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有凌云志 手可摘星辰

2022-05-30温永至

雷锋 2022年8期
关键词:亚平神舟航天员

温永至

杏眼灵动、鼻梁高挺,白皙的鹅蛋脸神采奕奕,俏丽的马尾辫愈显温柔明朗……

2022年6月28日,已圆满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重返地球74天的“80后”女航天员王亚平再次出现在记者面前,英姿飒爽、美丽如初。她两度飞天圆梦、再上“太空讲台”,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并于2022年6月21日,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近日,记者应《雷锋》杂志邀请,对航天员王亚平进行了一次专访。“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建造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我会继续努力,全力以赴跑出好成绩,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待。”王亚平清亮的声音充满信心。

奋斗征程  彰显女性力量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驾乘飞船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圆满完成以2次出舱活动、2次太空授课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科学试验和空间应用任务,在轨驻留6个月,于2022年4月16日安全返回。

“在出舱的那一刻,感觉像是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门,飘出舱外,置身浩瀚宇宙、尽享天外之天。”王亚平表示,“宇宙的美,震撼了我,宇宙的深邃,始料未及,而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悬居其间,平静、美丽而祥和”。

“相对于神舟十号任务,这次任务让我有一种穿越的感觉。”王亚平说,“这种穿越不仅仅是来自全新的舱外空间,也来自飞行平台的全方位升级,来自于各项科技的全面革新,来自于飞行时间质的飞跃。”

王亚平的童年记忆中,在大片樱桃林里穿梭奔跑的画面依旧清晰。

1980年1月,王亚平出生于山东烟台一个盛产大樱桃的小村庄。“我小时候常帮父母干农活,种黄豆、摘樱桃都是一把好手。”由于性格爽朗、干活利索,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夸她是家里的“贴心小棉袄”。

1996年年底,原济南军区空军招飞办来烟台招飞行学员。王亚平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参加,没想到一路通关,顺利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1999年4月,王亚平开始了真正的飞行生涯:“第一次驾驶飞机俯瞰祖国壮丽大好河山的那种自豪与荣耀,我至今记忆犹新,也让我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2009年,带着飞得更远更高的梦想,王亚平通过层层严苛的考核,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并于2013年圆满完成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在太空度过了充实的15天。

备战神舟十三号任务,对王亚平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作为乘组唯一女性,为掌握执行空间站建设任务的核心能力,这个体格看似纤细小巧的山东姑娘,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超重耐力训练时,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上,男性要承受8倍的重力加速度,她也是同样的标准。当机械臂高速旋转时,人的全身都像被巨石压住,会面部变形、呼吸困难甚至涕泪横流。在这种极端训练中,暂停的紅色按钮就在手边,可王亚平一次也没按下去过:“在我心中,这个按钮是不存在的。我想,这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意志。”

除了强化体能训练,提升身体素质外,王亚平也将重点放在了技能训练上。如针对空间站任务开展的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操作和出舱等。出舱对女性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王亚平专注于自己上肢力量、核心力量的提升,仅模拟失重水槽训练就进行了几十次、上百小时。

“但不得不承认,女性和男性还是存在差距的,比如力量。”王亚平笑道。模拟失重水槽训练强度高、负荷大,穿着沉重的训练服,六七个小时不能吃东西、上厕所。此外,航天员训练时还要在克服水下阻力和衣服本身40千帕压力的同时,控制身体姿态、攀爬操作设备,每次训练的体能消耗相当于跑一次“全马”。“训练没有男女之分,引体向上、俯卧撑等,我和男同事们做一样的量,头一天练完,第二天胳膊都抬不起来。”王亚平说。

新时代女性自强不息、坚韧刚毅、智慧豁达的精神面貌在王亚平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训练时,潜水员们连续七八个小时陪着我们,双手泡得发白,指尖全是褶子。岸上的指挥人员和科研人员,也是一直坚守岗位,连饭都顾不上吃。大家都为了同一个任务努力拼搏,我们航天员更要全力以赴。”王亚平动情地说,“我心里充满对祖国的热爱、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让我有勇气克服重重困难走到现在。”

