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春娆:教育是对善的温情拥抱

2022-05-30余麗柃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研员校长学校

余麗柃

“每天在晨光中,在校门口迎接师生们入校,是一件特别幸福而且光荣的事情,自己以后也想成为这样的校长。”这是刚步入教坛时,吴春娆的梦想。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梦想早已成为现实。如今,在海口第十一小学(以下简称“海口十一小”)的校园里,吴春娆用爱、用善、用温暖,让一批又一批孩子、教师也走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有梦,还要有实现梦想的路径。海口十一小有着125年的悠久历史,如何让学校厚积薄发,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何用教育让孩子拥有善待世界的力量,温情地拥抱这个世界?吴春娆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七年沉淀再出发

干净利落的短发,说话轻声细语,笑起来眼中满是温柔,也许这就是学生喜欢吴春娆的一大原因。师范毕业,吴春娆进入全国名校海口市第九小学(以下简称“海口九小”),在这里她遇到了对她影响至深的韩玉玲校长。

“韩玉玲校长的管理理念、工作风格,以及与韩校长同辈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对我们这些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帮助很大。可以说,我们一走上讲台,就接受了正统、系统、严格的培训。”

前辈们的帮助让吴春娆的从教之路一直走在正轨上。十一年后,因工作调动,吴春娆来到海口市教研室担任教研员。她回忆:“现在回头看,做教研员的那7年,是自己在专业上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

可是,对当时的吴春娆来说,从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到带领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做学科教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明白,要适应这样的身份转换就必须去大量学习。她逼着自己学习理论知识、密集地下校听课。教研室要求教研员必须自己命题,这就需要不停地熟悉教材、摸透教材。当时,海口市使用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的教材,为两套教材命题,无形中加大了工作的难度。那几年,为做好对老师们的指导、命好试题,吴春娆不是泡在学校听课,就是钻研教材、做命题。“命题的过程也需要不断学习,我借各种机会去认识同行,看人家怎么命题,然后拿人家的试题与自己的进行对比,看人家的难度在哪,试题的亮点在哪,知识点在哪。”

谈起做教研员的感受,吴春娆表示:“那个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想的就是尽量把工作做好。”正是这份看似普通的教研员工作,却非常锻炼人,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沉淀,在沉淀中再出发。当吴春娆再次回到课堂上,深深感受到了不同。

“教材我摸熟了,我清楚知道知识点在哪里,怎样去教孩子们才能更好地吸收——教学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花架子,返璞归真的课堂才是孩子们需要的课堂。”吴春娆发现,自己比原来更爱课堂、更爱孩子,跟孩子们的交往、相处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亲密无间。她明白,这一切都源于自己在课堂上的自信与成熟。

挑战中成长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09年,海口市教育局面向全市招聘副校长。吴春娆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为自己报了名,她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为海口九小副校长。以新身份重新回到熟悉的校园,新岗位的变化再次带来新的挑战。

七年教研员的历练,让吴春娆真正领悟到教学的真谛,那份自信与从容让吴春娆带的班级总是名列前茅。“以前当老师,每到期末考试时,自己总会很紧张,甚至比学生还紧张,总担心学生考不好,影响教学业绩。现在完全没有这种紧张,反正就是知道自己的教学成绩不会差。”

一年后,吴春嬈被选派到香港支教。这是教育部支援香港“普教中”的一个项目,在香港这一年,她分别在两所学校主持了两个课题,参与一个香港教育局课题,参观了二十多所中小学,写下了几十篇工作随感,为她在日后的校长岗位上管得实、行得远打下了基础。

新的挑战还在等待着吴春娆。从香港回来后,她所在的海口九小要在城市的新区新办一个西海岸校区,吴春娆作为主管副校长带着4位九小老师奔赴新的“战场”,新校区其他老师都是从各市县调过来或刚毕业的老师。这么多老师,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认同九小的文化?于是,吴春娆带着老师们唱校歌、背校训,理解校训,最重要的是,通过以干代管为老师们起到示范作用。

九小西海岸校区建校第二年,学校一下子来了44位临聘老师,当时吴春娆正在带三年级一个班的语文。为更好地促进这批教师快速成长,开学初,她让一个年轻老师帮她代课,然后全身心去带这44位老师。她先是听完了44位新教师的课,再手把手指导他们所有人上完新任老师汇报课。当她回到原来的班级,毫无疑问,第一学期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但仅过了一学期,她所带班级的成绩就直线上升,位列年级前茅。

