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下的康养景观设计探究

2022-05-30童佳骏宋琛苏小妹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五感体验

童佳骏 宋琛 苏小妹

摘 要:面对日益激增的老年群体,构建适宜老年人生活的物质空间环境,是当前养老形势的切实需要。随着传统养老观念的改变,新的养老模式逐渐发展,但国内对机构养老模式在思想观念上并未完全接受,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仍是主流选择。通过对义乌市鸡鸣山国际融合社区的实地走访调研,总结出社区绿地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老年人对景观的功能性需求和活动特征,以及社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居住人群的特点,运用“五感”体验、园艺疗法,针对社区活动空间、植物配置、环境设施和交互系统提出建议,以提升义乌市社区康养景观设计效果。

关键词:康养景观;居家社区养老;“五感”体验

一、康养景观概念界定

康养景观是一种健康的景观设计理念,期望通过对外界环境的健康设计,对老年人生理、心理产生良性影响。康养景观不同于常见的园林景观绿化,它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绿色植物、景观构筑物等景观艺术与科学,对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空间进行康养化设计,从而营造疗养身体或治疗疾病的花园景观。康養景观的设计,要有利于老年人缓解身体疲劳、调节精神压力。康养景观设计的初衷是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增加老年人的互动体验,通过在花园中参与各类活动,培养其积极情绪,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化需求。

二、义乌鸡鸣山国际融合社区现状

在调研中发现,由于鸡鸣山未来社区近年已进行过一期改造工程,因此社区内景观现状良好,空间布局合理,但过于追求形式化设计,在设计中没有考虑鸡鸣山社区多民族、多国家融合的社区居民的需求,尤其是老年人的真实需求。社区空间受限,社区绿地大多处于建筑围合区域,活动空间设置不合理,实际使用情况与预想偏差较大,缺乏日常管理。

鸡鸣山社区公园内规划规整,基础设施种类多样,以砖石硬质铺地为主,步道根据场地使用需求采用了砖石、防腐木、塑胶、鹅卵石、草坪等软硬质铺地结合的形式,还设有休憩平台、健身步道。由于缺乏日常管理维护,运动器械破损使用存在安全隐患,部分设施并不适用于老年人,反而增加了老年人摔倒的风险。地面布置只考虑形式的多样化,没有从安全系数角度进行评估,无障碍设计不合理,因此极少有老年人使用。

三、社区康养景观设计现存问题

(一)空间功能不完善

1.缺少多层次交往空间

户外空间有限是社区改造中的通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社区公园在规划中的预期效果与实际存在偏差。公园整体空间结构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单功能空间导致老年人的活动类型单一,没有消解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下降、抵抗力下降、认知能力下降带来的消极情绪。

2.无障碍设计不合理

社区公园满足了老年人的审美需求但缺乏无障碍设施。公园内存在陡坡,许多陡坡处没有合适的坡道、扶手设计,在次入口处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道路可识别性与安全性差

入口处没有设置非机动车禁入的标识和障碍物,因此出现了广场停放电动车以及共享单车的情况。公园道路没有分级设计,健身步道存在行人与儿童骑行玩耍同道进行的问题,老年人在健身步道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二)环境设施缺乏助益性

1.康体设施缺乏针对性

根据实地调研发现,社区康体设施存在器械大众化、使用人群未细分化、使用率低、缺少后期维护等现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总的来说,目前社区公园的健身器材过于集中且不够完善,缺乏针对老年人群且有特殊障碍的人群设计的康体设施。

2.景观设施交互性差

社区公园缺少互动性,公园景观仍停留在视觉享受层面,老年人无法从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与景观设施产生良好的交互行为。此外,公园缺少主题性和可参与性,使得老年人在游览过程中只是漫无目的地在空间中欣赏,长此以往将无法吸引老年人自发进入公园。

(三)植物配置单一

经调研发现,社区公园在植物选择方面缺乏色彩、品种的合理配植,一味追求大面积种植,导致整体景观缺乏对季节性变化的考虑,例如大面积的落叶乔木景观。社区公园内部景观层次单一、配置粗糙,没有利用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组团,同时缺少具有疗愈功能的植物,导致整个社区户外空间景观品质较差、观赏性不足,同时硬质铺装与绿化比例不协调,造成景观环境的单一化。

四、社区康养景观营造方法

(一)设计原则

1.安全性

安全性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安全设计是指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行为特点进行的标准化专属设计,同时在安全设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老年人的感知情况,让老年人在环境中能够感觉到放松和自在。

2.参与性

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下的社区户外公共空间是跨代共融空间,以老年人为康养景观的主体,创造可参与性空间,为人们见面、互动和相互联系创造物理场所,实现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式设施,刺激老年人的触觉、嗅觉、视觉和味觉等器官,并建立与空间的感性对话,从而消除老年人的负面情绪。创造交互性景观能够引起老年人感官和情感上的共鸣,增加老年人的愉悦感。

(二)居家社区养老模式下的康养景观设计策略

1.空间营造

结合社区实地现状和调研结果,总体规划园艺疗养、活力健身、交流休闲和代际融合四大功能空间。康养花园景观设计在空间形式上,总体采用柔和的线条,以促进老年人互动交流为目标。同时应注意空间的易识别性,考虑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的特点,使空间设计简单明了,不设置过于复杂的园路,同时在重要节点设置标识。由于社区场地有限,不同功能空间混合,空间的边界模糊,不便于老年活动的开展。建议在现有空间基础上利用灌木绿植、景墙等设施营造空间,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交流场所。根据研究,从老年人的心理层面来看,U形或L形的半包围空间,更具有领域性和安全感。

