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直臣李元直

2022-05-30王娟

理财·收藏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雍正进士

王娟

明清以来,张、王、李、单、傅五大姓为高密书香世家,科举连绵,名宦辈出,能书善画者更是层出不穷,高密市博物馆即藏有相关书法绘画多幅。其中有两幅康熙进士李元直行书横幅,笔力端劲,风骨刚介,气象正大,为难得的精品,书者李元直更是清代名臣,《清史稿》有传,现就其家族、事迹介绍如下。

李元直出自高密老木田李氏,系南宋年间由李氏郡望陇西迁居高密,自明以来渐为高密望族,“代有传人,宦迹彪炳”,是山左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和科举世家。李氏传至十一世李杰(字文英),景泰年间中举,官至镇海、太仓两卫教授。李杰之三子李介,字守正,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卒后崇祀乡贤祠,长沙李东阳(官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为之撰墓志铭;五子李范,字守模,成化举人,官至太原府通判,举乡饮大宾;六子李简,字守敬,成化举人,官至凤翔府同知,崇祀乡贤,李简墓志铭现存高密市博物馆。李介子李昆,字承裕,号东冈,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李昆工书善诗,文有理趣,长于五言诗,诗意追唐人,书法、绘画亦有名,尤善画竹,卒后祀乡贤。今有《东冈小稿》五卷传世,山东省博物馆藏有明嘉靖二年杭州刻本。

清初,李介七弟李式之后李华国,字端甫,号慎斋,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二月四日。李华国祖上原家境富裕,其祖父“乐施好客,复滞冤狱,家遂中落”,李華国“逼婚期尚无安榻处”,遂刻苦力读,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中举人。授滋阳县教谕,教人严而有法,门下多名士,“携所业就正者不绝于门,愿留者听庑舍皆满”,同邑单畴书(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即为其弟子中的佼佼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核卓异,本该授官,其母突然去世,回家丁忧。期满补单县知县,奉旨引见,赐蟒袍,授直隶阜城县知县,敕授文林郎。李华国到任后,以“受贿徇情,天诛地灭”二语榜署前,亲自到民间排户定籍,设立滚单法,并废除赋税上的耗羡陋规,讼无留牍,是故深受百姓爱戴,声名远播,邻县有冤狱时,往往请求上官,希望移至阜城县李华国处审理。李华国居阜城五载,因老病乞休,百姓绕署哀号,用柴、水堵住道路,不让他离去,不得已又留任两年,才以年老多病辞官归里。去任时百姓泣送者数千人,并为其建生祠,设其牌主于家,饮食必祝,后复荐入阜城县名宦祠。李华国性孝友,一生节俭。任阜城令时,生活简朴,每餐素食,民称之“李青菜”,其妻孙宜人亲自纺线织布,并用“书吏残简退其朱色染布嫁女”。归里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八日去世,年七十三岁,葬县西四里祖茔,峄县翰林李克敬为其撰墓表,安邱张在辛书丹。李华国有二子三女,长子李元直,次子李元正,皆为进士。元直长子李高,进士;长女之子胡星,亦为进士。

李元直(1686—758),原名李元真,因避讳雍正皇帝改名元直,字象先,晚年号愚村。李元直自小聪颖,性情刚烈,善言谈,有志向,为人洒落,孝友家传,史载其“资稟慧敏,幼号圣童,读书目十行……疑为邺侯后身”。曾就读青州的松林书院,为书院名士之一,名载《松林书院记》石牌,此碑现存青州博物馆。其父任阜城县令时,元直随往,其父政务繁忙,年老多病,元直于早、晚之时,助其父处理政事,“政所出,时赖公晨昏之助”,其父为官清正,元直自小深受其影响,在其后的为官生涯中真正做到了为官正派,刚正不阿,直言不讳,世人称之为一代名吏。