校长带班的成绩就是老师们的榜样和方向。老师们都明白:吴校每天那么忙,要听那么多的课,成绩还带得这么好,靠的不是加班加点,也没有课后留学生培优补差,只要自己加强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提升课堂质量,也一定能做到。这正是吴春娆希望通过“以干代管”为老师们呈现的:校长怎么做老师们就怎么做,校长做到什么程度,老师们就要向校长看齐。这也是她给全校老师提的要求。

五年后,当吴春娆离开西海岸九小时,西海岸校区的成绩和总校已不相上下,成为老百姓心目中屈指可数的好学校。通过以干代管,吴春娆为这所学校留下了一种精神,突破、超越、克服一切困难达到最好成绩的拼搏精神,这也成为她继续前行的宝贵财富。

爱课堂,爱孩子

做了十多年校长,在吴春娆心中,最爱的还是课堂,还是跟孩子们在一起。

每次进课堂前,吴春娆都是精神满满。“精神状态和情绪是会感染人的,如果今天老师蔫蔫地进课堂,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必然会受影响,课堂的质量也必定会打折扣。”

学生们都喜欢吴春娆,喜欢她的课堂。有两个场景至今让她印象深刻。有一次,她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走到教室中间,很自然的把手扶在学生桌上,这个学生把手伸过来,勾着她的手指,直到她离开了一段距离才放开。还有一次,前一天她剪了头发,下课的时候学生就围上来说:“吴老师,您剪头发啦?”“是的,好看吗?”学生们歪着头,左右端详后说:“我觉得不好看,还是以前留长头发好看。”

孩子们愿意亲近,敢于亲近,不难看出学生们对吴春娆的喜欢。这样的时刻,在她的教学生涯中还有很多,有时候她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学生还会用手轻轻地摸一下。就是这些细微的场景,让吴春娆心里非常温暖,也让她觉得:孩子们这么可爱,一定要把他们带好。

在九小的时候,学校经常有家长开放日活动,即家长可以进入学校,走进教室听课。在一次家长开放日中,吴春娆上了一堂主题为《谢谢你》的口语交际课,教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表达感谢。课上完,一位家长红着眼圈找到吴春娆,对她表示认可和感谢。原来,课堂上,吴春娆要求孩子们在课后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一声谢谢。这位家长一直在外上班,孩子跟着奶奶长大,要上小学了才接到身边,但孩子跟他一直不亲,不愿意叫爸爸。今天在课后第一次叫爸爸,说“爸爸,谢谢你”,家长当时眼泪就出来了。

现在担任校长,虽然离开了一线课堂,但吴春娆经常进教室听课。每次听课,她都坐在学生旁边。她会去看学生的笔记、作业,下课也会跟学生交流,尽可能多地跟学生接触。

吴春娆喜欢参加学生的活动,学生的课间操、趣味运动会她都会参与。不久前,在学生的拔河比赛中,她为其中一个队加油助威,到了第二场,另一队的学生就对她提要求:“校长,您不能只给他们加油,这一局要给我们加油。”六年级学生毕业前,一大帮孩子跑到她办公室,让校长在纪念册上签字留念。

亲其师,信其道。无论是做教师还是任校长,对学生来说,吴春娆都是一位可亲、可敬、可信任的师长,这是孩子们的幸运。同样,对吴春娆来说,用爱浇灌校园的每一个生命,更是她深深的幸福。

抓好教师的发展之“根”

从普通教师、教研员、副校长一路走来,吴春娆深知抓好学校的教学质量,关键是抓老师,而教师发展,其根本在课堂。

如何才能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在吴春娆看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听课。

平日里,只要一得闲,吴春娆必定会出现在老师们的课堂上,每学期至少听二十多节课。她刚到海口十一小的时候,学校两个校区有234位老师,她硬是把每一位老师的课都听完了,有些不满意的甚至还要多听几次。

老师们都知道,吴春娆听课绝对不是“走过场”。课上完了,她会跟每位老师聊课,有的还会在办公室进行深入交流。时间久了,一般的课堂不用听完40分钟,通过老师的精气神、举手投足、对学生的把控等,只听前面15分钟,她就能知道这堂课大致上得怎么样。

比如,在课堂常规上,学生课本的摆放,齐读课文、读生字的方式,对老师手势、眼神的认知程度、熟悉程度,以及学生的笔记怎么记、用什么符号等,就能反映老师是否对学生的课堂常规训练有素。看似和学生成绩关系不大的这些细节,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甚至课堂专注力,也能从侧面反映出老师对课堂的把控力。

“我进教室上课之前,如果教室地面很脏,桌椅没有摆放整齐,我都不会开始上课。”吴春娆说,“千万别小看这些细节,如果今天地板很脏、很乱,或者地上有纸屑,老师要求学生捡起来,把桌椅摆放整齐,学生就会从中知道老师的性格,知道老师对他们是有要求的,今后就会往好的方向去做,慢慢就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这些对课堂质量都是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

