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手稿》共产主义人本论述再解读
2022-05-30董圆圆
董圆圆
摘 要:《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人本思想是在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与“政治的共产主义”的基础上阐发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自己对共产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解,认为共产主义是要通过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他指出真正的人是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解的人、与社會统一的人。《手稿》表明了马克思具有深厚的人本底蕴,对新时代人本思想的发展充满价值意蕴: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精神动力,为深化生命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巴黎手稿》;共产主义;人本;批判;“真正的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9-0037-04
在《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介绍了他对工资、地租、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共产主义的认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一直以来,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一直是《手稿》中最受关注的部分,对于《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解读则鲜有问津。实际上,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第一次对其共产主义思想进行系统阐述,极具研究价值,尽管马克思这时候关于共产主义的思考还太过理想化,但是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的归宿在《手稿》中已经十分明朗,即人的解放。《手稿》中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思想的阐述坚持以人本为主线,马克思通过批判其他形式的共产主义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人本思想,深入研究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蕴含的共产主义人本思想,可以发现其对新时代人本建设十分有价值。
一、以批判的形式维护共产主义人本思想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贯穿《手稿》全文,在《手稿》的前两部分,马克思站在工人的立场批判了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无情剥削,进而提出“异化”概念,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人的类本质、他人的异化,表达了对工人生存状况的关切。《手稿》第三部分在提出共产主义思想之前,先对当时流行的共产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而这种批判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无论是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的批判,抑或是创造性阐述马克思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都闪烁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光辉。
(一)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粗陋的共产主义”在《手稿》中主要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巴贝夫、傅立叶、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流派,他们批判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制度,把自己视为积极的共同体,主张通过私有财产的普遍化来“扬弃”私有财产。马克思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不仅仅是因为其主张过于理想化存在致命缺陷,更是因为其主张背后所显现出的非人本思想。首先,马克思指出“工人这个规定并没有被取消,而是被推广到一切人身上”[1],劳动作为一种生存手段成为每个人的天职,工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粗陋的共产主义”提出的“共同体”对于工人而言只是平等地获得工资的权利,工人被剥削的命运没有改变,异化劳动也没有消失;其次,“粗陋的共产主义”“想把不能被所有的人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都消灭,想用强制的方法把才能等等抛弃”[1],没有看清私有财产的本质——希望实现一切资源的绝对均等的分配,凡是不能被所有人平摊的就该被抛弃,如人的容貌、天性、才能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消灭个性,这与追求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马克思共产主义格格不入,实质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平均主义,是资本主义反人性的表现;更荒唐的是“粗陋的共产主义”将其对绝对平均主义的追求延伸到妇女身上,主张“公妻制”,马克思批判“公妻制这种思想是这个还相当粗陋的和毫无思想的共产主义的昭然若揭的秘密”[1]。将妇女视为公有的和共用的财产,将女性物化,让她们丧失自己的人格、尊严从事卖淫的行为,是反人类与反人性的号召,马克思指出男人对妇女的这种态度与关系反映了“粗陋共产主义”的社会教养水平与文化程度欠佳。此外,“公妻制”反映了“粗陋共产主义”理论的内在矛盾性,它想要实现绝对平均主义,但是受益主体却不包括妇女,这说明其理论还存在巨大的缺陷。
(二)对“政治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在《手稿》中要批判的“政治的共产主义”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指19世纪以卡贝、勒鲁等为代表的主张通过非暴力、温和的改良来建立理想社会的民主共产主义流派和以布朗基、魏特林为代表的主张通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实行专制统治的专制共产主义流派,另一类是指以德萨米为代表的主张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马克思肯定了这两类“政治共产主义”都已经意识到扬弃私有财产的必要性,意识到共产主义使命是实现人自身的还原或复归,这也是“政治的共产主义”比“粗陋的共产主义”进步的地方,即明确了扬弃私有财产是为了人这一主体。但是,马克思也指出“因为它还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1],“政治共产主义”只看到私有财产消极的一面没有看到私有财产的积极作用,还没看到私有财产所具有的积极的本质,没有意识到需要是人的本性,尽管私有财产导致了贫富差距、工人被剥削的境况,但是资本的积累与扩张也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要,如果忽视私有财产的积极性,那就很难提出满足人的需要的可行性方案。因此“政治共产主义”是尚未完成的运动,仅仅局限于从政治视角改良、革命抑或推翻资产阶级,而忽视了经济领域的研究,这必将被私有财产束缚着。
二、《巴黎手稿》中的共产主义人本思想内涵
在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与“政治的共产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理解,认为共产主义是要通过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可见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已经明确了共产主义运动的价值指向,他指出真正的人是“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人”[1],从个人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维度阐释了这句话,《手稿》表明了马克思具有深厚的人本底蕴。
(一)共产主义的旨归:人的解放
在《手稿》中马克思用较大篇幅描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异化的种种表现及悲惨境遇。马克思指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1],即劳动是工人维持生存的手段而不是活着的目的,工人只能机械地劳动,而无法在劳动过程中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体力、智力,这无疑是对工人身体、精神的双重摧残与折磨。更可悲的是,资本家占有着私有财产,把工人当作商品,认为“工人的需要不过是维持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的需要,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不致死绝”[1],工人无法获得自己的劳动产品,资本家在支付工资时不会超出工人“必要的需要”,所以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工人的工资都少得可怜,勉强维持着自身的生存及后代的繁衍,在这种情况下工人没有多余的钱用来满足休闲娱乐等更高层次的需要,物质财富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工人精神生活的匮乏。因此,对于被剥削的工人而言,他们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时,才能感受到作为人的自由,在运用人的技能时,工人感受不到作为人本该享有的主观的、能动的自由。
