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班会的性质与特点探析

2022-05-30王梦丽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班会班级班主任

摘要 班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育计划或根据客观需要,为解决本班某一重要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由班集体全体成员参加的班级会议。作为活动育人的重要方式,班会具有以下特点:集体教育、因材施教、计划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更好地开展班会,实现班会的教育意义和德育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开发与班会有关的课程资源,做好特色品牌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和评价方式,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班主任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重视班会的设计,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充分利用好家长资源;家长要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认可班会并参与班会组织;学生则要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提高认知、培养情感、参与班会。

关  键  词 班会 集体教育 品牌建设

引用格式 王梦丽.小学班会的性质与特点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2(26):12-15.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和精神家园,需要担负起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身心健康发展的责任。班会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班级管理常用的手段,开好一节小学班会可对班级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理解小学班会的性质与特点是提升班会效果的前提。

一、小學班会的现状

1.班会作用局限于解决班级日常问题

针对班级同学之间出现的矛盾、课堂纪律出现的问题、特殊儿童的教育、学校近期的计划与安排等等,班主任会针对性地开展一次班会,以更好地推进班级管理,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难发现,班会既是班级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形式,也是进行班级管理的利器,的确可以解决平时班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利于班主任更好地去处理好班级的事务。

2.班会时间得不到保障

小学班会课时被占用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造成了一些学生不知道班会是什么、不清楚主题班会和日常班会的区别;甚至有学生认为主题班会才是班会,班级平时开展的日常班会和微班会不算班会。在某些学校和班主任眼中,开班会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会安排和组织班级开展一节展示型的班会,而一旦学校没有组织和安排,每周的例行班会时间大多被班主任占用或者挪用。

3.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小学班会作为学校完成德育工作、实现德育目标的一种重要形式,班主任应该起主导作用,学生则是班会的主体。但是日常班会设计中,班主任的注意力都在中队委和班干部身上,甚至包括那些愿意协助班干部进行活动设计的学生,导致其他学生没有得到班主任的重视,大多数孩子的需求被忽视,无法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参与和参加班会活动完全没有兴趣。

4.班会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实际

某些小学的班会还局限于节目展示、班主任讲解、学生演讲等老一套,形式比较单一。另外,班会的内容也不够贴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内容定位太高,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不太相符,导致与德育目标相脱节,不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也不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5.师生对班会的重视不够

现实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对学科教学更重视,对班会的了解不多,班会的次数也是每学期寥寥几次,还没有那么正式,因为他们并不觉得开展班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很多人眼里班会不算是一门课程,一些班会也是临时安排,没有教学设计,也没有对班会课的评价指标。在高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对学科成绩更重视,因此参与班会的机会可能会更少,德育工作更加难以开展。在学校评价方面,学科教学的成绩比德育工作更受重视,因此班会作为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途径,其地位无法得到保障。

二、小学班会的性质

1.从国家政策文件规定的角度看

在新课程改革与社会进步的双重推动下,整个社会处于不停变化的状态中。在此背景下,社会要求学生具备比以往更高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大部分人开始重视并着手探讨、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会[1]。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指出,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2]。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设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3]。

2.从文献分析的角度看

第一种观点认为班会是会议,是班主任以开会的形式把全班同学召集起来共商班级事务的管理方式。比如利用早操结束之后或者课间零碎时间开个小会。第二种观点认为班会是一种班级活动,班会的内容大多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活动可使班会实现更好的活动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主要强调班会的活动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班会是课程,有课时保证、上课场所、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4]。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倾向于把班会当成一门课程来对待。

3.从实践调研结果分析来看

(1)小学班会的基本要素

从参加人员上看,班会由全班同学和班主任一起参与,是班集体全体成员的会议,其中班主任占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有时候年级主任、德育主任和任课老师以及实习教师也会旁听班会。从班会开展的地点来看,小学班会大部分是在教室开展,以秧田式座位排列为主。从班会类型来看,小学班会有例行班会、主题班会、微班会、联合班会和展示型班会等,其中开展次数最多的是微班会,微班会的开展时间不固定,主题内容灵活。

(2)小学班会的主题、内容和形式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发展水平,不同年级的小学班会主题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此外,每个班级班会的主题也有所不同。班会的形式有会议、演讲、才艺展示、辩论等等。

(3)小学班会的课时

大部分班会有明确的课时保障,在开展班会的时候,班主任事先会做一个教学设计或者设计活动流程。在教案里,班会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等。除此之外,微班会和主题班会也会有课时方面的保障。

