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摩托村医”贺星龙:守护健康的骑行天使

2022-05-30越女争锋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2年8期
关键词:五保户摩托车村民

越女争锋

山村条件太差、生活太苦,不少年轻人都纷纷外出谋生,奔向城市,80后的贺星龙却是个异类,他主动放弃留城机会,回到村里做一名医生。行医22年来,他骑坏7辆摩托车,行程40多万公里,出诊17万余次,免收出诊费35万余元,服务4600多名留守老人和儿童……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他都骑着摩托车24小时上门服务,用医者仁心守护父老乡亲的身体健康,他说:“在哪里当医生并不重要,最主要是看哪里最缺医生。”

逆向而行,报答乡亲恩情

1980年10月,贺星龙出生在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乐堂村。这里位置偏僻,山峦起伏,自然条件恶劣,全村500多口人住着土窑洞,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

当时,村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夺去性命”,由于附近没有一个专业的医生,村民一旦生病,只能熬着,实在熬不下去了才会去70公里以外的县医院就诊。12岁那年,贺星龙50多岁的爷爷就因为不能及时求医问药,让一场重感冒夺去了生命。送别的那天,家人们遗憾地说:“如果村里有个医生,老爷子就不会这么早离开我们了。”

爷爷是最疼贺星龙的人,他的突然离世让贺星龙看到了家乡医疗环境的贫瘠,也就是从这时起,贺星龙萌生了当医生的念头。

心有信仰,行有力量。1996年,贺星龙考上了山西运城市卫校,可3025元的学费让全家犯了愁,母亲翻箱倒柜也只找出302元。就在一家人以为求学梦要破灭的时候,善良的村民们跑到贺星龙家,主动说:“星龙能考上不容易,我们凑凑钱一起供他上学吧。”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东家拿来30元,西家拿来50元,终于凑齐了3025元。拿着沉甸甸的学费,贺星龙暗暗发誓:我一定好好学医,回来给乡亲们看病,以报答他们对我的恩情。在大家期望的目光中,贺星龙步入了卫校。

求学时光倏忽即过,2000年,贺星龙从卫校毕业,校领导希望他留校工作,同学邀他一块去省城做医药营销,但他都婉言谢绝了,毅然回到村里当一名医生,他说:“我要回报凑钱供我上学的父老乡亲们。”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行医看病,贺星龙却连基本的听诊器、血压计都没有,更谈不上一间像样的诊所了,他陷入了迷茫。好在父亲很支持贺星龙,把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的一孔窑洞腾出来作为诊所,又卖了家里的绵羊和玉米,才勉强为儿子购置了几件必要的医疗器械和一些常用药,一间简陋的诊所就这样在父子俩的齐心协力下筹建起来了。

诊所开张了,却一连几个月都没人来看病。经打听,贺星龙才知道是村民对他的医术不放心,认为才20岁的他“嘴上无毛,看病不牢”。为了让村民接受自己,贺星龙知道哪家有病人后,就背起药箱,主动上门,免费为病人诊治。结果钱贴进去了不少,病人却还是没几个。

就在贺星龙心有不甘又无计可施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机。原来是村里一位名叫张立山的老人,已卧床2年,经贺星龙诊治后,竟能下床,在半径5米的范围内慢走了。老人的儿子张保俊大呼:“別看星龙年纪轻,水平可高着哩。”

这件事很快在小山村里传开了,连附近的村子也知道了乐堂村有位医术不错的医生,找贺星龙看病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同样是感冒,乡镇医院输次液要70元,可贺星龙只收35元,他总说村民挣点钱不容易,能帮他们省一点是一点。

在治病过程中,贺星龙通过与病人的交流,了解到山村的有些老人和儿童得了病,因行动不便,无法来到他的诊所医治。这深深刺痛了贺星龙的心,多年前爷爷不幸离世的场景不断在他脑海里浮现,“我不能再让悲剧重演了。”贺星龙坚定地说。

于是,贺星龙去集市上印制了1000张名片并发放,上面写着他的联系方式及“24小时上门服务,随叫随到”几个大字。为了方便上门诊治,他还咬牙从信用社贷款4000多元,买了辆摩托车。这样一来,方圆几十公里的人家都保存了他的手机号,他成了全村最忙的人,每天电话不断,最多的一天出诊了30次,白天吃不上一口热饭,晚上睡不了一个囫囵觉是常有的事,可他还是笑着说:“病人就是亲人,电话就是病情,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医者仁心,乡亲是最大的牵挂

