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仕女图》的色彩美研究
2022-05-30庞雅静
摘 要: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各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绘画艺术成就也大大超过了往代,呈现出新的风貌。人物画在唐时开始渐渐脱离教化功能,而更多地开始描绘现实生活,绘画的色彩语言显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装饰趣味,可谓异彩纷呈。《簪花仕女图》是唐代绘画的代表作之一,研究《簪花仕女图》中独特的色彩裝饰性,可以从经济、文化、女性地位等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簪花仕女图》;色彩;装饰性
一、周昉与仕女画
周昉,字仲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显贵,是中唐时期继吴道子之后的重要人物画家。周昉创造了著名的佛教形象——“水月观音”,擅画人物,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他笔下的仕女,容貌端庄,体态丰肥,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喜爱。《宣和画谱》中记载,“……至于传写妇女,则为古今之冠。其称誉流播,往往见于名士诗篇文字中”。
仕女画属于人物画科中描绘上层妇女生活的一个分目,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通观仕女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会发现,不同时代的仕女画形式都与当时社会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其不仅是对女性的社会地位、行为规范、道德行为的体现,也反映了一定的女性美学和社会美学。六朝时期,仕女画正式作为独立的画种出现,其功能在于“成教化、助人伦”,服务于封建王朝对于女性道德规范的约束等。这一时期的仕女画形象,大多呈现秀骨清像的审美特点,被赋予理想主义的色彩,不够贴近现实生活。唐时期的仕女画不同于魏晋秀骨清像的模样,也不同于宋代的具象写实,描绘对象为上层女子,绘画内容更加倾向于现实生活场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出色的人物画家,周昉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所创作的仕女画符合唐代特殊的审美标准。
《簪花仕女图》传为周昉作品,但也有今人通过多番比对研究,认为此画大概并非出自周昉手笔,但依照画史中对周昉仕女画的形容描述,认为其或是周昉仕女的典型模式,或为周昉传派的作品。但作者的存疑并不影响《簪花仕女图》在画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也不影响对它的赏析。《簪花仕女图》在《唐朝名画录》中位列神品,画中的女子无一不丰艳、圆润,也确有几分唐人笔意。
二、《 簪花仕女图 》色彩运用的原因
艺术品的功能倾向与时代的要求基本保持一致,主流思想的内涵对艺术创作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艺术作品反映的是生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家的内心情感。艺术家必定会用艺术作品来反映时代特色。社会的变迁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在题材、创作思想、作品功能性上的变化。因此对一幅作品形式或内容的分析,必须联系当时社会的背景。通观张萱、周昉所绘制的其他仕女图作品,其叙事内容皆取自日常生活,《簪花仕女图》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在色彩上又具有独特的装饰性,展现了更多的审美性和观赏性。
(一)经济繁荣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纺织业是中国传统手工业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此时工艺更加精湛,所产布料质地更加细密轻柔,面料轻薄又不失华丽。这一时期还研制出了新的染色方法,衣服颜色更加丰富多彩。《簪花仕女图》中仕女们的衣物便与这些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萱、周昉的生活背景是唐代开始由盛转衰,此时,社会审美意识已经转变,绘画内容大多为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经历了盛唐繁荣时期的他们,在创作艺术作品时,自然会流露出来对当下社会境况的担忧,从而使得作品带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形式美。因此,唐代中后期创作的仕女图作品,画面中的人物都有一种闲愁轻怨,这也是画家心境的一种隐喻表现。大环境的好坏必然会影响到艺术家,进而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相应的体现。《簪花仕女图》是这一时期的珍贵作品,它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的贵族妇女画得雍容华贵,表现出女性丰盈、柔软、温腻、动人的姿态,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色彩,具有“衣裳劲简、色彩柔丽、以丰肥为美、以贵为美”的唐代仕女画特征。赏画的人纵使隔着千年时空,也能感受到仕女们的闲适无聊。《簪花仕女图》虽然仅描绘几个贵族妇女的嬉游情节,但它却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二)文化交融
唐朝的文化同《簪花仕女图》一样绚烂华美,辉煌繁盛。经济和文化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唐经济的繁荣促使了文化上的兼容。对于外来文化,唐采取了许多的包容措施,而对外贸易的繁荣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为画家绘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
盛唐时期,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形式的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在基本生存需要被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文化发展一片欣欣向荣。诗、书、画领域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音乐家李龟年等。言论的自由促进了思想的解放,独立人格的形成使人更勇于追求美,表现美,《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面妆也是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才产生的。仕女们纱衫外的披帛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唐朝的。这不仅反映了唐代女子的自由奔放、无拘无束,还反映了文化的交融对服饰的影响。兼收并蓄是唐最大的特点之一,唐与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都展开了充分的交流,既能吸收又能消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文化。