春风化雨  滋养梦想花田

“在传递正能量、引导价值观方面,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20年8月当选第十三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后,王亚平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雷锋精神”也在王亚平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少年强则国强。她告诉记者,自己一定继续坚持在青少年中间推进科普宣传,让红色基因通过航天的纽带发扬光大。

时光倒流回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许,随着指令员一声令下,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3名航天员一起,搭乘神舟十号飞船开始了中国第5次载人航天任务。

在这次任务中,王亚平的太空授课无疑是最大亮点——她在天宫一号为全国6000余万名师生成功进行了一堂长达40分钟的太空授课,反响热烈,激发了很多青少年探索太空的好奇心。

40分钟的天地实时直播授课不仅向全国人民展示了航天技术的进步,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骄傲,“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也成了王亚平最为人熟知的身份。

5个小实验,让同学们对太空知识的渴求更加迫切。从大家那亮晶晶的眼眸中,从他们发自内心的掌声欢呼声中,王亚平看到,一颗颗热爱科学、追寻梦想、探索未知的种子已在他们心底播撒。

神舟十号任务结束后的几年里,王亚平去过很多学校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更加直观感受到孩子们对太空的向往和对航天科技的热爱。

“上次授课之后,我收到过很多孩子的信,也经常与他们对话,更让我深刻感受到太空授课的意义所在。很多孩子因此喜欢上了航天,有的孩子大学报考了航天专业,甚至其中一部分现在已经成了我的同事。”王亚平说,“更让我感动的是当年那些还没出生的孩子,现在仍会回看太空授课视频,还问:王老师,您什么时候能再上太空讲一堂课?孩子们纯真的心愿一直激励着我,一定要将这份教育事业继续下去。”

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深受大家喜爱的亚平老师终于再次追梦成功,2021年12月9日,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

太空细胞、太空转身、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水中泡腾片,一个个奇妙的实验,让孩子们的眼中充满了光。

泡腾片实验中,王亚平问,这颗蓝色小球像不像地球?随后她说:“地球像人类在宇宙中的摇篮,但是我们不会永远在摇篮里,将来我们会踏入月球、火星和更远的深空。”

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又一场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让科学的梦想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

一开场,王亚平用一颗“冰球”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成球体悬浮在空间站中,被毛杆触碰后瞬间形成结晶。王亚平介绍了实验原理并补充说,看它长得像冰球,其实是热球。

接下来,王亚平利用液体表面张力把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形成一道“水桥”;瓶子里的水和油不会自然分层;叶光富将手中的冰墩墩抛出,它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些奇妙现象与科研人员在地面开展的实验形成鲜明对比。

授课中,空间站中的高微重力实验柜、无容器材料实验柜首次亮相。王亚平和同事们通过现场介绍和实验视频回放,形象地展示了实验柜的用途与特点。

“有人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觉得自己既是推动的那一朵,也是被推动的那一朵。”王亚平表示,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两次“天宫课堂”,能实时看到地面课堂孩子们的画面,大家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头脑中有知识,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对于心怀“航天梦”的孩子,王亚平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因困难而不敢想,更因敢想而勤于做。心有凌云志,手可摘星辰,所有的未知都值得去探索,所有的局限都可以被超越。希望你们热爱家乡、努力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奔向自己的梦想,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有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放弃,做最好的自己,就一定能够收获幸福的人生。”

星星点灯  照亮天地之家

“180多天的时间很长,我们在太空开展了大量科学实验,共同执行了两次出舱任务,也开展了两次天宫课堂,我们在太空度过了元旦、春节,尽享失重的神奇和美妙。我们还把扎染、古筝等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了天上,住进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天宫,也在时刻体会着作为中国航天员的幸福和自豪。”执行神舟十三号任务期间的经历,让王亚平回味悠长。