(4)小学班会的开展过程

从开展过程来看,班会一般由班主任主持,全班学生全部参与,有明确的教学设计和过程,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解决班级中发生的某一个问题而开展的班级活动。在班会开始之前,有的班级会事先安排好主持人,数量一般为一个、两个或者四个不等。在教学导入环节,一般是用音乐、视频或者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以调动班级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开展过程环节,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一般包括若干个环节。

(5)小学班会的价值

班会有很大的德育价值与功能,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解决班级日常问题,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由上可知,小学班会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解决班级中发生的某一个问题或者矛盾而开展的一种德育活动,是班集体全体成员的会议,是学生过好民主生活、开展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班级实现活动育人的重要方式,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更是具备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设计的一节课程,有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活动育人,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班会的特点

1.集体教育

小学班会是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解决班级问题,对全班同学进行集体教育的管理形式。小学生年龄较小,道德发展水平有限,通常对班集体没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开展班会,能够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促进学生德、智、體、美、劳全面发展。

2.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设计与开展班会的过程中要考虑班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结合班里的班风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前做好学情分析,家校社协同,及时对学生因材施教。

3.计划明确

班会必须有计划性,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情分析和调查;要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4.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班会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参与班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班会效果,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效果好的班会不仅能够很好地教育学生,也能对班级产生很积极的影响,促使班级管理步入良性循环。

四、对小学班会的建议

1.学校方面

(1)学校要与时俱进

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学校班会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解学生的需求。这种紧扣时代热点的班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活动参与度。

(2)学校要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学生、家长和老师中存在很多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家校合作对之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把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可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丰富班会的内容和形式。

(3)学校要做好特色品牌建设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学校要打造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品牌形象,开展一些特色活动,把外在环境和学校内在优势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办学品牌,让班会更加有特色。

(4)学校要完善制度建设和评价方式

班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学校要完善制度建设和改善德育评价方式,加强对班会后学生表现的关注,巧妙地利用班会带来的积极效应,更好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品德,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家校社协同育人

立德树人是家校社共育的重要任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发展。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学校教育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升华。家庭、学校、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才能创造孩子更加美好的未来。

2.班主任方面

(1)班主任要转变教育观念

班主任的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会的效果。在小学班会过程中,班主任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以科学的理念设计和组织班会,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及身心发展特征,以学生为本,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体现班会的教育性。

(2)班主任要提高专业素质

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对班会的开展有着很大的作用。班主任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班会的实效性。因此班主任要提高专业素质,对班会的主题进行创新,丰富班会的内容和形式。

(3)班主任要重视班会的作用

班会是班级教育的主阵地,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小学班会能够展示班级风貌和班级特色,对班集体正确舆论的导向与培养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设计有意义的班会是班主任的基本功。班主任要认识到班会对于发展学生的品德、性格、心理、实践能力等有突出的优势,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4)班主任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多数班主任仍掌握着班会的主动权,学生也只是听从者和执行者。班主任只有让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加班会的积极性,才能使班会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5)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家长资源

让家长参与到班会中与学生互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更能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新思路。另外,要让家长重视班会的教育意义,多多关注孩子后续的发展与表现,以平等的方式跟孩子沟通,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家长方面

当前家长普遍比较重视学生在校成绩,轻视学生德育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家长只有认识到班会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才能积极支持和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参与到班主任组织的班会中去。

4.学生方面

(1)道德认知:明白班会的重要性

学生的发展需要借助各种班级活动,学生只有在班会上体验、参与才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小学班会对于发展学生的品德、性格、心理、实践能力等有突出的优势,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学生要认识到班会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班会。

(2)道德情感:理解班会是师生联系的纽带

班会是班主任与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5]。学生要理解班会的纽带作用,支持理解班主任的工作,积极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交流,也可以跟班主任倾诉心声,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

(3)道德行为:积极支持并参与班会

班会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通过在班会中锻炼自己、表达自己,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金星.小学生小学班会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04-02-26)[2007-05-28]. http://www.gov.cn/govweb/ztzl/61/content_627824.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8-17)[2017-09-05]. http://education.news.cn/2017-09/05/c_129696583.htm

[4] 罗京宁.班会课性质、功能定位及实施误区[J].江苏教育,2016(47):64-67.

[5] 陈立艳.发挥班会生生成长纽带作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8(05):104.

猜你喜欢

班会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夸夸我的班主任
班主任
不称心的新班级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