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英华 打造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创新“试验田”

2022-05-30陈晰

中华儿女 2022年8期
关键词:英华试验田技工

陈晰

8月一个炎热的午后,记者来到位于朝阳区化工路的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整洁明亮的会议室内,陈列着一张张照片,领导视察、观摩交流、世赛获奖……记录着学院发展的一个个珍贵瞬间。记者在这里采访了学院党委书记包英华。“欢迎!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让社会更多地关注我们技工院校。”真诚的笑容宛如一阵清新的风,一扫夏日的酷热。

包英华的职业生涯和职业教育事业始终紧密相连。从一线教师、班主任到教学副院长,再到院长、党委书记,秉承“做事成长”的理念,她在工作中践行着自己对于职业教育的热爱和思考,推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深化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特色之路。

“不改革,就可能被淘汰”

“在很多人印象中,技工院校‘又小又破,但是现在早已经不是这样了。”包英华书记微笑着开门见山向记者介绍,“如何创出有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近年来我们做了很多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建校于1974年,最早是北京焦化厂的厂办技校,现行政隶属于北京化工集团,业务隶属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02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为北京市首批技师学院。

如今,提起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在职业教育领域是当仁不让的“领跑者”——国家中职示范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三个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之一、全国技工院校教师培训基地、职业院校教师提升计划国培基地、北京唯一一个技工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在2019年启动的北京市特色高水平建设项目遴选中,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是唯一一所入围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技工院校。此外,它还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技工教育教学优秀单位,连续四届获得世界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北京市参赛工作先进单位……

包英华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院改革起步较早,而改革其实也是被现实倒逼而开始的。

学院地处北京,首都的教育资源丰富,对生源的争夺非常激烈。除了高校林立,北京的职业院校也很多,最多时技工院校就有一百多所。怎么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的学生?办学要有特色。包英华毫不讳言,一些来技工院校读书的孩子既有在学校成绩差、考不上高中的学生,也有一些是因为喜欢动手操作而选择了读技师学院。这样的学生,如果还是按部就班地在教室讲授,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包英华记得,教学改革前教学巡检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下面趴倒一片睡觉的学生。

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希望招来的学生入职以后就能上手干活,而不是再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如何培养出让企业满意、能胜任技能岗位工作、综合素养高的学生,是时代对职业院校提出的新课题。包英华深切体会到,教学改革这条路非走不可,否则学校就难以持续发展,甚至有可能被淘汰。

本世纪初,北京市经常组织国际间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听德国来的专家介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让当时担任教学副院长的包英华触动很大。所谓双元制,就是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交替进行,并且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虽然双元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国情,但是我感到有些理念和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在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支撑下,结合中国国情,学院开始大力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包英华说,人社部门对于技工院校教学等给了较大自主权,允许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围绕服务企业的需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有了宽松的环境和政策,包英华和同事们大胆探索,努力创新。

回忆起改革的过程,其中难免有阵痛。从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变成教学现场的具体行动,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就是老师的不适应,以前老师照着书本来讲课就可以了,现在改成做任务,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嵌入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素养培养等,最初老师们面临巨大的挑战。“怎么组织教学?学生们都动起来,那不就乱了吗?也不像个课堂了。”另外,很多老师会讲课,但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没有实际操作过设备。他们要带着学生动手,首先要自己熟练地按照标准操作,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学方法和标准,这让老师们感到“很痛苦”。那段时间,是包英华压力最大,但决心最坚定的时候。

“这些年全国有很多技工院校也在推行改革,不乏半途而废的。但是我们不管多困难,从来没有动摇、放弃过。”包英华说,“虽然最初没有标准,没有先例,一度也很迷茫,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方向是正确的,这个事情一定要进行下去。”

她带着老师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专家访谈会,和企业专家沟通,把教学改革的思路跟专家表达清楚,请他们再现工作现场的典型工作任务,再转化成课程。大家一起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也記不清开过多少次会,共同研发。“没有成型的东西,只能是开发一点,试验一点,就这样一点点向前探索。”

为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贡献实践经验

又是一年毕业季来临。当“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我们的学生仍然是供不应求。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被企业早早预订,多家企业表示希望能多分给他们一些学生。”

企业的需求是学院努力的目标

由于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脱胎于厂办技校,在发展过程中,和企业的联系一直非常紧密。“原来是服务于自己的企业,现在要服务更多企业的需求,服务于首都的高质量发展。”

带着这样的使命,学院依托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世界技能大赛基地,也承担起了大量社会培训工作。包英华介绍,按照学院创新形成的“定制化岗位技能提升”、“技能竞赛引領”等培训模式,为航空航天领域、各职业院校等开展了大量技能培训服务和学徒制培养工作。

“针对一些企业员工对于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好的情况,我们也积极想办法进行改革。”包英华介绍,比如和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开发了“竞赛引领,培训助推”的人才培训模式,将培训纳入企业的激励体系,设计出相应的方案,和航空航天系统技能人才成长的梯级体系捆绑起来。在培训内容方面,也针对航空航天制造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来研发设计。这样,培训受到了员工重视,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2021年,学院校企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培训取得重大突破,与北京奔驰合作的新能源汽车装调与维修专业4048名学徒已开班,实现与12个企业合作培养4652名学徒规模,首次超过全日制学制教育规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近五年学院还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援外培训,覆盖阿塞拜疆等40多个国家,如今已经举办39期,累计培训学员上千人次。

