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号手”何贤达 瞄准一流、豪情出征
2022-05-30李永飞
李永飞
这个老兵,从军25年,军旅岁月在他身上刻下特有“气质”:个头七尺有余,身板挺拔如松,一张国字脸,挑起两道浓眉,平时温和腼腆,一上训练场便目光犀利、声如洪钟,略带湖南乡音,下达掷地有声的口令。
这个老兵,当班长21年,勇于挑大梁扛重担赢得无上“荣光”:精通3型导弹武器,执行30余次重大任务,9次将导弹送上蓝天,14次比武夺冠,5次荣立军功,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和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优秀共产党员”“好班长标兵”“工匠型士官”……
这个老兵,扛着中国士兵最高军衔的一级军士长,处处与“一”结缘:当兵在一营,亲眼见证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营”荣誉称号;战斗在一连,亲身经历第二炮兵授称为“科技练兵模范连”;当班长在一班,带领全班22次夺得比武第一;岗位是一班长,获评最高等级的一级操作号手、一级指挥长,两次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火箭军为他荣记一等功。
这个老兵,就是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营”一班班长何贤达。
为党分忧的“先锋老兵”
湖南平江,人杰地灵,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之一,何贤达就出生在这里。
何贤达的外公是位老革命,当兵二十多年,南方打过仗、西南剿过匪,脑子里好像装了个“故事匣子”。何贤达听着战斗故事长大,从小就懂得“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道理,当兵之后更是时刻把忧患放在心头。
何贤达的军旅人生从炊事员开始。新兵分配,考核成绩全优的他本以为能到发射班,没想到却被分到炊事班。何贤达找到连长想换个岗位,结果吃了个“闭门羹”:“要想当个好兵,哪个岗位都能出彩。”
何贤达把心一横,在唱响“锅碗瓢盆协奏曲”的同时,自个儿抽空学习导弹发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白天浑身油腻,他一有空就用柴火当模拟器材,摆开“战场”练操作;夜里挑灯苦读,他把厚厚一摞专业教材翻得卷了边。
半年后,全旅大考,炊事兵何贤达名列导弹专业三甲。从此,何贤达走下灶台,登上吊车,成为一名导弹转载号手。
此次“逆袭”,让何贤达的人生“加速”前进,“吃螃蟹”、开先河的事情,多得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他很清楚:作为“先锋营”的一兵,“争第一、当王牌”就是永远的“战斗姿态”。
有一次,何贤达进行发射车维护保养,发现芯片读取数据不稳定,请战友来会诊、打电话问厂家,都认为是“偶发故障,没啥影响”。可他并不买账:“如果不明不白上战场,就会稀里糊涂吃败仗!”
何贤达逐级上报故障,主动请缨对全旅发射车进行排查。30多个昼夜,吃住在车库,判读校核5万多组数据,最终形成一份详尽的故障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
不久后,厂家对故障元器件全部进行升级改制,彻底排除了隐患。发射车设计总师为他竖起拇指:“这个老兵,牛!”
遇事操心、干事尽心,这是何贤达的“性格名片”。旅长吕尔参是何贤达的老营长,他毫不掩饰对这位老兵的喜爱:“他有担当、爱琢磨,我们很省心、也放心。”
前几年,该旅接收一批新型导弹装备,“先锋营”率先转型淬炼“新剑法”。此时,营长在外执行任务,“种子选手”何贤达临阵受命担任“总教头”。
那段时间,全营所有操作单元“轮流训”,何贤达守着导弹车“连轴转”,天天只能睡个“囫囵觉”。一个多月后,上级组织操作能力考核,所有号手全部“通关”。
营长得知消息,连呼“没想到”,何賢达却憨厚一笑:“新装备早一天形成能力,就能早一天展露锋芒,接下来还要开展全岗操作训练。”
半年后,何贤达和他的战友通过火箭军作战能力考核,驱车仗剑挺进一线“挽弓待战”。
“任班长的职,操旅长的心。”很多人这样评价何贤达,也有人调侃他:“一个大头兵,守好自家‘一亩三分地就行了,还真‘忧国忧民忧天下呀?”