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思考,表达了对于实现人彻底解放的愿景。马克思首先明确了解放的主体确切来说是工人,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整个人类的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1],所以工人的解放也就意味着全人类的解放;其次,马克思分析了实现人类解放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1],因为私有财产扼杀人的本性,这种对异化的扬弃既包括对资本的扬弃,也包括对宗教、家庭、国家的扬弃,是意识领域与现实生活领域的双重扬弃,只有这样人才能实现对自我本质的真正占有。
(二)真正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使人变得愚蠢而片面,以至于人们乐于用金钱来衡量事物的价值,当对象被自己使用时才会有掌控感,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种拥有感、使用感所代替。马克思说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本质是贫困的,因此对私有制的扬弃,是要实现“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1],也就是说个体的器官不再被私有财产束缚,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他的感觉器官来实现他的官能,如视觉、听觉、嗅觉、思维、情感等等。马克思“从人的原则高度来理解和把握人与物的关系”[2],反对用物的有用性来理解人的本质,他强调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对物仅仅是在“有用性”上的片面占有,这反而导致了物对人的限制,真正的人应是能够按照人的本性与需要有意识地掌握物,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从被动变为主动。
当一个人不再受私有制与异化劳动所束缚,当他对他的本质能够绝对占有,那这个人的“需要”也绝不会仅仅停留于满足自身生存及繁衍后代的层次上,马克思强调私有制条件下人的“需要”是一般需要,是实际需要。共产主义是在物质财富极大发展的条件下实现的,在没有异化没有剥削的社会里,劳动不再是人生存的手段,它成为人的本质力量,不再是为了生存而劳动,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全面发展而自由选择劳动。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不再仅仅是生存,而是拥有了更高级别的需要,比如对美的需要、对音乐的需要、对爱的需要等等,人的维度开始向精神世界延伸。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不单单是人体机能的全面发展,在它背后是人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
(三)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解的人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超越了黑格尔“自然界是人抽象思维的外在性”的认知及费尔巴哈“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是脱离历史和社会而存在的生物”的主张,他肯定了费尔巴哈对自然界客观实在性的判断,但也指出人是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是同一的。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不仅仅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扬弃,更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异化关系的批判。《手稿》中马克思在阐述异化理论时论述了人与自然异化的逻辑:自然界为人的劳动及肉体生存提供生活资料,作为劳动加工对象的生活资料以资本的形式为资本家占有,提供肉体生存的生活资料可以被理解为产品,即资本家占有的工人的劳动成果。工人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须为资本家工作才能获得工资,用工资来购买生活资料养活自己。如果工人想要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这也就会为资本家生产出更多与工人异化的劳动产品。所以,“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是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生存”[1],而没有肉体的主体也无法作为工人劳动,生活资料作为一种外在的存在制约着工人的生存,工人只能一直为资本家劳动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自然界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导致人的异化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异化。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统一于社会中,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马克思从两个维度分析了摒弃异化之后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理論维度上讲自然界的所有存在如石头、树木、阳光等等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另外也可以通过加工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从实践维度出发,马克思纠正了人的劳动与生存在自然界中的先后性,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1],这就是说人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首先应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然后作为人自由自在的活动对象。同时马克思也强调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性,自然界创造人的同时人也在创造自然界,与动物相反人不是单向地顺从于自然,人类也会通过实践活动将自然在最大限度上变成“人化自然”,将自然改造得合乎人性。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征服”变为“合作”,是辩证统一同向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人及人的自然界是相互成就的。
(四)真正的人:与社会统一的人
“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真正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即人是社会存在物。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首先论证了社会于人而言的必要性,他强调社会是人存在的基础,不管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依赖于社会关系,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能够成为人与人联系的桥梁,才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其次,马克思阐述了社会中人的表征,人是类存在物具有类意识,即人类有区别于动物的活动如建筑、阅读、劳动、思考等等,这个“类”的存在,就说明人是具有社会性质的,人的活动具有普遍性质。马克思指出人的社会性是一种普遍的性质,体现在方方面面,“人们之间由于相互需要的依赖性和生产活动的互助性而发生社会联系”[3],无论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与他人发生的直接联系性活动,还是个人从事科学之类的少与人接触的活动,这都是人作为社会人的活动,因为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以及用于科学研究的材料都是社会产品,都含有他人劳动的付出。从这个层面来讲,人的劳动不仅为自己,也直接或间接地满足着他人的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要,这也是人类社会性的一种表现。
或许有人会说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人是社会存在物,但是前面马克思谈到人的解放,主张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与社会性的理论是否相互冲突呢?马克思指出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并不冲突,这种个性也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特定的社会存在物,共同体包容着每一个自由的个体,个人由于他的社会背景、教育、天赋等发展出自己的个性而不至于在类生活和社会关系中丧失自己,避免了个体成为千篇一律的人,否则将与资本主义条件下被物化的工具人没什么区别。
三、新时代《巴黎手稿》中共产主义人本思想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到“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4],马克思主义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如何立足人民、满足人民诉求是党和国家必须关注与回应的问题。尽管《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后来《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所陈述的共产主义思想相比,认可度与传播度要低很多,但是《手稿》中的人本思想在马克思后来的共产主义思想中也一直坚持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手稿》内容博大精深、常学常新,再次解读《手稿》中的共产主义人本思想,可以发现其蕴含巨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新时代党中央的很多主张都与《手稿》中的人学之维相契合,在以下三个方面充分彰显了《手稿》共产主义人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理论依据
