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教育资源的出版开发新探

2022-05-30钱艺琴

出版参考 2022年8期
关键词:融合出版知识服务特殊教育

钱艺琴

摘 要:特殊教育事业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出版领域,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殊教育图书出版及资源的开发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如何更好地服务特殊教育工作者、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将基于特殊教育出版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结合融合出版的新思路,分析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全面保障特殊教育的背景下,特殊教育的出版如何由单纯提供教育图书产品转向为特殊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生及家长提供精准化教育服务。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育信息化 融合出版 知识服务

特殊儿童的“特殊”在于这一群体的个体差异较为显著,这就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殊教育出版物是推广特殊教育成果和服务的重要载体,优质的特殊教育资源开发可以帮助提升特殊教育从业者的教育质量,提高特殊教育机构的知识服务水平,從而更好地帮助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全面保障特殊教育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出版领域的图书及资源开发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将基于特殊教育出版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结合融合出版的新思路,分析特殊教育的出版如何由单纯提供教育图书产品转向为特殊需要群体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产品及服务。

一、特殊教育图书开发的背景分析

特殊教育事业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要“研制孤独症学生的课程指南”,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持续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指出,要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办好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与此同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部推出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如《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等,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系统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规范化管理与引导力度。

对于特殊教育而言,特殊儿童存在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缺陷,相较于普通儿童,更加需要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有调查显示,“全国共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学生12.35万人,比上年增加1.27万人,增长11.43%;在校生66.59万人,比上年增加8.71万人,增长15.05%;随班就读在校生占总数的49.41%”[1]。可见,特殊教育群体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进一步开发特殊教育资源,推动特殊教育发展,是出版社特别是教育类出版社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目前特殊教育出版领域多集中在专业类纸质图书的出版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也逐步开始转向融合出版产品的开发,但发展程度不高。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和知识服务的兴起,数字教育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具有优势。根据《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肺炎情,呈现出逆市上扬的发展势头,“全年产业整体收入规模超过万亿元,达到11781.67亿元,比上年增加19.23%,为‘十三五圆满收官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其中,互联网广告、在线教育、移动出版、数字音乐占据收入榜前四位,互联网广告、在线教育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2]。同时,在线教育的发展并不仅限在一线城市,还逐渐在三线以下城市普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约3.05亿人,相比2019年2.59亿人增长17.8%。其中在线青少儿英语发展迅猛,到2020年4月,市场规模达260亿元,用户规模约580万人,市场渗透率达22%,疫情迫使在线用户习惯养成,2021年的市场渗透率将达37%。”[3]可见,在“互联网+”背景下,受疫情影响的倒逼,在线教育、直播等形式日渐为公众所认可。

因此将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可以为解决特殊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办法。

二、特殊教育出版领域的融合创新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发理论和实践并用的优质内容

出版的融合创新始终坚持“以内容为王”,优质的内容是成功开发融合出版产品的前提。有研究认为,在开发特殊教育类读物时,应该创新教育教材观,在内容上强调“以人为本”,认为教材应当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将教材视为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工具”“媒介”和“载体”[4]。特殊教育面对的个体更需要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以人为本”在特殊教育的实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殊需要儿童只有在教师、家长乃至社区共同营造的融合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特殊教育出版物应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进行开发。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师,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为“经”,以具体的实践方法为“纬”,在提供系统教学理论的前提下,同时给教师提供具有可实践、可借鉴的教学案例,正如研究指出的,“作为应用学科的特殊教育学要求教师快速地将教育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掌握特殊教育的发展动态有利于师范生顺利、快速地走进教育现场,成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动力”[5]。对于特殊需要儿童,可根据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开发更为形象、可读性强的读物,由点及面;对于特殊儿童的家长,应该多开发更具有实操性的家庭教育读物,通俗易懂地指导家长应对家庭教育的问题,如一些生活技能的训练技巧、情绪调节的方法等。

2.立足优质专业内容,拓展多样化教学资源

特殊教育机构往往存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不足。有研究指出,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维度,特殊教育学校专有课程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不足。[6]特殊教育专业图书会涉及到实操性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需要更为具象化的形式展现。研究认为,出版社可以“将自身已有的编辑出版优势转移到内容服务中,以文字、图像、视频等多元的内容来源为多元化的信息载体量身定制,有针对性地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和老师服务”[7]。针对特殊儿童教育图书,出版者应充分利用数字化融合发展的优势,以特殊教育领域专家为内容创作者,为特殊儿童教育开发数字教育产品,通过“移动APP、电子教材等为其客户提供后续服务”[8]。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图书,可以开发更直观动态的视频资源,以便教师可以结合理论知识,更有效地掌握教学方法。而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更需要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操作视频,满足不同认知水平的家长对家庭训练的需求。如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智障儿童无障碍学习全媒体工程》系列图书,就为特殊需要儿童开发了《生活中的语文》《生活中的数学》《绘画与手工》等配套教学视频,用简短生动的动画呈现知识点,让儿童可以直观认知相关技能和知识。