她对记者说,“从太空看地球,你会感受到一种生命力。地球有它独特的气质、变幻的表情、神秘的色彩,壮美而辽阔。人们说‘距离能产生大爱,的确如此。身处太空,你所见到的世界会让你得到升华——在你心中,很多东西会变得‘很小,比如得失;很多东西则变得‘很大,比如对家人、对祖国的爱和牵挂。”

王亚平曾在微信朋友圈发过一段视频:一个穿着连衣裙、扎着丸子头的小女孩坐在钢琴前认真地弹着“小星星变奏曲”。小女孩很像她,尖尖的下巴,杏仁般圆圆的眼睛,非常健谈,像个小大人儿。

军人、飞行员、航天员、太空女教师、人大代表……与上一次飞天的自己相比,王亚平又多了一个重要身份——母亲。

“我首次飞天时她还没出生,再次飞天归来,她都6岁了。”王亚平提起女儿,声音温柔又深情。万人欢呼的出征,一飞冲天的豪迈,鲜花簇拥的归来,对于航天员的职业生涯来说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单调的生活、永无休止的训练和一次又一次严酷的筛选。

王亚平告诉记者,航天员训练忙碌,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孩子都是爱人和父母带着。尤其这两年因为任务密集,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她和亲人聚少离多,有时候只能和孩子隔着栏杆面对面看一眼,女儿常常想她想得直哭。

“妈妈,记得给我摘星星回来!”离开北京进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母女俩依依惜别。

只有坚持不断地攀爬,才能触摸遥远的星辰。璀璨夜空见证着孩子纯真的心愿,每颗星星都像一盏灯,带着思念、眷恋和人类探索未知的好奇,照亮了那片神秘而美丽的宇宙。

当王亚平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归来后,她第一时间对着镜头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

“积极刻苦、认真细致、善解人意”是乘组另外两名成员翟志刚和叶光富对王亚平的评价。谈及3人的相处,王亚平笑容满面:“飞天6个月,我们的团队配合默契,翟志刚遇事临机决断、从容淡定、考虑周全,叶光富性格随和、思维敏捷、聪明勤奋。能与两位优秀的战友一起完成这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非常荣幸。”

据悉,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两年时间内,将有数个乘组接续飞行。刚跑完“接力赛”第二棒的王亚平有着深刻的感悟:“两次飞天经历,让我对女性航天员的优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女性特有的细致、耐心、韧性以及亲和力,在乘组完成任务的配合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返回后,除了恢复和训练,她还将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航天科普事業中,将“雷锋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从拎着樱桃的乡村姑娘到抱着女儿的温柔母亲,从翱翔蓝天的飞行员到遨游太空的航天员,从敬业的太空教师到青春中国的代表……每一重角色,都饱含着王亚平对伟大祖国深沉的热爱。

“在地面的时候,祖国是家、太空是梦;在太空的时候,天宫是家、祖国是梦。能够再次飞向太空,仍然是我最大的梦想。其实在我们返回地面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全部清零,开始积极恢复,准备尽早回到训练当中。请党和人民放心,我们一定会不负韶华、不负重任、不负时代,向着星辰大海的方向,继续前进!”她深情地说。

天地之家,沿途星光闪耀。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圆了这些飞天英雄的梦,也成就了泱泱大国迈向浩瀚宇宙的信心。几代航天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攻坚克难,为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未来点亮了无数盏智慧之灯。

继续全速奔跑吧,美丽的亚平。我们期待你再次出征!

(责任编辑:吴维满)

猜你喜欢

亚平神舟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王亚平讲述出舱:“伸手摘星”的梦想实现了!(上)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我要当航天员
来吧,少年航天员
Effect of blade shape on hydraulic performance and vortex structure of vortex pumps *
孔亚平和她的三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