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剑有饰

2022-05-30杨扬

理财·收藏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云纹玉器纹饰

杨扬

剑作为战争工具,不仅是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武器,还可以用良玉美石装饰,具有装饰意义。镶嵌于剑柄和剑鞘上的玉饰,被称为玉剑饰,而被饰玉的剑称为玉具剑。

玉剑饰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汉代达到顶峰,之后便逐渐衰落,直至消失。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吕氏春秋·侈乐》云:“世之人主,皆以珠玉戈剑为宝。”《史记·田叔列传》云:“将军欲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说苑·反质》云:“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说明在战国时期已经有玉具剑的说法,玉具剑和玉佩饰被贵族阶层视为宝物;《汉书·匈奴传》云:“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盭绶,玉具剑,佩刀,弓一张……”《汉书·王莽传》云:“莽疾,孔休候之,莽缘恩意,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由此可见,到汉代,除延续战国作为宝物外,玉具剑被贵族阶层当作礼物馈赠,同时象征着高层统治者的身份和地位。

一套完整的玉剑饰按照其在剑上的装饰位置应由顶部、上部、中上部和末端组成,对于各部分的名称除顶部叫玉剑首没有争议外,其余部分在文献中的名称会不一致。但根据目前考古界对玉剑饰位置及功能的研究达成的共识,这四部分从上而下分别称为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zhì)、玉剑珌(图1)。但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出土完整玉剑饰的情况并不多见,有的玉具剑只有部分玉剑饰,代明先在《汉代佩剑制度研究》中认为:“玉剑饰齐全的玉具剑与玉剑饰不全的玉具剑从侧面反映了佩剑者的不同身份,玉剑饰齐全的玉具剑应为侯爵及其以上的权贵,部分饰玉剑饰的玉具剑的人物身份应为近臣或者低于诸侯王等级的贵族。”这种观点具有合理性。一般玉剑首与玉剑格多与铁剑直接连在一起,而玉剑璏和剑珌则与剑鞘相连,故出土的玉剑饰常见有铁锈的痕迹。河南博物院现藏几件战国至汉代的玉剑饰(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珌),以此为例简述。

春秋时期的玉剑饰不常见,到战国时期已逐渐发展成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战国青玉勾连云纹珌(图2),长3.7厘米,宽6.6厘米,厚1.6厘米,整体呈不规则的梯形,两面均浅雕勾连云纹,一端并排有三个穿而不透的圆孔,中间一孔较大,作垂直穿,其余两孔较小,均斜透与中间一孔相通,以供剑鞘末榫插入用,另端平素。

玉剑首是镶嵌在剑柄顶端的玉饰,《释名·释兵》云,剑“其末曰锋”。锋在下为末,那么上面的剑柄顶端则为首。造型一般为扁平圆形,顶面常饰有涡纹、卷云纹、谷纹,分为内区和外区,内区中心凸起,底部有小孔,以便剑柄插入,通常采用浮雕、浅雕的手法。

汉代玉剑首(图3),通体呈褐色扁圆状,直径5.2厘米,厚0.6厘米,顶面内区中央有一球面突起,中心五个小方格组成十字形,周围浅雕四组勾连云纹,外区浮雕谷纹,背面有三孔,孔外有一道深槽与三个小孔相连用于插入剑柄。

玉剑格是装饰于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玉饰,起到护手的作用。《说文》云“琫,佩刀上饰也,天子以玉,诸侯以金”,因此也有人命名为“玉琫”。玉剑格体积较小,一般为长方形,两边下垂,中部隆起有脊,并有上下通心穿,剑柄从中穿过,侧面呈菱形断面,战国时期表面多素面无纹,两汉则常见有勾连云纹、高浮雕蟠螭纹等。

汉代白玉浮雕蟠螭纹剑格(图4),长5.7厘米,宽1.9厘米,厚2厘米,正面高浮雕一身体修长的蟠螭,身躯弯曲,回首卷尾,中间突出一脊,呈山字状,背面阴线刻兽面纹和勾云纹,侧视呈菱形,中部有一长椭圆孔可供穿插。