打破技能人才的成长“天花板”

2011年,一则“学霸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至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就读数控技术”的新闻轰动一时,引发了热烈的社会讨论。热爱动手的周浩,因为高考成绩很好,感到“不报北大就浪费了高考分数”,但是在生命科学专业就读时却提不起兴趣,感到痛苦不堪,最后还是选择了退学,来到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学习。这则新闻之所以受到关注,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了,对于技工院校,社会上仍存在着一些偏见。

包英华说,我们技师学院的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匹配度高,就业很抢手,企业很满意。但是,学历问题始终是影响发展的一个瓶颈,间接又影响了待遇。比如一位6年技师班毕业生,曾经获得45届世赛银牌,但是毕业学历是“中职”。如果企业的待遇和学历严格挂钩,那么这个年轻人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包英华向记者介绍,这些年,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技能人才向上发展的空间更大,待遇和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例如,技师毕业生的学历相当于本科,可以在就业、评职称等视同本科学历,能报考公务员、报考士官等等。但是,这些政策在社会上真正落地还有一段距离,应该加大宣传和监督力度,确保能够落实,解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对此,包英华呼吁:希望能建立一个更加融通的体系,与其在一个时间点将职、普进行“一刀切”地分离,不如进行“职普”融合,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将来还有机会再去晋升学历;走了普通教育道路的学生,也有机会再选择职业教育,让年轻人的发展通道能够打通,大家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大思政引领,深化综合育人

从2016年开始,包英华“一肩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她开始更加深入地思索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深化综合育人的改革。“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提出希望招一些‘认真踏实的年轻人,这些性格品质,就是综合素养的体现。”

“铸就工匠之魂,培育追求技艺之美的大国工匠”是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的育人愿景。学院推出了“1+S+8”育人目标体系。“S”是专业技能,“8”是自我管理、工匠精神、主动性与责任心、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计划与组织、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八维度职业核心素养。而最前面的“1”,是指的是思政引领。

如何体现思政引领?包英华提出了“大思政”的概念。她认为,在教育培养体系中,不仅仅有“思政课程”,还要有“课程思政”。无论是英语课、数学课、还是专业课,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中,都要以思政为引领,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在采访中,包英华向记者展示一本印刷精美的《思政课程案例》,里面是青年教师们在自己的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尝试。

在古代陶瓷器修复课上,介绍这一课要修复的仿祭陶罐的历史背景,虎门保卫战的悲壮故事;在手机APP开发课上,引导学生以“乡村振兴”为理念,展示乡村的美景、人文,展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在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课上,老师以“两弹一星”案例贯穿教学全过程,打造沉浸式课堂,激发学生技能报国的内驱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包英华说,和思政课程相比,其实课程思政是更大的阵地。这些课程上的尝试可能还不成熟,但是学院鼓励年轻老师积极尝试,在今后的工作中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在“大思政”概念的引领下,学院在特色塑造教育中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在文化教育中,打造“校园-教室-实训室”三位一体的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德育活动品牌,通过“每日经典晨读”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美育教育中,依托礼仪队、美术社、舞蹈社、啦啦操社、健美操社等社团开展常态化美育教育,组织开展校园歌手大赛、“红五月”合唱比赛、音乐节、元旦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在体育教育中,学院积极推进“健康校园”行动,开展“每日阳光跑操”,增强身体素质,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生命至上”的生活理念。特色素质教育卓有成效,学院被授予“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

在做事中成长

包英华1997年从北京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本科毕业后,来到北京化工厂下属的一家技工院校工作,成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从任课教师、班主任做起,她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在教学工作一线不断琢磨、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特点,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实践结合的育人方法。

2002年,包英华来到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工作,从教学、行政工作再到成为学院的“领航人”。她说,非常欣慰学校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对于学院“做事成长”的理念,大家的认识都非常契合,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很多年轻的教师在改革中承担重任,成长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

和包英华共事多年的老师们都说,她身上有着改革者的魄力。她常常跟大家说,有想法了先行动起来,一边做一边研究。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她也倾注了细致入微的关爱。原来,不少刚入学的新生成绩差、不爱学习,甚至有叛逆的行为,包英华觉察到可能是因为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她牵头成立了学生身心健康领导小组,在学校建起了心理咨询室,并且不遗余力地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普查。学院从安定医院请来了心理专家,定期来对学生进行辅导,发现需要重点辅导的孩子,学校会建议家长带学生去医院接受专业的咨询,并想办法为家长提供便捷的挂号通道。

在许多诸如此类的工作细节中,体现着包英华作为女性管理者的细腻和智慧。回望自己的职业之路,她说,一直从事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逐步形成了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模式,虽然过程中有曲折、有艰辛,但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很有成就感。

展望未来的工作,包英华表示,将传承学院的优秀文化,在改革创新的路上跑得更快,探索得更远,叫响“工业技师”的品牌,着力打造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示范区,继续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北京工业”方案。

责任编辑 赵汉琪

猜你喜欢

英华试验田技工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breaking of aluminum particle shells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从技工到英雄
众说港大深圳医院“试验田”
思埠康尔 微商+直销的试验田
QUANTILE ESTIMATION WITH AUXILIARY INFORMATION UNDER POSITIVELY ASSOCIATED SAMPLES∗
最高法巡回法庭实实在在搞改革——司法改革“试验田”精耕一年硕果累累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拓展技工教育发展空间
上城区:打造可持续发展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