数字课程的开发有助于促进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弥补专业类图书在实操性上的不足。数字课程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根据各种教学主题进行系统拆分,将实操性强的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制作成系列微课程等视频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师和家长随时随地学习实用、易学的康复训练小技巧,解决他们日常教育中遇到的“痛点”。正如相关研究指出的,“要使数字化资源更精准,就需要在构建网络平台的微课之前将知识分解为知识元,知识元可以理解为知识的最小细胞元素,可以满足知识细化有效管理的要求”[9]。

3.整合特殊教育资源,构建特殊教育服务平台

當前市场上,特殊教育资源并不少见,但主要的问题是资源较为分散,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资源库。相关研究提出:“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难以共享。特殊教育学校之间基本上是封闭的,资源共享以校内共享为主,提倡应用好已有特殊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资源库,建立资源中心,做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之间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全国特殊教育共同发展。”[10]因此,整合特殊教育资源,形成体系化的知识资源库,构建特殊教育知识服务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建设特殊教育知识服务平台,可以提供专业的特殊教育评估体系,推出相关知识的微课程学习、专家课堂和资讯更新等板块的内容资源,为特殊需要儿童的融合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行为评量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智能评估系统:通过对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建议其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该评估系统既可以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体系和大数据分析,对特殊儿童做出智能的诊断,还可以对结果进行分析,生成配套的活动、训练目标、心理干预方式等,为特殊儿童家长及老师提供教育计划的参考和依据。如重庆大学出版社开发的“特殊儿童个别化教学云平台”,服务于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开展融合教育的普通学校,基于重庆大学出版社的特殊教育系列出版物,并随着特殊教育出版物的不断发展,源源不断地更新内容;可根据个案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成长发展状况进行评量,最后得出直观的评量结果,以及详细的教学建议。

4.立足本地化,推广“图书+平台+资源+服务”的教育解决方案

特殊教育产品的开发和平台的构建,还需要服务模式的落地。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提出了“5W”传播理论,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信息受众、传播效果是构成传播的五种基本要素。[11]信息受众和传播效果是产品的最终归宿。在特殊教育资源服务中,产品和平台是“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特殊需要群体是精准化的信息受众,传播效果则需要有效的推广方式才能实现。特殊教育资源的融合出版产品,因为受众群体较为小众化,传统的营销渠道较受限制,所以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宣传推广方式,还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进行全方位运营。

通过打造集图书、音频、微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系列课程体系,搭建以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服务为主体的专业化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专业教学行为评量体系,不断推出并更新特殊教育相关知识的微课程学习、专家课堂等板块的内容资源,为特殊需要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平台的推广,为孤独症家庭与家庭、家庭与学校、家庭与社区提供交流沟通平台,如通过移动APP、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不同平台,积累特定群体的用户规模,提供持续的服务,并组织专家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形成各平台联动的协同机制,将服务模式落地,为本地特殊教育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教育解决方案。

三、结语

特殊教育领域的融合出版创新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具有推广意义。一方面,特殊教育机构和一线教师可以通过获取权威和系统的专业教学知识,得到更实用的指导,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学会科学的家庭干预手段,为孩子的独立生活创造条件和机会。线上的学习交流形式为家长群体提供交流的平台,为特殊教育机构和家庭提供沟通的桥梁。借助平台的影响力,开展特殊教育的相关推广活动,扩大产品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帮助更多的特殊需要群体及其家庭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康复训练,以改善特殊儿童的生活现状,推动特殊教育服务的发展。同时,这也为教育出版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验。一方面结合传统出版的内容优势,以出版的数字化、产业化推动传统出版行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教育信息化、网络化推动特殊教育的现代化与均衡发展,这是教育与科技融合的典型案例,符合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化方面的战略发展方向,是“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的有机结合,对于创新出版融合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系广西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融合出版知识服务特殊教育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从西方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看用户信息消费的安全管理
“互联网+”时代中小学教辅融合出版的四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