作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养成热爱社会生活、思考人生真谛的行为习惯。

北京卷第2题也相当接地气。2020年以来新冠病毒肆虐,全国各地都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类“线上”教学活动,北京地区的考生也不例外。北京卷要求考生写自己“在线”的某些经历、见闻和感受,让考生真正的有话可说。无论是鲜活的故事、新奇的体验、特殊的感受,抑或淋漓尽致的“吐槽”,其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尽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有物,物我一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的情境与社会现实、個人生活和学科特点密切贴合,非常贴心。

五、关注核心素养

自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自然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素材。这是因为,“核心素养”囊括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意志品质、健全人格、审美情趣等方方面面,堪称高考作文命题的“母题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历览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从2017年全国I卷的“中国关键词”、全国II卷的“文化名句化育后世”直到2021年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全国乙卷的“理想、方法、路径、行动的启示”、新高考II卷的“写人与做人”,无不与“核心素养”密切接轨。2022年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继续关注“核心素养”,加大对“核心素养”挖掘与渗透的力度,与“立德树人”一起成为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双璧”,为人们津津乐道。

新高考Ⅰ卷借围棋学习中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作类比,给考生诸多启迪: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可枝荣,打好基础对于青年学习、成长非常重要,要“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基础是创造的前提,倘若基础不牢固,就会沦为不断受挫、难以成事的“俗手”,前行之路就难免受阻,目标难以达到,理想难以实现;奠定好基础之后应不断进取,大胆创新,努力成为高手、妙手,收获别样的精彩人生;只有统览全局,运筹帷幄,下好人生的每步棋,我们的人生才能稳操胜券,丰富多彩。这些启迪与“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实践创新”等无缝链接,水乳交融。新高考II卷以“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事迹为题料,强调青年人必须具备使命担当、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奋斗精神。科学家的“致力于科技攻关”、摄影家的“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建筑家的“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分别对应了“核心素养”中的“国家认同”“责任担当”“人文情怀”“实践创新”“健全人格”等内涵。

浙江卷列举杰出个人与优秀团体努力“开拓创新”的事例,比如徐枫灿的刻苦训练,勇于挑战;杨杰的不甘平凡,精于实践;之江实验室研究团队的不畏艰难,通力协作,表现时代青年守正创新、努力拼搏等意志品质,题目蕴含的要旨都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呈现。

六、关注综合能力

语文考试绝不是仅仅考查如何用词、如何造句、如何解答几道试题的能力,而应该是对考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查。高考作文考试尤其如此。在一整套语文试卷中,最能检验考生综合能力的,当然就是写作题。表面上看,只是要求考生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其实在动笔之前,需要做好一系列的知识储备,调动各种能力,如阅读理解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审题立意能力、选材布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针对作文试题形式多变的特点,还要具备了解各种文体特征、熟练掌握不同文体写作要求及方法的能力。2022年高考作文就特别关注综合能力的考查,便于全面检验考生的语文水平,为国家选拔出知识渊博、能力出众的精英人才。

2022年全国甲卷“大观园匾额题名”一题,体现了命题者“一石三鸟”的追求:第一,考查阅读理解能力。题目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以此促进名著整本书阅读活动,既要开阔视野,由课内到课外,又要做到“粗读”与“精度”相结合,有广度,有深度;既要熟悉故事情节,又要理解其中的含义主旨。第二,考查精准解读能力。譬如,考生很容易从材料中读出“创新”这一关键词,立意肯定“创新”而否定其余,致使顾此失彼,厚此薄彼,违背题意。结合提示语“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可知,三种题名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艺术效果不同而已,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如此精准解读,才能精准立意,契合材料题旨,符合命题意图。同时,提示语“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暗示考生不能就事论事,要生发联想,务求立意有深度。第三,考查思辨分析能力。要厘清三种题名之间的逻辑关系,它们各有其理,各有所长,可以有高下之别,而没有对错之分。审题立意谨防断章取义,误解命题意图;分析论证务必三方兼顾,体现思辨色彩。

2022年新高考Ⅰ卷要求谈谈“本手、妙手、俗手”对“我们”的启示,一定要辨识清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严防走极端。只肯定“本手”,容易墨守成规,难有长进;只肯定“妙手”,容易好高骛远,欲速则不达;只有甘做“本手”,勇当“妙手”。才能远离“俗手”,成为“高手”。写作本题,如果不重视逻辑思辨,就会曲解题意,陷入误区。

另外,从形式上看,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包含了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主题作文、命题作文等;从文体上看,既有“文体不限”,也有限定的议论文、记叙文。形式和文体百花齐放,全面、综合考查考生的应对能力、写作能力与知识积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文学性、综合性特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考已经落下帷幕,认真回顾、总结2022年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与命题趋势,明确“六大关注点”,是为了总结规律,鉴往知来,为高考作文备考确定准确的方向,寻求高效的方法,制定科学的方案,达到最佳的效果。

认真研究高考命题规律,不难发现,高考语文试题具有“大稳定”的特点,无论是阅读选料、题型设计、题量分值等,都保持周期性相对不变,或偶尔可能出现“微调”。在众多的“不变”中,作文命题是稳定性最强的;纵然有变,也只是题料和形式的变化,命题方向、写作主题、考查能力基本不变。2022年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及趋势,无疑是一种风向标,为下一届高考作文备考提出了“四点警示”,值得借鉴。只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一、重视青年与国家主题

家国情怀是高考作文永恒的主旋律,经久不衰;而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特别是作为时代青年,肩负着国家强盛、民族繁荣、百姓幸福的神圣使命,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中流砥柱,必须心系苍生,情系国家,为国而生,为国而战。所以,“国家强盛与青年担当”是每一位考生必须深思熟虑的重大话题。要关注重大事件,广泛搜集素材,强化思考演练,提升写作技巧,做到有备无患,胸有成竹。

二、懂得传统与现代融合

高考作文命题在选材上时间跨度很大,甚至穿越时空,古今相通。特别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利用,并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增加试题的厚度,丰富试题的内涵,拓展写作的空间。试题往往取材于古代文化典籍,或截取名著情节,或精选历史人物,或引用经典名句,通过对情节的赏析、人物的评骘、名句的延伸,让考生含英咀华,感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及现实意义,从而自觉肩负起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大任。

三、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

海量的考场作文摆在阅卷者面前,很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如何讓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鹤立鸡群,得到阅读者的青睐,主要靠的是真情实感,以此触及读者的软肋,激发情感共鸣。而真情实感不是想出来的,编出来的,靠的就是丰富的情感体验、发自内心的独特感受,以及读者似曾相识的生活经历。获得情感体验,主要途径就是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拥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就拥有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四、关注热点而不唯热点

毋庸置疑,热点事件、重大事件是作文命题的“宠儿”,是作文备考的重头戏之一,必须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但是,绝不能只顾一点,而忽视、冷落其他素材。高考作文命题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取材非常广泛,诸如古今中外、人物事件、风俗人情、琴棋书画、名言论断、漫画徽标,甚至村夫俚语,皆可入题。作文备考在突出重点、重大主题的同时,务必全面开花,不留任何盲区。科学备考,全面备考,才是制胜之道。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命题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