“虽说咱只是普通一兵,但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为党分忧、担当尽责是我的本分!”何贤达说到更做到,处处立起“先锋老兵”的好样子——
该旅组织换型转训、全岗操作、减员训练,何贤达次次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干,蹚出一条条训练新路子。
该旅发射历史上第100枚导弹时,寒区亮剑、困难重重,何贤达带着没有发射经验的操作单元征战大漠,打出了“满堂彩”,他也戴上一枚金灿灿的一等功奖章。
就这样,何贤达凭着一股子冲劲闯劲,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他坚信:心存忧患,胸膛里永远激情燃烧;狭路逢敌,大国长剑必将所向披靡。
为国仗剑的“导弹精兵”
何贤达当兵25年,他的战场,遍布在仗剑出征的万里天疆;他的履历,记录着神剑问天的弹道彩虹。
那年初夏,火箭军某型导弹集训式比武如火如荼,多支导弹劲旅、数百发射号手早已“就位”,何贤达却“迟到”了。
集训吹响号角,何贤达正在外地参加某重大活动,等他匆匆赶回训练场,不少号手早已成竹在胸、跃跃欲试。归营当晚,何贤达便带着骨干制定“强训计划”,连夜展开“火线突击”。
集训一个多月,天天鏖战到凌晨,终于迎来比武交锋的日子。理论比拼、故障判读、实装操作、战法运用,一轮接着一轮交锋博弈,从下午4点一直考到次日凌晨2点,何贤达带着发射单元“弯道超车”,以接近满分的骄人战绩,杀出重围,斩获第一。
打仗本领越练越硬,何贤达却越来越瘦。比武归营,一称体重,居然轻了20多斤。回到家里,妻子胡玲丽看着很心疼:“你也40多岁的人了,哪能这样不要命?”何贤达笑着说:“武艺练不精,咋配当老兵?”
二级军士长汪明喜,与何贤达在“先锋营”一起战斗了20多年,虽说他也是全旅导弹专业的“大拿”,但对何贤达却充满佩服之情:“他就是一本会走动的‘导弹字典。”
何贤达到底有多牛?战友们扳着指头,如数家珍般列举他的“数字新闻”——
精通3型导弹武器,执行30余次重大任务,9次将导弹送上蓝天,参与编写20多种专业教材和40余项规程规范,排除200余起装备故障,夺得14次比武冠军,被评为火箭军“工匠型”士官。
“我们也就是‘学会了、记熟了,何贤达却是‘学通了、研透了。”汪明喜的这句话,道出许多官兵的共同感受。
2018年11月,汪明喜参加专业技师考核,精心撰写一篇“关于瞄准号手发展趋势”的论文,几经打磨后,请何贤达给“把把关”。
本以为“无可挑剔”,没想到何贤达研读半宿,提出10多条建议,从“瞄准原理”到“智能技术”,从“单一型”到“全型号”,汪明喜听了自叹不如:“相比我的‘就事论事,他的建议很‘高级,充满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
论文出炉,倍受好评,汪明喜专门找到何贤达:“这‘全旅第一瞄的交椅我可坐不住了,非你莫属!”
前几年,发射一营在全旅率先换型列装某型导弹。没有经验可循、挑战前所未有,面对打赢路上一个个“拦路虎”,何贤达“打起背包又出发”,当起 “开路先锋”:第一批学理论、第一个带单元、第一轮编规程,带领发射单元率先推动能力转型。
在跟厂培训期间,何贤达成天围着装备学、追着师傅问、抱着教材啃,在艰难困苦中铺展开一条登山之路。
一次实装操作训练,何贤达为了抢到距离发射车最近的学习观摩位置,提前一个多小时到现场蹲守。室外温度零下十几度,在野外待了小半天,冻得浑身直哆嗦,手脚都不停使唤。可等到操作开始,他立即像打了鸡血,聚精会神盯着每一个操作细节。
回到宿舍,已是傍晚,战友帮何贤达打回来的饭菜已经冰凉,他用开水泡了泡,囫囵吃上几口了事。何贤达打来热水,一边泡脚一边整理专业资料,等忙完这一切,已经是凌晨时分。
就这样,经过超常付出和不懈努力,何贤达和战友们编写出新装备训练20多本教材规程,第一个开展模拟训练,参与研制出导弹仿真训练器材,让新装备能力生成周期大幅缩短。
当年11月,何贤达带领发射单元参加基地综合考核,夺得该型导弹总评第一的好成绩。
练最硬本领,当一流好兵,何贤达名气越来越大,“导弹精兵”从旅里走向全军,也走进全国人民的視线:他先后参加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庆祝建军88周年国防部招待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火炬传递等活动。
为胜创新的“砺剑尖兵”
何贤达是该旅组建后的第一批“开路先锋”,他在发射一营一连一排一班战斗25年,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没有先例,我就来当第一人!”