李元直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乡试中举,时年二十五岁。两年后癸巳恩科中进士,此恩科是为庆祝康熙皇帝六十岁万寿所开。授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以编修出任丁酉科顺天乡试同考官,次年出任戊戌科会试同考官。后因其父李华国年老多病,李元直辞官回家照顾老父。其父有泄遗症,一夜数起,李元直尽心服侍,从无懈怠,在家奉养老父八年,直至老父去世。服阕后仍补翰林院编修,雍正七年(1729年)由翰林院编修考选四川道协理山西道监察御史。其时雍正皇帝提倡昌言虚己,群臣争相上奏,李元直“以天下为己任,居台谏仅八月,凡数十章奏”,直言进谏,一时声名震朝野,与章丘御史李慎修并称为“山左二李”,京师人称元直为“憨李”,慎修为“短李”。李元直“论廷臣”一疏,曾在灯下起草,沉思良久,其妻宋氏问何事如此难以抉择,李元直述其大意,其妻曰“此当言,不言罪也”,支持李元直上奏。其文中有著名的言论“上有尧舜之君,下无禹皋之臣”,雍正皇帝看之大怒,“上谕于午门外大臣监令读之”,又诏李元直与大学士朱轼、张廷玉一同入内觐见。李元直家人闻之,恐皇帝怪罪,焚烧了李元直家中所写的谏草。觐见后雍正谓桐城张廷玉曰:“此人自何来?”张廷玉答后,雍正谴责李元直曰:“有是君乃有是臣,如而言,无一辅弼臣,即君安得为尧舜乎?”李元直免冠叩谢,直陈无所避,殿内大臣皆震恐,然雍正知其忠正,没有怪罪,谓群臣曰:“彼言虽野,心正无他。”次日又单独召见李元直,鼓励他不必恐惧,直言进谏。此时恰好广东进贡的荔枝到了,雍正皇帝下令赐予李元直数枚,李元直大为感动,至其晚年,于家中言及雍正的知遇之恩,经常涔涔泪下。雍正曾下旨大臣们保举贤能,不避亲友,李元直保举好友陈法,后陈法被授直隶顺德府知府。但此令一下,多数人出于私心保荐亲友,久之弊端尽显,李元直见状,进言力陈不便,此例遂停。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令李元直以御史巡视台湾,兼领提督学政。李元直深感雍正知遇之恩,到台湾后,亲力亲为,遍访四方, “于民生疾苦,地方利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上奏条陈番民利病数十事,并疏请增加养廉银以杜绝馈赠,皇帝下旨褒美。然按照惯例,巡台御史到任后,应该把自己当成客人,政务要听从台湾本地官员。李元直的自行其是,触犯了本地官员的利益,并引起了他们的恐慌,于是一起向总督告状。雍正八年六月,祖籍高密姜庄的两江总督高其倬以“侵有司之权,掣督抚之肘”弹劾李元直,奏其“任性自用”,皇帝命廷臣议罪,部议左迁三级。李元直遂还京,想面见雍正申辩,等了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召见,于是辞官归里。

李元直归里后,专心侍奉老母,闭门读书,以与友人吟诗作文为乐。他在翰林院时,与孙嘉淦、谢济世、陈法交,以古义相勖,名满京师,时称“四君子”。及孙嘉淦总督湖广时,袒护巡抚许容,将谢济世入狱,为时论所不直,李元直遂与孙嘉淦疏远。乾隆七年(1742年),时任江西巡抚的陈宏谋曾举荐李元直,乾隆于是向大学士张廷玉问李元直事迹,张廷玉没有给李元直说好话,乾隆以陈宏谋保荐私人,斥责了陈宏谋,李元直由是终身未再出仕。李元直家住高密城内火神庙街,又辟居城南待鸿村。曾参与创建位于高密城南李长疄南园的通德詩社及柬文会社,文人墨客来往频繁,吟诗作文,轮办酒会,一时密邑文学之气称盛,与同乡李杜(字文在)、李黄中(字廓园)、李长疄(字根田)、李楫(字作舟)并称为“五李先生”。李元直曾主讲过济南泺源书院、白云书院,远近从其学者甚众。每到春秋李氏祭祀,必先至。李氏改置祠堂,族人捐款二十余金,远远不够。李元直令其妻宋氏典当家产首饰,得三百金捐出,使祠堂顺利完成。族人中如有相争,常找李元直判是非曲直,经他排解,皆悦服事平。

李元直工诗、擅书法,书学颜真卿、赵孟頫。他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去世。卒后九年,东阁大学士陈宏谋为其撰墓表,内有言“汉之汲兮唐之魏”,将他比作汉代名臣汲黯、唐之名臣魏征。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大诗人袁枚应李元直四子李宪乔之请,为其撰墓志铭。《清史稿》亦为其立传。

李元直配王氏、王氏、任氏、宋氏,俱封宜人。有四子,长子李高,出生时其父李元直仅十六岁,而后三子宪噩、宪暠、宪乔,皆为宋宜人所出。李高原名李宪高,后因避讳雍正谥号改名李高,雍正进士,累官知州。其任四川顺庆府知州时,以其父李元直年老而请于朝廷,改为离家较近的山西潞安府任同知,兼理绛州,旋迎其父母、弟于官署,并第一次见到了三个年幼的弟弟,李宪高的二弟李宪噩跟他最小的儿子李诒瓒同岁。李宪高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早于其父李元直去世,年52岁。其妹嫁同邑单煃,官至天津府知府,单煃子单可玉、单可玉子单为鏓皆为高密文化名士。李宪高孙李敦濂,字希州,号康庐举人,《高密县志》有传;李敦濂孙李泰运,字履安,举人,《高密县志》有传。李元直二、三、四子宪噩、宪暠、宪乔,皆以擅诗闻名于世,犹以宪噩、宪乔为最,开创“高密诗派”,诗风远播粤西辽东,直至朝鲜,直到民国还有影响,世人称之为“三李先生”。

李元直为官嫉恶如仇、刚正不阿,雍正曾曰:“如李元直者,可保其不爱钱,但虑任事过急耳”“才之难得……刚气逼人太甚”。然官场之中,并非人人如此,凡事太过正直刚烈,必会触犯其他人的利益和底线,犯众怒而群围之。必得懂得迂回之术,处理好上下级和同僚关系,方能如鱼得水,此乃中国官场万古不变之真理也。

猜你喜欢

雍正进士
进士家族数量与规模的边界框定*
——以清代江西为例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四进士(上)
雍正:精细典雅
《进士or近视》
时尚达人:雍正
雍正:朕是如何把天聊死的
这么痴情的皇帝我也是第一次见
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
莆田东阳:两朝“进士村”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