《手稿》中提到的共产主义思想不管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抑或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还是人的解放,都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民立场,解决的问题都围绕着人,这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理论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人民关心的问题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工作的风向标。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总体来看人民的需要从最初满足生存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到对公平、正义、教育、法治、生态、医疗、休闲、精神等等多方面的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绝不能成为一句空话,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党和政府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多想民之所想,多解民之所急,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经济建设方面,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民生短板,争取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在政治建设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完善各项政治制度,保障人民政治权利;在文化建设上,积极弘扬国风文化,提升新闻把关机制,努力打造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矩阵,提供良好的全觉体验,同时注意西方意识形态的渗入,为网民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让网络场域成为人们交流学习、提升自我的空间而非混淆视听、迷失本真的“幻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坚持正义、公平为社会底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努力为老百姓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工作条件、居住条件,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二)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精神动力
《手稿》中共产主义运动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还不够成熟,但是马克思文笔中所体现出的对共产主义运动的热爱与无产阶级必胜的信念值得我们学习,从《手稿》第一次系统提出共产主义这一思想,到1848年推出备受瞩目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真理之光,这为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精神动力。没有梦想、信仰支撑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共同的梦想既是奋斗的前行航标,也是团结人心的价值支撑。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世界无产者的终极追求。在我国现阶段,党的伟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梦想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对《礼记·礼运》中勾画的“大同社会”的向往,也是对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反思。这个伟大梦想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更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我们要意识到共产主义不是一句空谈的口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提出是有节奏、有步骤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要标志,是立足中国实际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塑,伟大梦想并非侵略性的目标,而是与共产主义伟大远景相契合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耦合的。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发挥创造力,特别是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意味着还有很多新议题、新课题、新难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解决,需要我们发扬创造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无论何时都不放弃寻求解题之道的希望与路径。实现新时代伟大梦想,更需要团结广大群众,汇聚形成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之势。伟大梦想必将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奋斗中实现,作为新时代的掌舵者,我们必须坚定信仰,在实践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为深化生命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使得人与自然之间对立起来,自然不再是人的伙伴反而变成了剥削人的一种资源,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异化关系的同时提出人与自然界实际上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好伙伴,人的生存依附于自然界,同时人也通过实践在改造着自然界使其合乎人性。《手稿》提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绝不能将视线局限在人身上,必须要有全局意识,重视自然环境对人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要学习与践行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5],要尊重自然的重要地位,人类不是自然的统治者,自然于人类而言也不是被动的承受者,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应把握好“度”,对能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肆意破坏最终只会让人类自食恶果。其次,新时代加快文明体制改革,需要我们在谋发展过程中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发展进步要同自然相协调、相适应,“先发展、后治理”或者“边发展、边治理”的工业理念不可取,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绿色节能产业,对重污染型企业进行整顿,提高资源利用率,把眼光放长远,避免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拒绝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最后,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让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入耳入脑入心,不少人在观念上始终认为自然是人们发家致富的工具,可以无限制地对大自然进行索取,对此,政府、学校、社区、媒体应联动宣传教育,加强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宣传,加强人们对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全面理解,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人们转变价值观、消费观和生产方式,樹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日常的生活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一次性碗筷的使用与购买,多使用清洁能源,自觉养成绿色低碳、节约环保的好习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美丽中国”的践行者与守护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虎学.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J].学术研究,2018(11):7-12.
[3]徐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建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