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概念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向探析

2022-05-30韩京里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22年8期
关键词:纲要格局概念

韩京里

作为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奠基之作,《中外历史纲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架构知识体系、思维能力进阶序列和学科素养培育路径。笔者谨借助《中外历史纲要(下)》目录中出现的大概念来探寻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向,并以此求教方家。

一、全球、世界和国际:走向整体

从本义来讲,“全球”“世界”和“国际”都是一种表达范围的概念。人类对“世界”和“国际”的范围界定会受到历史发展阶段的限制,当历史发展到足以超越这种限制的时候,它们的范围指向就与“全球”等同了。因此,“全球”“世界”和“国际”等概念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目录中出现的位次及其含义的变化,反映了世界历史地理范围的变化趋向。

新航路开辟之前的世界,从地理范围的角度来看,呈现一种相对分散的状态。当然,在这种分散状态下,部分地区之间仍然存在着微弱的联系。早在古代文明时期,以汉朝为代表的东亚文明、以罗马帝国为代表的欧洲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就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而且随着历史发展,文明之间的交往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到了中古时期,世界各地尤其是亚欧和北非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阿拉伯帝国一度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但直到此时,地理范畴的“世界”仍旧不是完整的,不能与“全球”等同,美洲等地区与亚欧地区仍然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中外历史纲要(下)》目录中,虽然在第三单元的题目中以“世界”来统领对中古时期的描述,但在本单元的三课中分别以“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分块表述,是对这个时期世界历史尚未达到“全球”状态的直接体现。

新航路开辟之后,“新大陆”不断被“发现”,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商品流通都开始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进行,“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由此观之,新航路开辟之前的“世界”只是对当时人类社会的整体性描述,之后的“世界”才能被称为“整体的世界”,此后的世界历史才真正进入“全球性阶段”。“国际”的含义变化也大致如此。它们统领下的“国际格局”“国际秩序”“世界大战”“世界体系”等概念也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才真正达于全球范围。基于此,《中外历史纲要(下)》目录中以“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三单元第7课题目)点明了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趋向。

二、格局、体系与秩序:走向合作

《中外历史纲要(下)》目录中第三单元第7课、第八单元第18课的题目中两次出现“世界(国际)格局”的概念,而第九单元第22课题目中虽然没有再用这个概念,但题目中的“世界多极化”是“国际格局”的下位概念,它们共同反映了世界格局的三次变动过程。

新航路开辟以后,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而美国和苏联在战后一跃成为世界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国际格局随之转向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峙争霸的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早在两极格局之中已经出现,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后迅速发展,但是这次格局的变动目前尚在进行,虽有趋势,并无结局。

对世界格局这三次变动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世界正在走向合作。新航路開辟前的多元文明格局看似平衡,实则各大文明间的联系较弱,缺乏深度合作。新航路开辟后形成的欧洲中心格局,在欧美强国与亚非拉美国家间造成剧烈的对抗,但欧美国家间在竞争的同时走向了深度合作,欧美强国与亚非拉美国家间也出现了较为畸形的交流与合作。两极格局形成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社会阵营内部各自紧密合作,构建“集体安全体系”;处于夹缝中的新兴国家也在寻求合作,抱团求生。目前所处的多极化趋势中,博弈与合作成为各国纷纷追求的策略和存在状态。

与“国际格局”交织而生的概念是“世界体系”和“国际秩序”。《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和第八单元相关目录中所提到的“世界殖民体系”,经历了从产生到瓦解的完整生命过程。它主要存在于欧洲中心格局下,是对欧洲中心格局的维护。殖民国家对被殖民国家的侵略和奴役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对抗,它们之间的合作带有非常强烈的强迫和畸形特征。等到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之后,原有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多年的文化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原有矛盾双方合作的可能。