2.植物配置

植物是景观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扩大环境的绿色覆盖范围,还对人们的心理放松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康养景观设计中,刺激“五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康养花园强调人们对大自然的亲近,借助植物自身形态及属性,激发老年人的正面情感,消除身心障碍。因此在康养花园的植物设计中,要兼顾人们的“五感”需求。

第一,通过选择不同色调与形态的植物打造景观视觉效果。根据不同植物的季节色彩变化,对公园景观的植物配置进行划分,冷暖色的视觉感受能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可以在活力健身空间种植如海棠、紫薇花和红枫等色彩缤纷的植物,营造积极向上的活力氛围,促进老年人参与健身活动;在半开放的交流休闲空间则可以种植竹子,通过常绿植物来围合出具有安全感的空间。综合考虑植物的冠形、色相、季相以及种植形式,打造动静、疏密、高矮等形式的植物空间,以此来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营造生机勃勃的氛围,对老年人心理产生良好的干预。

第二,将自然声音融入康养景观。声音景观的运用大多来源于中国传统园林,万壑松风、竹林细雨、曲院风荷、雨打芭蕉等都是自然声音营造的经典听觉景观。现代声音景觀营造的植物常选用竹子、莲花、雪松等,根据心理学相关研究发现,风吹竹林发出的沙沙声等自然声音具有安神、平复心情的作用。

第三,利用植物芳香,营造具有康复效果的嗅觉环境。选择种植芳香型药用植物,例如薰衣草、薄荷、白玉兰等通过植物的花蕊、枝叶散发香味的一类植物,能够通过人的自主呼吸进入人体,起到强身健体、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选择无毒且芳香的植物对于提升老年人的探索和认知能力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例如迷迭香、罗勒、柠檬草等。

第四,味觉效果通常是景观环境与体验活动相结合来实现的,通过老年人与自然的互动,达到园艺疗养的目的。在植物品种选择上应该考虑老年人的使用感受,可以选择易种植的野菊花、金银花等可食性植物,设置园艺种植池,增加老年人的园艺活动,使老年人身心愉悦,加速康复。定期举办品茗活动,给老年人带来舌尖感受,同时也给老年人带来丰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五,通过触摸,激发老年人的触觉感受,传达情感。这一效果往往要通过质感良好的植物才能实现。触摸是人的自然天性,也是探索自然最直观的方式,可以选择种植特殊触感但没有危险性的植物,例如粗糙的树皮、针状的树叶,还可以在儿童游乐区和休憩空间种植含羞草,以此增加触感体验。

3.环境设施

第一,差异化康体设施。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以及运动能力,设置不同保健功能、不同难度系数的康体设施,为不同身体素质的老年人提供多种锻炼方式,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同时对康体设施进行适老化细节设计,例如增大抓手部位的颗粒,在增大摩擦系数的同时刺激老年人的触觉感官。完善康体设施的功能类型,这样有助于提高互动的丰富性。

第二,无障碍和适老化设计。随着老年人机体能力的衰退,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安全性。因此,在康养花园的设计中,必须进行无障碍设施及适老化细节设计。对社区公园区域的道路通行时间进行管理,根据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时间,分段限制该区域的通行,这样就能够保证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安全性,进而促进老年人的户外活动。

4.交互系统

景观交互式设计可以细分为感知交互、行为交互、情感交互。一般的景观设计是只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的交互,当感官被扩展到多通道,交互的体验就会有所不同。如植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通过设施、小品、铺装等不同材质的运用,能够产生不同的视觉触觉交互。在社区交互设施设计时,应关注老年人的行为习惯特点,注重设施的创意性与趣味性,在环境中置入创造性设施,使老年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需求使用设施,激发其创造性才能。还可置入互动性设施,增强其吸引力,提高居民参与使用的积极性,从而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可以在指示牌处设置声控灯、人体感应灯,有效引导老年人通行。还可以通过活动方案与空间的搭配设计,举办与本地文化相关的老年演出、益智类棋牌游戏等团体活动。

简单的功能创新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应该基于精神层面和情感体验的需求,运用义乌当地鸡毛换糖、小商品等各项具有代表性的记忆元素,配以具有年代感的音乐,使老年人产生怀旧的情感、美好的记忆,同时激发老年人之间的共同话题,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促进情感的交互。

五、结语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暴露出老年人养老环境的问题和不足。本研究旨在实现社区景观的康养化,通过对义乌鸡鸣山国际融合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梳理现状问题并引入“五感”体验和园艺疗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及行为层面对环境景观的需求,总结老旧社区与康养景观融合的设计策略。但目前国内关于社区康养景观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受时间的限制,社区康养景观与“五感”体验的理论研究尚未付诸实践,今后还需从更多方面对社区康养景观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温瑀,户建宇,秦津.五感体验式康复景观设计:以秦皇岛社区公园为例[J].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2(1):68-72,79.

[2]黄玲,刘欣怡,曾艺蕾,等.康养理念下的植物景观配置探究[J].现代园艺,2021(18):72-73.

[3]张馨怡.后疫情时代下的康养型社区景观规划设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4]林拔群.城市养老社区中康复性景观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0.

[5]林上海,杨焰.康养园林景观的兴起与发展探析[J].美与时代(上),2020(7):79-81.

[6]朱珍华,杨婉婷,徐伟.武汉市社区养老院景观现状调研与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3):69-71.

[7]张露丹.复愈性环境理论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8]张嵩,赵雅.城市小型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7(10):18-22.

作者简介:

童佳骏,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未来社区、适老化景观设计。

宋琛,博士,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未来社区、住区规划。

苏小妹,博士,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老龄化设计。

猜你喜欢

五感体验
基于五感疗法的疗养花园景观设计
——以惠州市惠城区惠环医院为例
五感之下的艺术家手制书拓展研究
日日是好日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