乡亲有病,贺星龙骑上摩托车24小时随叫随到;乡亲付不起药费,费用贺星龙能免则免。乡亲们说他“比亲儿子还要亲”,亲切地喊他“摩托村医”,还把他的摩托车称为“救护车”。

一句“比亲儿子还要亲”,在贺星龙看来既是信任,也是责任,他因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2016年腊月的一个早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诊所的宁静。“贺医生,我两岁的孙子发高烧抽搐厉害,麻烦你赶紧来看下……”电话里,索堤村村民贺润平焦急地说着。

简单询问病情后,贺星龙爽快应道:“好好好,我这就来。”挂断电话,他就背上医药箱,大步走向摩托车,准备出门。妻子陈翠萍见状,箭步冲上前,劝道:“昨晚下了一夜的雪,现在路上积了厚厚的一层冰,这时候骑车多不安全,还是晚点再去吧。”

“孩子生命危在旦夕,哪耽搁得起呀,我小心点就是了。”说完,贺星龙骑上摩托车,冲进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

不出陈翠萍所料,去索堤村的路一路下坡,下过雪的山路更加陡滑。在一个拐弯处,贺星龙的摩托车一个侧滑,他连人带车掉进了排水沟里,右脚和膝盖都摔伤了,他本能地喊了一声“哎哟”。可下一秒,贺星龙想到还有个年幼的孩子在等着他,就顾不得自己的伤了,爬起来后忍着疼痛朝贺润平家骑去。等看完病,他才回到诊所,简单给自己包扎了一下,然后继续出诊。

哪知祸不单行,第二天,贺星龙给邻村的张立俊老人看病时,为了节省时间,抄近路走了一条小道,结果因为雪太厚路太滑,他一个踉跄从半山坡滚到了沟底。

这下,旧伤未愈,新伤又至,贺星龙的右脚彻底不能动了。可当两个路人把他救起时,贺星龙不是请路人帮忙送他回家,而是请求路人把他送去张立俊家,先替老人看病。路人被他的医者仁心所动容,放下手中的农具,成全了贺星龙的请求。

在贺星龙的及时医治下,张立俊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可他自己的脚却肿得像个馒头。他想去县城医院看脚,奈何大雪封山、车辆不通,只好强忍着,直到一星期后,他才坐上公交去县城医院拍了片子,被诊断为右足内踝关节骨折。陈翠萍忍不住埋怨道:“哪有像你这样看个病,还把自己给弄伤的,真不知道说你什么好。”贺星龙明白妻子这是心疼自己,忙赔不是:“你说得对,我得长记性,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

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可脚踝稍有好转,贺星龙就又踏上了行医的道路,尤其村里的13个五保户是他最放心不下的。

70多岁的五保户冯对生,无儿无女,从小右脚患足内翻,行走不便,早些年又患上骨髓炎,由于没及时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越来越严重,他不得已托邻居帮忙拨通了贺星龙的电话。

第一次去冯对生家时,还没进门,贺星龙就已闻到一股呛人的气味,可他还是不厌其烦地给冯对生诊治。当配好药,冯对生问及多少费用时,贺星龙摆摆手,说道:“钱以后再说吧,现在最重要的是把病看好。”

此后,贺星龙总是定期上门为冯对生清洗、包扎、换药,但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不仅如此,他还揽下了很多“闲”事,送米做饭,擦洗身子,几乎担起了照顾冯对生生活的全部。

照顾一时不难,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照顾,贺星龙做到了。哪怕骨折期间,他也时刻牵挂着,经常叫陈翠萍去看看冯对生,关心下冯对生还缺啥少啥。脚伤略好,贺星龙更是拄着木棍,挪至冯对生家里,对老人家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冯对生感动得热泪盈眶,握着贺星龙的手,说:“我这条老命,都是靠你在维持啊。”

从冯对生家出来,贺星龙又一瘸一拐地走向下一家五保户,他知道这些无依无靠的五保户比一般的村民更需要关爱。因此,每逢过年,贺星龙都要把他们接到家里来吃顿团圆饭,再给每人送上一件新衣服,让他们欢欢喜喜过大年。