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国际秩序”的重视,体现了各国尤其是大国谋求合作的欲望,虽然它们带有一定的“联合起来控制世界”的色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大国构建新的国际政治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缔造国际联盟来维护这个体系,虽然其行动力被最终证明是无效的,也因之而失败,但是各大国对合作的诉求是非常明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缔结条约,建立了新的国际政治秩序“雅尔塔体系”,并建立联合国以维护它,这不仅体现了大国间、大国与新兴国家间合作的欲望,更增强了合作的实效。

三、革命、运动与制度:走向现代

很多著名历史事件都以“革命”命名,如“辛亥革命”“十月革命”等,还有更为宏大的上位概念,如“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统而观之,革命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所进行的重大变革”,它特别强调该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重大效果。相比较而言,“运动”更强调该事件的规模和社会基础:“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有组织、有目的而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但无论如何,革命、运动和变法(《中外历史纲要(下)》目录中并未明确提到“变法”一词)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在力图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所能及的范围内推动社会的变革。

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革命、运动和变法是偏重于政治领域的,且每次发生,都在力图触摸政治制度的变革。这正是政治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资产阶级革命(也包括变法)总体上经过两个阶段,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面,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等紧随其后。这些革命的发生正是以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终点的,虽然有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度的分野,但本质上走向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和法制。社会主义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将政治现代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至于“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下)》在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描述亚非拉美争取独立的政治事件时,在所用“运动”概念之前,增加了“民族独立”“民主”等定语,为广大亚非拉美世界的政治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当然,革命之意涵盖颇广,除政治领域之外,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均曾有推动重大变革的革命性事件发生。《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重点阐述的“工业革命”显著推动了人类社会多领域质变。工业化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现代化进程指向,经济结构日渐摆脱落后的单一形态,以工厂等形式存在的生产组织更加注重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维护和优化;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更趋制度化,福利制度正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无论国内经济环境还是国际经济环境,市场化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而市场的运行更依规则和制度进行,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即是例证。这是经济走向现代的重要过程。

四、文明、国家与命运:走向共同

《中外历史纲要(下)》目录第一单元题目对“文明”概念的运用意在说明人类社会已经在原始社会时期进步到了“有文化的状态”。

古代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具有多元特点。随着历史的进步,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文明之间的交往也日渐深入,文明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也在多个领域进行,如农耕和冶铁技术的传播、艺术和文字的模仿等。这说明,不同文明区域的人们,在优化自身命运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是一种相对原初的“共同”状态。

“文明”一词在《中外历史纲要(下)》后续目录中虽然未再出现,但第五单元相关目录中的“工业革命”、第八单元相關目录中的“新变化”、第九单元相关目录中的“发展”等词语之中均渗透着“物质文明”的内容,而从第三单元到第九单元相关目录中多次出现的“革命”“运动”“制度”“格局”“体系”“秩序”“和平”等概念,又与“制度文明”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关系。这里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等概念已经远超一国范围。可以说,近代以来,文明以多种形态呈现,在多个领域影响着人类共同发展的命运。

工业革命以来,物质文明尤其是经济生活迅速进步,新的物质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推广,并深刻影响世界分工和经济结构布局。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各国相互依存、利益交融,普惠共享成为促进世界物质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近代以来,世界各地的政治生态变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体系变化从各方面影响着制度文明的建立与发展,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历史发展环境,塑造了多样的社会治理体系。面对当前威胁全球和平、安全、发展等因素仍然深度存在的局面,强调“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尊重不同道路的选择,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追求全球治理体系的协同共建显得尤为迫切。

在制度文明建构的过程中,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概念逐渐形成。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殖民体系”(《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第八单元题目)涉及“宗主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等更为具体的国家概念。宗主国在世界殖民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使世界处于一种“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共同”发展状态之下,同时,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宗主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命运前途与发展质量。二战之后,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亚非拉美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新兴国家强力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与此同时,两极格局下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峙争锋,又极大阻滞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建构。1991年以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殖民体系完全解体,各国之间不再有质的区别,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纷纷出现,各国人民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成为时代要求。

习近平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呼吁各国人民合舟共济,协力创造共同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纲要格局概念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