对教师课堂的重视,怎么都不为过。学校每周都有2~4节交流课,教务处统一发布通知,老师们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去听。“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必须听够20~25节交流课,其中校内交流课不少于14节。听课前和听课结束,教务处都会做考勤,还会要求老师进行相应的反馈。

针对教学成绩一直上不去的老师,学科组会要求老师上诊断课,并对老师的教案、学生的作业、课堂笔记等全套进行诊断,出具诊断意见。吴春娆介绍,诊断课一学期3~4节,要求每一节都要有进步,能够对前面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制度实施以来,学校仅一个学期使用过诊断课。“对老师们来说,诊断课更像是一种鞭策,在这种制度的鞭策下,课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多年的观察中吴春娆发现,对于老师们的成长,尤其是年轻老师,成长的快慢就看有没有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刚来海口十一小的时候,老师们都不愿意出去学习听课、上公开课、赛课或是做课题研究。为改变这一现状,吴春娆利用机制,把外出听课、赛课、做课题等当作一种福利,即采用积分制,与老师们的绩效考核、评职、评先挂钩。渐渐的,尝到甜头的老师多起来,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得到了成长。这样的成长吴春娆都看在眼里。以前区里面评教学骨干,老师们觉得麻烦,没人愿意参加,今年有27个老师报名参评区级教学骨干,评上的就有20位;还有4位教师评上了海南省学科骨干教师。她号召老师们做课题,由学科组长、年级组长带领全员开展,老师们的研究成果从校级优秀到区、市、省级优秀层层往上报。2019年,学校所在的龙华区全区19个优秀课题,学校就占了18个。

在刚性的制度管理下,老师们参加各种类别、各种平台的教学活动都能有所收获,自然在参与评先评优的时候就“有话可说”。“老师的积极性起来了,学校里氛围也有了,最终教师的业务水平、课堂的教学效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就跟着起来了。”

成全至善之人

海口十一小建校至今已有125年的历史,最开始是一所由丹麦传教士所建的教会学校。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学校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无数次变革。吴春娆希望,学校的发展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善,是学校文化的主基调,深深地刻在了学校的发展基因中,这也是吴春娆教育理念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她拒绝口号式的校园文化标语,从内隐到外显,都要能够体现学校“善”的文化内涵。

2020年,围绕“善”,学校召开教代会,领导班子带领老师们一个字一个词地研究,最终敲定了学校的2021版办学核心思想体系。同时,为学校的教学楼、综合楼分别取名为基善楼、成善楼。在吴春娆看来,教育是向善的事业,一切都是基于善、成于善,是对善的温情拥抱。

“善是人的一种最高境界。”吴春娆解释,它既是人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追求,“就像我们的课程文化——给予儿童善待世界的力量。我们希望,能够给予学生一颗善心,让他们有力量去与这个世界以‘善的方式相处,演绎至善之事,成全至善之人。”基于此,吴春娆带领全校上下重新梳理、构建了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既是学生的课程资源,也是老师的成长资源。“原来学校也有一些兴趣课程班,但很多都是聘请的校外老师。后来我们发现学校的老师不能从中得到发展,就退掉了校外老师,把学校的老师组织调动起来。”吴春娆让综合学科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先做起来,最开始,老师们也是排斥的,在学校的引导和培訓下,越来越多的老师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老师们从最开始的‘完成任务到如今的主动争取,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吴春娆介绍,现在,学校有20多门选修课,每门课程之间还有竞争,如果报的学生少了这门课就会被淘汰掉,逼得老师们认真准备。

吴春娆记得,当时有位数学老师找到她,要求减少一个班的教学,自己想带一门校本课程。吴春娆要求她把一学年30周的课程计划全部排出来,审核通过就同意。后来,这位老师利用自己的特长开设了一门《生活科学》的课程,深受学生喜欢。“学校里发生的一切活动都是课程,我们希望每一个老师都不只是学科老师,而是课程老师,每个人都有课程开发、组织及授课能力”。

无论是课程还是校园里的其他,正如吴春娆所希望的,用教育让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善根饱满起来,给予其人生善的引导,打亮其人生善的底色,让他们有勇气、有力量去探索世界,温柔地拥抱世界。

GOOD TEACHER

吴春娆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一小学校长,高级教师。先后荣获海南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海南省优秀教师、海南省骨干校长、海口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海南省教育学会理事、海南省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海口市龙华区人大代表。

猜你喜欢

教研员校长学校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学校推介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