扎根山村,恪守承诺践初心

贺星龙每年给每位五保户添一件新衣,自己却连续8年没有添过一件新衣了。2018年,贺星龙参加了一场同学会,同学们不是开诊所,就是在大医院上班,个个都穿得十分光鲜亮丽,只有他穿着一身又旧又灰的衣服,面容沧桑。

酒过三巡,有同学数落道:“当初让你在城里发展,可你不听,非要回山沟沟当村医,现在呢,自己受苦不说,对得起老婆孩子吗?”顿时,贺星龙百感交集,无言以对,他借口去卫生间,躲着哭了半小时。

聚会结束回到家,贺星龙做的第一件事,是给了陈翠萍一个拥抱,歉疚地说:“这些年让你跟着我受苦了,我对不起你!”相伴十多载,陈翠萍一听,马上明白了丈夫的心思,宽慰道:“我当初嫁给你,就是图你人好,再说在哪过日子不是过呢。”贺星龙闻言,感动不已,把陈翠萍抱得更紧了。

其实,陈翠萍也并非从一开始就支持贺星龙,她曾对多次对贺星龙留在山村当医生提出过异议,甚至有两次还吵得差点要离婚。

第一次,是贺星龙瞒着她借钱在村里买了两孔窑洞,打算用作第二诊所。陈翠萍知道后火冒三丈,厉声责备:“现在年轻人都是到城里去买房子,还在村里买窑洞的怕是只有你了。”

第二次,是儿子到了上学的年纪,陈翠萍费了好大劲在县城谈妥了一间门面房,想“逼”贺星龙进城开诊所,同时方便照顾儿子。可贺星龙知道后坚决不同意,两人为此吵得不可开交,直到陈翠萍请出家中长辈,好说歹说,贺星龙才产生了动摇。

可不知怎的,这事传到了村民的耳朵里,大家听说贺星龙要走,都纷纷来电或上门挽留他。年过六旬的郝芳花更是带了一篮土鸡蛋,走了6里山路,专程来到诊所,攥着贺星龙的手,说:“星龙,你不能走啊,你要走了,我们这群老的小的有个头疼脑热的可咋办呀?”

郝芳花懇切的言语,让贺星龙心一软,就是这一软,他决定不走了。他答复道:“好,我不走了,我不能对不起曾经帮过我的乡亲,不能对不起他们对我的信任。”一旁的陈翠萍偷偷抹起了眼泪,她知道说什么都改变不了贺星龙的决定了,她也明白村里老人多,还真离不了贺星龙这个医生。

既然无法改变丈夫,陈翠萍只好尝试着让自己接受。她在城郊,租了一间即将拆迁的旧民房,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打工。每逢周末,她回到村里,给贺星龙做点容易保存的食物,便于他忙着出诊、来不及做饭时,能应急下。

陈翠萍的退让和理解,让贺星龙深感愧疚,自责没有给她们创造一个相对优渥的家庭环境。的确,行医多年的贺星龙毫无积蓄,他粗略地算了一下,这些年共为乡亲们垫付了10万余元医药费,免收出诊费35万余元。

为了贴补家用,保障乡亲健康之余,贺星龙养了两头驴,种了4亩苹果树、3亩桃树、10多亩玉米,每年有1万多元收成,再加上妻子在县城打工的收入,才勉强维持孩子上学的开销。此外,他还因地制宜带领村民累计发展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果200余亩,拓宽了村民致富的渠道。提起他,村民无不啧啧称赞:“星龙呀,医术好,心眼也好!”

2021年,贺星龙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面对荣誉,他说自己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一名乡村医生该干的,也是一名党员该做的,他还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走下去。

光阴荏苒,如今42岁的贺星龙身体大不如前,常年骑摩托他患上了关节炎,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医药箱他脊椎侧弯,吃饭没规律他患上了慢性糜烂性胃炎。可每当面对乡亲们,他依然选择坚守和奉献,依然恪守“24小时上门服务,随叫随到”的承诺。

2022年五一劳动节,贺星龙带上儿子,骑着一辆旧摩托车,“突突突”穿梭在山路,从这家到那家,用一双妙手为乡亲们缓解病痛,儿子骄傲地说:“爸爸,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在农村当一名医生。”

猜你喜欢

五保户摩托车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开摩托车的闪电小鸡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大笨狗酷比多
浅析农村“五保户”供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图侃天下
村里最后一位五保户之死
让农村特困群众过上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