玉剑珌是装饰在剑鞘末端的玉饰。《说文》云:“珌,陪到下饰,天子以玉。”正视一般呈长方形或梯形,在与剑鞘末接触的一端有穿孔,一种只有一个圆穿, 另一种是并列成一条直线的三个小孔,中间是一孔略大,而且垂直,两侧的小孔 斜透使之三孔相通。有的根据玉料或构图设计的需要,会呈现不规则形状。

汉代白玉透雕蟠螭纹珌(图5),正视呈梯形状,中间略收腰,长7.7厘米,厚1.2厘米,上宽5.1厘米,下宽6.5厘米,上部为兽面纹,中部为一穿游于云中的蟠螭,下部一小熊咬住螭尾,俏皮可爱,周边饰有勾云纹,灵活运用了透雕的技法,珌的上端有一长圆形孔。

汉代白玉勾连云纹剑珌(图6),宽4.4厘米,长6.6厘米,最厚处1厘米,大体呈三角形状,局部有褐斑,两面纹饰相同,两边有卷云纹透雕装饰,内饰勾连云纹,剑珌接鞘处有一小圆孔。

以上四件玉剑饰均出土于河南省商丘永城僖山一号汉墓,这里在西汉是梁国的地界。西汉梁国是汉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王国, 自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文帝少子刘武始封于梁国开始,至王莽国除(公元9年),历经14位梁王,延续长达210余年的发展历史。西汉梁王墓地位于河南省永城市东北 30余公里的芒砀群山,目前已经确定西汉梁王陵墓主要分布在芒砀群山的保安山、李山头、夫子山、铁角山、南山、黄土山、僖山、窑山等8座山头上。现已发现的王陵级墓葬2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2万余件。僖山一号汉墓位于芒山镇北部僖山东侧顶部,该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这些玉器玉质上乘、纹饰精美、雕琢工艺高超,是研究我国西汉时期玉器的珍贵资料。据考证,僖山一号墓的墓主人可能是西汉末期梁国的一位诸侯王。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剑饰一般较小,多采用阴线刻和浅浮雕的技法,并多以谷纹、云纹、弦纹为主。汉代成为玉具剑的鼎盛发展时期,玉剑饰纹饰线条更加简洁自然,精准规矩,工艺上继承了战国传统风格,图案纹饰上更加丰富,在保持已有纹饰的同时,蟠螭纹成为主要特色。虽然这些蟠螭纹有时也出现在玉璧及其他玉器上,但玉剑饰上的蟠螭纹更加生动活泼。随着工艺技法的变化,汉代蟠螭纹成为汉人十分喜欢的一种新的以虎为基调的神兽形象。谷纹作为从战国延续使用到汉代的常见纹饰,形似谷粒,饱满凸出。常见谷纹玉璧分为两种形式:一种谷粒轮廓以阴线勾勒,表面能清晰地看出那道旋转的阴刻线;另一种将表面阴线修饰掉,纯为谷粒旋涡状,谷粒自然饱满,抚之有扎手感,制作难度更大,立体感更强。

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玉文化传统,玉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可用于佩戴,亦能作为随葬品,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或信物。《礼记·玉藻》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古之君子一般指贵族阶级。早在商代,贵族阶级就将玉比德,随身佩戴,用来标榜道德,显示社会身份地位,西周时进入礼制化时代,玉器不仅是王公大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还是祭祀的重要礼器。《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有“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用玉对王、公、侯、伯、子五个等级的封国国君作区分。《礼记·玉藻》云:“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玉器成为礼仪等级制度的标志。

通常依据玉器的功能,将玉分为礼玉、葬玉、装饰玉三大类,而玉剑饰的特殊之处在于它通过不同的存在形式,同时实现着玉器的多重功能。玉剑饰的四个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器形和纹饰,装饰着具有使用价值的兵器,使兵器失去实用价值,却成为身份地位等级的象征。各个时代的玉器均有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其中汉代玉器以其生动优美的造型和豐富多彩的装饰风格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猜你喜欢

云纹玉器纹饰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雕漆纹饰的修复
浅析现代设计中云纹图案的运用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云纹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玉器的收藏及保养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