当兵第二年,何贤达凭借精湛的吊装技术,将全旅“第一吊”的桂冠收入囊中,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中展露头角,阅兵场上火线入党。
当兵第三年,何贤达经过旅总师、发射营长、专业教员“三堂会考”,通过了当时由高学历干部担任的发射“一号手”考核,成为全旅首个担此重任的士官。
导弹发射“男一号”,一干就是12年。何贤达再度发力,一路打拼,成为战略导弹部队历史上首批士官发射指挥长……
他心中始终有个坚定的信念:“争第一、当王牌”,这是所有火箭兵的梦。
该旅“先锋营”有个创新工作室,名曰“砺刃”,房间虽然不大,却出炉30多项成果,既有小革新、小发明,也有新训法、新战法,工作室的始创者便是“首席创客”何贤达。
一次演练,全旅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方摆开战场,何贤达带领发射单元驱车仗剑,按时占领发射阵地,墨绿色的导弹昂首待发,就等上级下达“点火”口令。
就在大家焦急等待“读秒”,导调组却宣布“2名号手受伤退出战斗”,阵地上乱作一团,“打”得何贤达措手不及,导致“败走麦城”。
战罢归营,何贤达一连几天都没有睡好觉,他越想心里越“发毛”:“少了两个人,误了一发弹,这要真打起来咋交代?”
一遍遍回放、一次次烧脑,何贤达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必须培养全能号手,人人练就‘十八般武艺,同步开展减员操作训练,做到叫谁谁能上,岗岗能操作。”
何贤达的想法一抛出来,不少人捏了一把汗:“导弹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哪能随便修改规程!”
何贤达认准了这条道儿,带着一班悄悄搞起“试验田”。减员不是减人头,而是对发射流程优化重组,再加上严格的考核机制,大家嘴上不说,心里也都有巨大压力。
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何贤达敢闯新路的勇气,再难完成的任务也熄灭不了官兵冲锋在前的热情。发射单元由单岗操作变成全岗操作后,何贤达一边带新兵学专业、练操作,一边加强自身新本领学习。他常自勉道:“‘一专我是老兵,‘全能我就是个新兵”。
几经磨砺,等大伙练出“全能”本领,何贤达就开始专攻“减员”操作训练。他带着发射单元铆在阵地上,反复尝试、研究论证、编写规程,锤炼出一批可以“号手随机互换、单元随机重组”全岗操作单元,新的“东风剑谱”进入训练大纲,成果在部队广泛推广。
时隔不久,一次夜间发射训练,不巧赶上山区大雾,操作号手费了半天劲,转弹瞄准却“找不到北”。何贤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战争不分昼与夜,只有提升夜战夜训水平,才能让“长剑夜引弓”成为常态、出鞘生威。
何贤达带着几名骨干,紧盯训练难题创新攻关,研制出“瞄准三脚架夜间照明装置”、“弹心指示器精确定位装置”,将夜间瞄准速度和精度提高近一倍。
这些年,何贤达先后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和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优秀共产党员”。无上荣光、巨大鼓舞,如高擎的火炬照亮他的军旅格言:“瞄准一流、豪情出征!”
为战育才的“班长标兵”
何贤达一路载誉前行,11次被评为各类标兵。然而,他最珍视“班长标兵”这个荣誉,最看重“兵头将尾”这个角色。
何贤达说:“一班之长,不仅自己要成才,还要带动全班成长!”何贤达当了21年班长,带动的效果怎么样?