(三)女性地位
《簪花仕女图》的创作将审美和装饰性放到第一位,体现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关注和重视。画中女子服装面料和颜色也更加多样化,装扮相对自由,画面色彩基调明艳典雅,崇尚身体健美,着重体现人体自然曲线。这表明这时期的女性勇于追求创新、追求个性美,可以自由选择各种色彩艳丽的衣服,用雍容华丽的服饰来彰显自身的个性。在《簪花仕女图》中,有的仕女身着大面积红色调的服饰,就连侍女的衣着也是暖红色,且其脸上没有流露忧虑愁苦或者谄媚的神情,那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神采飞扬的红妆时代。
三、《 簪花仕女图 》的色彩装饰性
(一)《簪花仕女图》中的色彩特点
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绘画中色彩观念也应随着时代更替不断更新。《簪花仕女图》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展现了唐代中后期人物画的特点,也体现了当时人物热情自由的性格特点。整个画面呈暖色调,设色鲜艳浓丽,明度纯度都很高,整体配色热情、和谐、丰富。红色代表着热烈、健康、幸福,富有感染力,被唐人推崇。唐《开元天寶遗事》载:“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从这里可以看出,热情艳丽的红色为当时服饰中的流行主色,以及红色在唐人心中的地位。除整体呈暖色调外,对比色也多次出现在《簪花仕女图》中。画中人物头发均乌黑浓密,高高耸起,装饰有不同的鲜花,如牡丹、海棠、荷花等,格外精致,人物肤色白皙,画有短小的黛眉,两眉之间有花钿装饰,面有腮红,唇妆面积很小。画面中人物都衣着朱红色抹胸拖地裙,间或辅以青、绿色调和金银色的装饰,达到了艳而不俗、浅而不薄的效果。这种色彩搭配是《簪花仕女图》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也是这一时代强盛、开放、自信的风貌的体现。
(二)《簪花仕女图》色彩运用的平面化
色彩表现方法之一是平面化,追求平面感,即在错综复杂的自然色中,运用理性思维,提炼概括色彩,弱化空间感和物象的真实色彩,强调个人对色彩的认识和感受,以平涂技法和简约的色彩相结合,使画面更加纯粹,具有强烈的视觉语言,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画的特点之一便是平面化,舍弃了光影、体积等因素,注重画家内在情感和意趣的表达。《簪花仕女图》呈现出平面化特点,如仕女的衣服装饰纹样并不随身体曲线的变化而产生透视效果,而是采用了平面化处理的方式。平面化并不是简单地对物象进行处理,而是人的主观意识在画面中的表现。
西方绘画大多是客观理性的,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大多是主观感性的。《簪花仕女图》中画面左起的第二位仕女,身着束胸的朱红色衣裙,衣裙上没有分染,采用了朱磦打底、朱砂平涂的技法,削弱了明暗变化,使得色调变得更加明快亮丽。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为什么其他仕女的衣裙就有着分染、提染的丰富变化?首先从整体来看,左二的仕女,画得较小,但从她的服饰和仪态来看,这种大小变化并不是由于“尊大卑小”,而是作者为了开阔画面空间,按照近大远小的原则刻意安排的。笔者认为,按此推断,近大远小,近繁远简,左二仕女服饰的色彩平面化也是作者有意为之,即将视觉空间上距离较远的仕女刻画得略简,使得不同人物的绘制技法有着丰富的变化,松弛结合,实现整体画面效果的最优化。
(三)作者主观的色彩归纳
自古以来,中国绘画用色强调装饰意味,即画家根据画面的需要和自己的感受主观地归纳色彩,从而达到借色抒情、以意赋色的效果。绘画创作中的色彩语言对于画家情感的表达有很大的影响。色彩的主观归纳并不是简单的绘画表现技法。周昉不拘泥于物象本身的固有色,而是根据画面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对色彩进行了主观调整。画中仕女形象符合丰肥圆满的形象特征,世俗性和趣味性并存,营造了从容悠闲、雍容典雅、闲愁轻怨的氛围。
笔者认为,在《簪花仕女图》(图1)中,有明显的色彩归纳痕迹。笔者在亲身临摹时发现,画中左1和左6仕女身着相同的褐色纱罩衫。左3和左5仕女都身披白色纱罩衫,也采用了相同的绘画步骤,先用淡墨勾勒,淡赭墨分染衣纹,用蛤粉加少量赭石进行罩染,再用白粉勾勒出图案。两位仕女的披帛底色也基本形同,都是褐色披帛,浅墨色打底,使颜色厚重,胭脂分染衣纹,花青、胭脂进行罩染,再绘制装饰图案。左1和左5仕女的束胸衣裙连带团花花纹都完全一致,内穿红色高腰裙,带有团花图案,用曙红做底色,朱砂、朱磦罩染,胭脂和花青渲染团花图案,中和大片的暖红色,冷暖对比,使画面色彩丰富又不影响整体色彩。在临摹的过程中设色方面需要细细推敲、研究,进而准确把握原作的色彩特征与人物神采。
综上所述,因唐时经济、文化、女性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仕女的衣服花样是很多的,画家也绝不会苦于没有绘画题材而导致画中色彩的大量重合。笔者认为《簪花仕女图》中看似巧合的色彩重复都是作者的主观色彩归纳处理,其对复杂零散的物象进行了巧妙的整合,实现了整体画面视觉上的和谐和统一,增加了画面的节奏感、韵律感。
此外,画家还利用仕女的各种头饰簪花,如以金黄色的金簪、金钗、金手镯为点缀,于细节处彰显雍容华贵之态,形成了强烈的装饰性效果。
四、结语
从《簪花仕女图》的色彩运用上可以看出,唐人最喜浓艳、绚丽,偏好明艳大胆的配色,具有明确的审美选择。色彩表现不仅是创作技法问题,更是文化问题。要想创作出带有强烈情感且能感染人的作品,需要色彩、构图等形式上的辅助。因此,本文以《簪花仕女图》中艳丽夺目的色彩为切入点,对其色彩展现出的独特装饰性进行研究和学习,并从社会背景方面深入探索其色彩风格产生的原因,从而将这种绘画观念与技巧运用于当下的绘画。一方面,在画中充分展现我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特色;另一方面,借助色彩和情绪表达之间的联系,适应时代的审美要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高绘画创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罗依坤.唐宋女性服饰色彩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6.
[2]李震.从《簪花仕女图》谈唐代宫廷仕女服饰之美[J].美术观察,2018(3):122.
[3]张雪青.《簪花仕女图》的形式美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09-113.
[4]张世宁.从《簪花仕女图》论色彩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表现与应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5]徐丹.唐代仕女画中色彩的象征性与装饰性[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07.
作者简介:
庞雅静,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