走进“先锋营”寻找答案,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现在的几名“顶头上司”,居然都是他带过的兵。
“先锋营”营部参谋张磊,刚入伍时是个“小胖墩”,体能不过关,体重老超标。何贤达带着他“迈开腿”,盯着他“管住嘴”。眼看着肉下减去了、本事上长来了,当兵第二年张磊就考学提干,现在见了何贤达,还一口一个“何班长”。
一连指导员李磊,2013年9月入伍到一班,第一次五公里越野就被何贤达“套”了两圈,把他搞了个大红脸。何贤达跟他结成对子,手把手地帮、面对面地带,一直把他送进军校的大门。
几年后,李磊回到一连当指导员,面对30多个比自己兵龄长的“老班长”,心里直发怵,何贤达再次靠上去:“你大胆去干,有我帮你兜底!”李磊感动地说:“这种感觉仍如当年,有老班长在,我就有信心。”
何贤达“带”干部,在旅里不是新闻,旅领导四处推广经验:“老士官发挥‘身在兵中更知兵的优势,要为新干部当好‘雷达和‘参谋。”
“先锋营”教导员袁怡光到任当晚,何贤达就敲开他的房门,既讲“亮点事”,也说“重点人”;排长王云飞到连队不久,何贤达就提醒他,有名“泡病号”的新兵得的是“懒病”,他们及时跟上去做工作,带出一名优秀号手;新排长白宇思分到连队,一时没有合适的专业岗位,何贤达主动让出发射指挥长,还“扶上马送一程”:“排长不当指挥长,不仅个人发展受限,带兵也难有威信。”
何贤达带兵有一套,不管啥样的兵他都能带成好兵。他两次被火箭军评为“好班长标兵”,引来不少干部骨干请教带兵之道,他毫不吝啬倾囊相授。
“班长也不能‘一杆子插到底,要搞能级管理、压茬培养。”何贤达推行士官带上等兵、上等兵带列兵,一茬一茬传帮带,让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能够受锻炼。这些年,一班为部队输送14名干部、20名班长。
良匠无弃木,好班不挑兵。何贤达常说,要把一班打造成“淬火炉”,进来都得变成钢。他为每名战士画出“路线图”,科学确定成才目标。
下士黄德斌,电脑玩得溜,何贤达就让他干通信号手,还请来两名“高手”面授机宜,很快把他送上了全旅比武的“擂主”宝座。
初中文化的汪国平,本打算学有难度的“1号手”,何贤达认为“目标过高”,为他调整了岗位,不仅培养出独当一面的专业大拿,还鼓励他函授学习圆了“大学梦”。
“兵是兵,将是将,兵头将尾就是班长……”何贤达带兵出了名,8次作为典型代表巡回部队作宣讲,他常说:“带兵育人管用的招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仅要带着大家占领导弹阵地,更要引导大家守好思想阵地。”
那一年,班里分来个叫韩凯的战士,大学本科生,思想很活跃,有些认识却很片面,“私下聊的”一度搅乱“课上讲的”。
一个周末,何贤达在班里摆开桌子,要和韩凯搞个“个人辩论赛”。韩凯认为国外“收入高、经济好”,何贤达却透过中外百年歷史“比增速、看发展”;韩凯感叹身边“房价高、看病贵”,何贤达列举50多组数据阐述“辩证看、务实办”。
一番唇枪舌战,韩凯心服口服。何贤达只提一个要求:“以后别拿那套‘歪歪理糊弄人,别让人看不起你这个大学生!”后来,韩凯转变很大,参加了实弹发射,多次登上光荣榜。
2021年7月,何贤达作为军队英模代表赴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该旅女战士臧玉娇作为新党员代表同行北上。
疾驰的高铁上,这位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阅兵时火线入党的老党员,给臧玉娇讲了一路“红色故事”。此行,让臧玉娇对何贤达有了更深的了解:“真是一位‘又红又专的新时代好兵!”
这就是“王牌号手”的风范,也是“班长标兵”的能量:能打仗有本事、会带兵有激情、创一流有力量。战士们说:“愿意跟着这样的班长,上战场、打胜仗!”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